2015-4-22 23:37 /
虽然这部番组早早就登上了追番列表中当季第一的位置,但是今天才开始看。当初看到这部片子的消息时,就已经默默将名字记了下来:确实是对讲音乐(不是演唱)的片子毫无抵抗力,尤其是有那部《交响情人梦》玉珠在前,真心希望动画制作者们能取长补短,做出赏心悦目的音乐动画。

虽然说是讲音乐,但不是教学片的话,毕竟要讲的还是演奏音乐的人的故事,例如刚刚提到的《交响情人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得知这部番组是有京都担纲制作时,算是觉得喜忧参半吧。喜的是这种主配角不是那么分明的群像剧京都还算是拿手,而且以京都的过往的制作经历和本身的实力来说,从技术层面上把片子演砸的可能性比较低。忧的则是尽管有强国源泉在前,但是本身吹奏乐这种形式是更加严肃和死板的,把握起来难度和之前的作品不是一个级别,再加上吹奏乐本身曲高和寡的缺陷,如何能让除了本身感兴趣的人被内容所吸引也是一大难题,毕竟光是一堆少女卖萌那这个片子本身音乐上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相信京都本身也不是想完全脱离开音乐这个主题的,要不然干嘛选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题材呢?总不可能说是因为玉子卖得不好的原因吧...这方面的优秀代表当然还是《交响情人梦》,但是如果题材不局限于音乐的话,还有一部《蜂蜜四叶草》是个很好的参考和例子:美术也是通常被认为属于高大上的领域,其专业性和艺术性强到离谱,但是原作者和动画制作者都把艺术性和故事性的结合做的相当好。

当第一话前五分钟过去之后,我脑海中冒出的想法是制作组的各位是不是做动画的时候使劲补了不少日剧(尤其是悠长假期,其实这部片子在剧集的领域里也是把专业性和故事性结合得不错的一个范例,虽然本身里面的音乐元素不是那么浓),人物的登场、故事的走向以及细节的处理都和很多日剧有相似之处。当然提到这一点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好,其实这种叙事方式正是不少动画中所缺少的,日剧在亲切的日常题材的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很容易将观众和剧集本身联系起来,而这部动画正需要这种元素。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制作组会不会把日剧里面的一些缺点也依葫芦画瓢学过来呢?节奏的混乱和高潮的处理不当是日剧的两个乏力之处,好在整个第一话看下来还没有很明显的证据表明制作组未能做到去芜存菁,不过话说回来,这出戏才刚刚开始,制作组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还要看接来下的走势。

好的方面无需赘言,制作的精良,音乐的优美以及对于人物独特性的塑造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OP 里后半部分帧数充足的 3D 镜头也让不少观众大呼过瘾。但有一点优点想特别提一下:选曲。毕竟吹奏乐大多都涉及到古典名曲,这种级别的音乐不是花钱找好的作曲家就能做出来的。这样的情况下,制作组就势必要考虑如何选择登场的曲目。从第一话的选择来看算是开了个好头,奥芬巴赫的名曲《地狱中的奥菲欧》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管从普通观众的感官和本身曲目的质量来看,这首曲子可以称得上是这部动画的绝配之一:排开本身这首曲子的登场率不提,奥芬巴赫和这首曲子的名头固然响亮,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第一印象绝对是“咦,这个曲子好熟,我听过挺好听的,应该是个很有名的作曲家写的吧”,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在奠定片子本身的音乐基础的同时也不会显得过于高傲而吓走观众。希望接下来制作组的选曲不要失了水准,否则这片子的观赏度会下降很多。

不足之处则主要在于叙事上,前面提到过这部片子有这和不少日剧相似的节奏,但短短二十分钟的叙事时长则和动辄一个小时开场回的日剧比起来少太多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主角登场的部分问题不大,但是引出配角的部分则略显仓促和紧张。制作者出于对时间的考虑急于将一个人物的性格定型在观众面前,这样做的坏处是显而易见,说到底可以归纳总结的人物性格就那些种,如何让观众不觉得重复和无趣呢?这就是细节的作用了,但是对于细节的刻画又恰好和时间上的紧凑背道而驰,这么来看这也算是将所谓的日剧节奏安放在动画作品上的一个难点,京都在第一话的处理上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了。

目前来看作品的登场人数应该是和之前的作品持平,人物戏码的分配上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麻烦的应该还是题材。为了让观众能够很好的理解音乐这个核心点,如何给音乐分配足够多的戏码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毕竟主体还是讲人的故事)是个有趣的挑战,毕竟还是像之前提到的,吹奏乐本身和演唱还有游泳等主题不同,绝大多数人是很难理解到核心点的,故事在推进的同时还要负责让观众至少能在作品范畴内理解吹奏乐的核心乐趣之所在。

写到最后了才想起来这部动画是有原作小说的...那么上文提及的不少细节例如选曲之类的就要看京都对于原作的理解如何了,毕竟和轻音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的原作是小说,所以原作提供的信息应该是足够多的,想怎么用怎么改怎么协调就完全是京都的工作了。

最后顺带一提,不管作品本身质量如何,如果在结束后厂商推出附带了动画内演奏过的乐曲的 OST 的话,其质量应该是不会让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