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11 17:59 /
我本来就对自己情商低+小肚鸡肠有自觉,所以这点破事也没打算拿出来刚正面。不过既然你群现在谈到了,那还是讲清楚比较好。

当时我给糊涂投了这篇稿子:
《悠哉日常大王》&《悠哉日常大王 Repeat》演出分析

糊涂随即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两条:



好吧,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就过度解读凑字数了,总之是这么个意见。
和anitama老大藤原一心讨论后,糊涂说影像写实章节之前的内容全不要,把标题的“分析”改成“解读”



可是这篇文章是解读吗?
虽然我答应改标题,其实我并不认为我的文章是解读。

那么什么是分析和解读?两者有何区别?
anitama老大藤原一心是这么打比方的:





老大虽然说分析和解读没有高下之分,可把魔术说成黑魔法不是胡扯淡吗?
可我的文章不是胡扯淡啊。

后来这个话题因为老大答应保留全文就不了了之了,不过我还是觉得需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对文章发表才会比较有利。于是我就写了三千字私信老大,解释为什么我的文章不是解读,以及为什么解读可以不是胡扯淡。
内容如下:
加上上一次在沧海群因为您已经同意保留文章,所以我并未说明我的全部观点。这次我认为需要主张我的文章的价值,望能与您交流。

在沧海群您对分析和解读两个概念做了如下说明:
(即上面三图)
我当时认为依据这样的看法,很难把分析和解读视为具有同等价值,因为如果解读就是把魔术说成黑魔法,那么不管解读的逻辑多么自洽、使人信服又非常有趣,解读永远是不符合事实的。
相反,分析是把不可能的现象还原为可把握的日常事物,不仅有趣还看似具有扎实的根基,符合事实。
我想要说明的是,《悠哉》一文没有把魔术说成黑魔法,其次,一篇文章如何可以说成黑魔法而不一定是错的。

《悠哉》一文的前半部分我想您认为没有问题,我们就从后半开始看。“影像写实”有三节,其中第三节又有三个小节,其中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节——影像的写实性与时间关系的本体论说明,漫画的时间手法
第二节——古典叙事和新形式叙事的介绍,《悠哉》中具有新形式叙事特征的一些手法介绍,符号学对电影叙事的分类作为下一节的铺垫
第三节开头——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介绍,德勒兹对新现实主义特定手法的本体论说明,《悠哉》中使用的手法与新现实主义的相似性
第三节第一小节——悠哉手法之一的说明,两个长镜头分析
第二小节——德勒兹对一个源自小津的手法的本体论说明,长镜头分析
第三小节——小津电影与《悠哉》的文本相似性,半分析半解读

这样拆出来以后,会发现只有第三节第三小节是确凿的解读,文章大部分都是手法分析和为了分析手法所做的理论准备。
用魔术的比方来说,就相当于魔术师使用了一个玻璃杯,杯子对魔术手法的完成起关键作用,因此我的文章就解释说,这个玻璃杯是透明无色的,而且它可以装多少水,所以魔术师才可以使用它这些属性来完成手法。
对大部分人来说,玻璃杯的属性是再平常不过的基本常识,但影像并不是这样一个东西。就像人们天天看电视,了解电视的各种功能,却不见得也不需要知道电视作为一台机器,是怎么发光,怎么显像的。
尽管很多人都看电影、使用电影甚至制作电影,但他们并不知道影像到底是什么东西,具有什么样的机制。
《悠哉》一文提到的几乎所有手法都是对动画时间的处理,我的观点是这些时间手法使得动画看起来写实。即使读者确实认为动画给他们很强的写实感,他们也不一定会直接同意写实感的来源是我分析的时间手法,为此我不得不说明影像的写实性与时间的关联,这就需要提到影像是什么东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即影像的本体论。
因此我认为这些不是解读,而是为手法分析所做的铺垫,是分析之前的分析。
影像本体论的真正问题在于它不够科学,就像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物理学,在今天早就被淘汰了。可是在电影理论界,虽然有像波德维尔这样的学者尝试使用认知科学为影像做理论基础,目前还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具有实用性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没有现代科学的时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就是最好的理论参考,何况电影理论毕竟生于现代,远比亚里士多德物理学靠谱、实用得多,我认为作为手法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合适的。


cyclotron  19:37:43
然后是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
您的着眼点很对,解读关心的更多是读者感受。不过魔术的比方不太合适。观众消费的是魔术师提供的不可能现象,魔术手法不仅是保密的,而且只有魔术师一个人能够使用,因此他对他的手法必然具有绝对的解释权。如果一部小说永远在连载,那作者必然会对小说具有很高的解释权,因为他与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作品一旦完成就是独立的。
让我们换一个比方:作品——玻璃杯,作者——玻璃杯的制作者,读者——玻璃杯的使用者
制作者制作出玻璃杯,想用它来装A类型的酒。

1)使用者A说,他对玻璃杯的解读是“锤子的替代品”。某一天他想要把一枚钉子钉进墙里,却没找到锤子。他四处看了看发现玻璃杯的杯底很厚,就用它钉钉子。他成功了。使用者A说,制作者想用它来干什么和我没关系,我才是这个杯子的使用者,而这个杯子在不同情况下对我就有不同的用途——我还可以用它变魔术呢!
这是读者中心论。

2)使用者B说,对玻璃杯的解读是“装饮料的容器”。玻璃杯是无色透明的,它的凹形和大小正好适合装饮料,一个人可以轻松单手握住,几口就能喝完。而且将有颜色的饮料倒进去会很好看。使用者B说,制作者想用它来干什么和我没关系,玻璃杯就是玻璃杯,既不超出它的功能,也不会少与它本身。B认为A拿玻璃杯当锤子非常愚蠢,因为玻璃杯的属性(没把手,易碎)并不适合当锤子,但B对拿杯子装机油、装小鱼干尚能接受。
这是文本中心论。

3)使用者C说,对玻璃杯的解读是并且只能是“装A类酒的容器”。C说,作者制作前缺少一个酒杯,他制作时就想着把玻璃杯做成A类酒的容器,然后他做了出来,并成功让杯子适合装A类酒。这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和语境,而且毕竟是制作者做出了杯子,他有权对玻璃杯进行任何解释。
这是作者中心论。

使用了这个比方,很容易看出来为什么诠释学和批评界逐渐抛弃了作者中心,转而投靠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论。一个玻璃杯(作品)被做出来以后,它和作者实质上就是分离的了。
当然,作者毕竟是创造出作品的人,如果他能力够高,就可以研究一个人一次喝多少A类酒、酒的颜色与什么搭配最好看,等等,然后做出一个让人们觉得装A类酒最合适的杯子。或者,他可以出续作,发明一种小菜,将玻璃杯、酒和小菜搭配就能获得至高的享受。
然而,使用者也可以发明一种B类酒、小菜、调味料,让玻璃杯与B的搭配更合适。尽管制作者的作者身份让他更有可能对玻璃杯具有最好的解释,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本质上,作品完成后,作者与读者的地位就是相等的了。
在中国,作者论思考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的语文教育。阅读理解题永远都在说“作者写下这一段时,他是怎么想的”,看起来好像是询问作者的本意,然而标准答案却总是过度解读。结果,当读者接受作者说“蓝色窗帘就是我写作时挂着的”,就不再接受其它解释,即使重要的明明既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蓝色窗帘出现在文章里是否确实给了他特定的感受。

以上是文本中心论的看法。对于读者中心论来说,可能会认为尽管制作者认为玻璃杯适合A类酒,但另一个人会认为B类酒更合适,还会有其他人认为C、D、E更合适,每个人的审美观无法比较,不可通约。这就是后现代式的观点,我个人更同意文本中心论。
还有另一类研究者,比如郭文放。作者如果说“我制作玻璃杯就是觉得它漂亮,没什么理由”,他们就会考察作者制作时和制作前的整个时代背景和语境。他们可能会发现制作者的妻子要求他做一个装水的杯子,或者当时的时代流行玻璃杯制作,然而制作者本人忘了/没有意识。因此,他们就会说制作者无意识或者与集体潜意识同步,想要制作一个装水的玻璃杯。

如果用这些观点来看我的《悠哉》一文,我承认我个人虽然倾向于川面真也监督有意识地使用了我文章中说明的理论和手法,但在追溯川面的背景和演出经历后并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即使如此,影像本体论和文章里的手法讨论是对作品本身的分析,不需要作者的首肯。因此我在文章的结尾说道:


因为要预设对方对文学批评完全没有基础,所以这篇东西写得非常简单、武断,非常low,求不吐槽。不过我想看完了就应该会对这方面有些虽然肤浅但足够明了的认识了,明白为什么我的文章不是解读而是分析。
实际上不仅是这篇文章,我在S1和bgm的所有文章加起来,九成的内容都是分析,解读非常非常少。我想认真看过我的文章的人是明白这一点的。

可为什么糊涂会认为我的文章越来越偏解读呢?

对此我觉得很难理解。不过让我更难理解的是糊涂之后在anitama解的视频中说的话。当时糊涂做的视频内容正好是关于写实系动画的,链接在这:
从樱子小姐和全部成为F来看写实系动画(下)

在视频的最后,糊涂说道:






这明显是对着我说的嘛。
可是糊涂的视频里提到的写实系动画按照我文章里的分类,着重的都是“画面写实”,而我在文章里将《悠哉》的写实风格定义为“时间写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啊,糊涂的这句话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
我从来没说过《悠哉》是写实系动画。
糊涂是不是误解了我文章的内容啊?

后来和老大藤原一心讨论改稿的问题,大大非常精准地指出了我的行文问题,陪我讨论、改稿良久,使我受益匪浅。不过在谈到具体的文章观点时,提到了这件事,我试图澄清误解:



其实这些东西我都在文章里讲得很清楚的,为什么糊涂和老大还会误解呢?
虽然我隐隐觉得是这么回事了,不过老大的回复还是shock到了我一下:



啊?你真的看文章了吗?

我的标题就是“绘画写实”,“影像写实”,你以为我在讲什么?
我的结论本来就明明白白写在文章里了啊,怎么弄得好像我现在才有结论似的?
首先提出时间写实的概念,时间写实是什么,你的理论可以放在这里。然后我们就悠哉这个片子来探讨下具体的运用,把你拉片的东西精简到对这个结论有用的部分作为案例放上去。
可我的文章就·是·这·么·写·的·啊。你要我改什么?

对画面写实和时间写实的区分是我文章的核心观点之一,看完了文章还不明白这点基本就等于白读了。
讲道理,即使读者草草地读一遍全文,只要他不大段大段跳着读,有可能会看漏这么重要的内容吗?

事情至此,我也不知道怎么回复了。
过了接近两个小时,我将行文逻辑摘出来,表示我在文章里把观点讲得很清楚:



老大是这么回的:



因为我并没有直接表示对对方的怀疑,所以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在为老大和糊涂没看明白文章观点做辩解。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虽然我第二节的行文逻辑一环扣一环,但内容或许会让读者找不到重点、失去兴趣。
可老大和糊涂不是读者,是编辑啊。
编辑不看全内容也就罢了,可连文章的核心观点之一都没看出来,就对文章内容评头论足,这不好吧。



过度解读凑字数?
哈哈,别搞笑了。


————————————————————————

既然已经小心眼了,就再多说点吧。



链接:城下町的蒲公英 第九话

上面是komaokuri菊苣文章里的内容,经过糊涂阅稿发表在anitama上。
当然,我对kata菊苣一点意见都没有,菊苣文章水平很高,发现菊苣会给anitama提供十篇演出分析的时候我兴奋得不能自已。
不过上两图的内容还是让我不爽了一下。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观点和我《悠哉》一文的观点几乎一模一样。“间”手法的搞笑和表现真实感的功能都是我在文章中详述的。
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我和kata菊苣分别找了电影理论和日本演出圈子做依据。
于是糊涂说前者过度解读凑字数,后者他就认为没有问题。
这时候你倒知道这手法和写实有关系了,是吧。


关于《纯洁的玛利亚》的两篇演出分析。
第一篇我先发在了S1。糊涂看过后在七月份找我约稿,删了论坛上的第一篇分析,提供给了糊涂。
后来又写了《玛利亚》的第二篇和《白雪姬》的一篇,《白雪姬》反而先发表了。
当时虽然说是因为赶着《白雪姬》正在播送先发这篇,有理有据,不过我从这时起就开始怀疑anitama是不是认为这两篇文章价值不高,所以压着不发。在给anitama老大私信解释《悠哉》一文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



不行就把稿费退给你,稿子还我。一直压着不给人看那我写了干嘛?
老大是这么回的:



好吧,理据服,你们看着办吧。
最后在12月底和今年1月,两篇文章随着谷口新作出来了。

《纯洁的玛利亚》演出分析(上)
《纯洁的玛利亚》演出分析(下)

点进去一看:




恩。Fun。开心就好。

好吧,虽然我觉得为了尽量强调客观性我连波形图都上了,虽然糊涂和加叔在style频道的很多文章比我这两篇“fun”多了,都可以在标题后边加个(笑)。
反正文章都给anitama了,现在再为这点破事发牢骚也太傻了。只要内容没问题就成。

可是一看内容,我又愁了。




内容重复。




视频时间不对,少了整整一分钟。
看这个视频,文章里的一部分内容读者根本看不明白在说哪里。

好吧,是个人都会粗心大意对不对,提醒了改过来就完事了嘛。
(不过话又说回来,编辑审稿的时候需要对照正片来看吧?
如果编辑好好看了文章,做视频的时候怎么可能会少了整整一分钟?)



评论里有人提到了,结果还是没改。
你说其它文章里,我和别人指出的错误怎么三两下就改过来了呢?小心眼的我一想到这事就胃疼。

是不是编辑没注意,看漏了评论?
好吧,那我直接跟老大说一下吧。



恩。没用。
我1月6号说了这事,直到现在这两个问题都没改过来。

好吧,你们看着办吧。
反正我是不会再投稿了。



kata菊苣和我的知识面重叠的部分不多,所以不是这个原因,因为没法比较。真正的原因就是上面这些。
这下就都说明白了。

——————————




被人一问,糊涂大大道歉道得很爽快。不过是不是有点答非所问?
以及文章bug还能不能改了?
Tags: 三次元
#1 - 2016-4-12 01:01
(Nowhere Man)
anitama 的水也很深啊
#1-1 - 2016-4-12 01:36
鲜奶饼干
其实真是屁大点事,而且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本来以为不会写出来的
#2 - 2016-4-12 11:47
(明天的事,都不一定知道,未来的事情,怎么能知道呢? ... ... ...)
看不懂诶(bgm38)
不过anitama上的东西我基本只看速报的
#2-1 - 2016-4-12 13:22
鲜奶饼干
文章主要观点中的两个可以看上面提到的kata的那篇文,意思是一样的,只是kata菊苣喜欢点到为止,我在《悠哉》一文里做了更详细的理论说明和拉片
#3 - 2016-4-13 13:55
撕逼?不是很懂你们动漫高手圈。

LZ的演出分析处处以电影理论为依据,被nbht仇视也很正常,他应该不看电影儿,不懂你说的那些。

其实这种包涵了大量理论和分析的文章其实是和Anitama“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与热爱动画”的想法所相违背的。“懂得技法后就再也不能单纯地欣赏作品”,为了能够有更好的观看体验,更切实的体验情感,更加热爱动漫儿,LZ这篇分析以及在Anitama上的投稿我也是都没看的。毕竟,看了之后就不淳朴了。
#3-1 - 2016-4-13 17:09
鲜奶饼干
我针对的是anitama编辑审稿极其不认真这件事,这是能不能看懂之前的问题,是态度问题。
实际上anitama不仅对待别人的稿子非常随便,有些编辑自己写的稿子也充斥着胡编乱造想当然,我在群里也提到过其中一部分问题。
为什么我最后加上了糊涂的记录?因为他答非所问的道歉很好地说明了即使我刚正面他也不当回事,你看我提到的《玛利亚》稿子的bug他们一直不改,现在我在文章里提出来,糊涂也看过了还“道歉”了,bug还是原原本本地放在那。
所以别说什么“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与热爱动画”了,对读者友好与文章的专业性不冲突,也不代表可以不认真审稿。当然,讲道理,anitama还是比很多媒体强的,但也没他们声称的那么专业认真。
#3-2 - 2016-4-13 17:30
鲜奶饼干
至于了解技法和观看体验的问题,这是爱好者迈向专业性的一道坎,但本质上不存在冲突。对技法的了解会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观看时的情感,而情感则是评价技法优劣最根本的基础。因为知道了技法而损失了观看体验,这是刚入门半吊子时期不可避免的过程。了解技法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触觉。如果因此就不去了解技法,当然还是可以对作品好坏有个人评价,但与他人交流作品是要讲道理的,不然其他人也没法了解你的观影体验。
#3-3 - 2016-4-13 17:37
鲜奶饼干
KangHyi 说: 毕竟anitema现在的一群编辑以前都不是做文字相关工作的,不专业这是现实,像我所知的几个人,只不过因为动漫的原因被凑在一起了而已。本身就没有新闻专业的相关知识,更别提审稿的一套体系了。
我说的不是作为编辑的专业性,而是对动画专业知识上的专业性。更具体地说,是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漫动画演出技巧与分析的专业性。
审稿起码要搞清楚文章在说什么,或者因为作者的行文问题搞不清楚在说什么,那也要说清楚,而不是没看懂(或者干脆就没打算看懂)就妄加评论。这不需要作为编辑的专业性知识。
#3-4 - 2016-4-13 17:54
鲜奶饼干
KangHyi 说: 所以说他们可能就是搞不懂你在说什么呀(囧
所以说不是搞不懂的问题,是态度问题啊= =
看看上面糊涂和老大说的话啊,你看不懂文章会说这文过度解读凑字数,文章质量低嘛。不说他们有没有好好看文章,对动画圈子之外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要说看不懂,在他们自己的文章里瞎编又算怎么回事
#3-5 - 2016-4-13 18:10
鲜奶饼干
KangHyi 说: 这点我真不想和你扯。讲道理,大多数动画所面向的的本来就是很淳朴的群体。而且你说对技法的了解会审视自己观看时的情感,但关键是,这种情感是不真实的,会随着你对技法的理解而产生偏差。当然我也不是说了解技法有...
“真实”是一个很蛋疼的概念,不建议用这种词。即使不了解技法,情感也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影响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等。了解技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自己体验到的情感,其他观众不一定能体会到你的体验,但有理有据的文字是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的。所以技法不关系到一种绝对的审美价值,只是交流的工具。
不过虽然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差异,共性也一样很多。通过技法的工具我们就能更好地弄清楚这些共性是什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判普遍的好坏
#3-6 - 2016-4-13 18:17
鲜奶饼干
KangHyi 说: 我指的不懂是说的电影方面的啊,就是动画圈子外的。你扯这么多,肯定会收到排挤的。想蓝骆驼才进群时也是说一大堆电影理论,也被人排挤,一样的道理。
真要说也就《悠哉》这篇不太好懂,后来的文章我都有特意控制内容深度,鸭子那篇就比较简单了,从读者的反应来看,在S1发的《日常》那篇分析是最成功的,好评很多。
文章写得好的话大家还是能接受这些东西的,虽然对我来说就很花时间了
#3-7 - 2016-4-14 00:51
akito_sakurai
鲜奶饼干 说: 我针对的是anitama编辑审稿极其不认真这件事,这是能不能看懂之前的问题,是态度问题。
实际上anitama不仅对待别人的稿子非常随便,有些编辑自己写的稿子也充斥着胡编乱造想当然,我在群里也提到过其...
对于Anitama态度不认真我是同意的,他们的APP刚出来没多久的时候我就曾经用过,最开始还觉得很厉害,但是后面发现他们的其实并没有说的那么好。访谈之类的还行,一旦到了分析之类的文章,我虽然没有专业的知识,也能看出来一则行文非常随便,尤其是最初的时候的文章,有些根本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根本不成篇章。二则有些需要客观评价的事物,会夹很多的私货不说,语言上也模棱两可。所以他们的APP我用了一个月不到就删掉了,现在也只是在网站上偶尔看看速报罢了。不过现在看起来比最开始要好,至少有了在“写文章”的意识,不再是东一句西一句了。但是夹带私货的情况还是存在。
#3-8 - 2016-4-14 02:54
鲜奶饼干
akito_sakurai 说: 对于Anitama态度不认真我是同意的,他们的APP刚出来没多久的时候我就曾经用过,最开始还觉得很厉害,但是后面发现他们的其实并没有说的那么好。访谈之类的还行,一旦到了分析之类的文章,我虽然没有专业的...
其实这事之后我每次要点开anitama的app时都有种抗拒感和厌恶感,所以索性就不太看了。
私货确实很讨厌,尤其是一半私货一半专业知识的时候最可恶。还不如整篇都是私货,那样扔了也没遗憾
#3-9 - 2016-4-14 15:40
鲜奶饼干
KangHyi 说: 鸭子和日常的那篇,如果没发在anitama上我应该没看过了。不知道LZ有没有发在S1以外的其他地方呢?
鸭子的就是bgm日志第二篇
上s1看了下,那边帖子的外链图全挂了……还是可以上传图片的bgm比较好,我之后搬到bgm上吧
#4 - 2016-7-24 01:33
也真难为你了,单以我在S1的有限的见闻这种事儿是不意外。

好不容易有些懂点谱儿的了,可又都是些自大狂,这可怎么办呢……
#4-1 - 2016-7-27 01:33
鲜奶饼干
咦,真的是大波老师吗?原来大大也上bgm?
我觉得人人都有自大的倾向,尤其是自以为小有所成的时候。不过只要有上进心和求知欲早晚会意识到问题的。
现在苦于发到漫区也没多少人能交流了,老人不出来,新人普遍反智。真要能交流的话,只要说得对,劈头盖脸骂我一顿我都高兴。
#5 - 2016-12-25 23:48
(advaita)
商业的世界可真复杂。
毕竟饼干不缺那点儿稿费,还是做个淳朴的动画爱好者吧。
为了自己,为了给同好看的动画评论,才是最有趣的不是吗?

离开了这点的动画评论,即使参杂了再专业的分镜、演出分析,也没有任何观赏的趣味,还不如束之高阁,留给大学讲师给动画系学生教学用呢。

但大学教师是不屑于和业余选手交流的233我充分领悟过老一辈动画人的厉害——孙哲教授被学校请来给动画系开研讨会,然后我一个外人溜进去凑热闹,事后交流时大谈特谈“定格动画”和“押井守”把众人给震惊了。领导大声质问我是哪个班的,我说我只是一位淳朴的业余爱好者,过来蹭蹭。然后领导赶忙向孙教授解释,有些业余的爱好者,某种程度上(广度上)确实比我们学生知道的东西多一些。孙哲教授表示不要紧,他之前有带过一位学生,是位“御宅族”,也是这样。然后孙哲教授问我是不是御宅族,我感到很惊慌失措...御宅族,不是那、那种吗?我这也算?但是孙哲教授表示,看见仍然有人这么关注动画,是很感动的,事后还主动邀请我握手。但我当时没反应过来,没这么正式邀请过,被领导提醒,才赶忙和孙教授握手233事后想起来,真是段有趣的经历啊,虽然当时心慌不已


看看青色火焰(电视剧),庵野秀明那批人,当年为了看一段OP的作画(分镜演出),搭车前往另一座城市,找到唯一有电视放送的商铺,这才是动画爱好者的真正模样把。押导那种扛着摄像机到处跑的,应该算是电影爱好者。

看再多业余爱好者的评论,也无法代表(充分阐释)业内人士的见解,业余爱好者,就该止于此——既不是太专业,但又不失去热情。这样的动画评论才是最有趣的,而商业性却在毁灭这一切。

饼干在Anitama的遭遇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你想给观众看的和商人注意到观众想看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你们的对话充斥着这样的矛盾。商人看中的是利益,你的这篇文章究竟能为网站带来多少流量,而不是自我满足(即使你修改了文章的写作方式,表现得好像很照顾观众)恐怕你文中的那位老大看中的就是这一点,他不在乎你具体写了啥,而是能不能被观众所接受,以及后续能不能创造出更好的商业价值。对于老板来讲,商铺的租金和员工的工资是不开玩笑的(高)。

就像我自己写的某篇无关文章里提及的,人首先得充分地认知自己。你写文章的目的?交流、沟通?还是科普?是否谋利?哪种反馈会让你更满足——读者的认同?业界大牛的赞美?自我创作欲望的满足?还是货币上的安慰?


饼干没有考虑过Anitama的商业立场,太过主观了。就像小说投稿还得看看不同杂志社的出版偏好,你的创作思路和他们的商业偏好显然不太一样。想投商业稿件,恐怕不按照对方的标准来,是不行的。即使你有理。


饼干注意到的那两篇(我写的)押井守导演的文章,其实是我自己写着玩的,哪里都没有公开。拿出来是和观众们一起欣赏影片的,而不是展现自己的学识,给他们科普,主体还是自娱自乐233。

其实,我觉得岚少对待游戏视频制作的态度就是极佳的,值得参考。不为名不为利,初衷就仅仅把玩游戏的过程是发给自己的一个朋友看,Bilibili弹幕站的初衷也不错(但现在正在玩火)

想想字幕组不就是这样的组织形式吗。而那些视频网站大炒一波日本深夜动画播放权,弄出干巴巴(拿钱办事)的官方字幕,等钱赚饱了(业界毁灭了233),事后必定一片狼藉。就像百年孤独里的香蕉公司。

我有私下写了一篇文章,结合近期的一些热点事件(如何看待哔哩哔哩的 flv.js 作者月薪不到 5000 元?)(国内二次元导致的儿童色情越来越严重),讲述了国内以日本ACG为内容物的商业运营方式必将失败——未公开、未发布

另外,微信公众号和知乎专栏都是极好的个人写作平台。
#5-1 - 2016-12-26 06:04
鲜奶饼干
我明白立场不同目的不同,这不要紧。问题是交流的时候是否足够坦诚,而不是表面一回事背后完全另一回事,比如说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告诉我他们没好好看没看懂,能省去我多少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沟通上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倒是没觉得anitama在立场和目的上有什么连续性一致性,你看他们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非常专业有的业余到让人看着尴尬,有的难懂有的不难懂,有的一看就知道观众不会爱看还有的明显很讨喜,难讲文章都是拍脑袋决定收不收的还是真的有内在逻辑。
#5-2 - 2016-12-26 10:58
aja
鲜奶饼干 说: 我明白立场不同目的不同,这不要紧。问题是交流的时候是否足够坦诚,而不是表面一回事背后完全另一回事,比如说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告诉我他们没好好看没看懂,能省去我多少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沟通上啊。
不过话又说...
地位不对等。
如果是同好会,真诚是必要的。Anitama即使看起来很像同好聚集的组织,但它仍是商业主导的。
顺带一提,nbht应该算是正式员工,即使性格和水准有些不为人称道的地方,但和外包人员还是不太一样的,这点还是要有自知之明(在利润积累到足够多时,有没有股份的差别就是千差万别的)

对他们而言,宝贵的是读者花费在网站上的时间,对于创作者而言,看得是产出(拖延也是一种策略,只要能留住创作者,尽可能地榨干剩余价值)

看不出一致性,因为他们还是初创组织,尚在挖掘潜在利润点。你看看隔壁大肆开发的在线弹幕网站就知道了,它的欲望可不会止住于把自己和小众爱好者捆绑在一起。因为,依靠他国文化产品,进行本国商业运营是没有出路的,更何况还是他国(落后的、衰退中的)小众文化。

没有独立生产(开发)内容物能力的互联网网站,价值应该不会太高——你无法在该网站看到基于中国人自己游戏、动画、漫画、音乐的创作内容,而基于日本文化生产(开发)的创作内容,停留在那一亩三分地就足够了。像知乎网、起点中文网、微信订阅系统就极具价值,因为他们的用户无时不刻在贡献出原创内容。

结论是——哪里利润最高,商业就开发哪里(原创性是最宝贵的商业资源——例如哈利波特、迪士尼乐园)

就像我之前所强调的,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得时刻做一个(就像上文报告会时的我,就犯了认知错误,以为凭借自己的“富余的”业余知识,就可以说服业内大牛。本质上是表达欲望过剩,期盼着压倒权威,获得存在感)

真理,并不会时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6 - 2021-8-28 22:58
嘛,都吃这碗饭的/cy回字母群了吗?
#7 - 2022-11-28 02:34
所以。。这篇文章现在在哪能拜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