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 17:52 /
注:长文

另外原文我是在文章中夹杂了一堆有的没的配图,主要是怕光看文字枯燥,所以插些图解闷。但是BANGUMI一张张放图比较麻烦,所以这里就只放文字了……想舒服点的可以到带图的十五言版本或知乎版本:
十五言:http://www.15yan.com/story/5I16F7zxhfk/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4425513

——————————————————————————————————


前言

最近陪朋友去看《你的名字。》,我是第二遍看了,第一遍是在从东京回中国的飞机上。相比起第一遍看的感受,我稍微觉得没当时的感觉好……可能是因为整部剧对我来说最好看的是悬念的部分,第二遍看没了悬念,反而有些抽离,相应的就没那么的感觉深了。

但也拜此所赐,看的时候我能把注意力带到别的地方,比如暗地里分析一下本作的剧本结构。回家坐地铁时萌生了撰写此文的念头,于是就开始着手写这篇文章。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接下来我会对《你的名字。》(下略称本片)进行剧本结构上的分析,运用的是美国作家布莱克·斯奈德于其著作《救猫咪!》(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You'll Ever Need,2011年中文版,王旭锋译)中提出的『电影故事结构』。必须注意的是,这个东西是作者对于通俗电影故事的一种归纳性结构分析工具,是他自己的一家之言,并非这个世界上公认一定正确的分析工具。实际上,任何分析工具都像是显微镜,在呈现了局部的真理时又会扭曲了真实。所以使用他来分析本片,纯粹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喜好和习惯。

就这么说吧,我用这套理论来解剖本片的剧本结构,不代表导演新海诚会赞同,更不可能代表新海诚一定接触过这种理论。所以这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个人研究,并非什么放于四海皆准的真相。

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在其传世名著,戏剧创作与分析的基本入门书《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揭示了一个真理:天底下所有故事都是由人来创作的,就必然烙印了人为的规律性。所以这篇文章就是试图借助这些『规律性』去还原本片的一些特质来,让大家了解一些可能在观看时不曾注意到的地方。当然了,基于我本人的有限学识,又或者是分析工具的局限性,是可能无法真正还原本片的全部特质。对于这点,大家不妨各抒己见,或者吐槽我是在乱写也是欢迎的。(当然我不一定会回复就是了)

最后这篇文章主要还是面向大众,面向那些没戏剧创作经验&非剧本编写经验者,因此我尽可能减少一些术语,用大家都能看明白的比喻来解释。如果不小心还是滥用了术语,大家可以尽情喷我……毕竟有些东西自己用惯了,难免当别人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最后的最后,由于没有BD片源等成片在手,不保证不会把一些剧情的细节、顺序记错……

结构表

斯奈德的电影故事结构表大致将一部电影的故事分成了15个节拍,如下表。
    1.开场

    2.主题呈现

    3.铺垫

    4.推动(催化剂)

    5.争执(辩论)

    6.第二幕衔接点

    7.B故事

    8.娱乐游戏

    9.中点

    10.坏蛋逼近

    11.一无所有

    12.灵魂的黑夜

    13.第三幕衔接点

    14.结局

    15.终场画面
在书中这15个节拍甚至还附带了页数指示,就是说如果你能把相关情节按照里面的页数分配好就能写出一个基本及格的剧本来。但我现在用来分析故事不是教写剧本,页数自然就很难完全对应了……也没必要。因此在这里我略去了页数指示。

另外,这个结构表并非金科玉律,有些地方是有可能显得有些过时了。比如我在分析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如果把一些结构对调的话更切合本片,而完全按照这个表来安排剧情未免着相,也太过节奏慢了……但我本着分析,只指出其合理和不合理处,不作太多的批评。还是那句话,这只是一种分析工具,有他的局限性,无法完全贴服。(也不应该完全贴服)

解释的话就不多说了,下面正式开始。

01.开场

关于『开场』,我有个非常通俗易懂的说法:如今好莱坞大片的前5~15分钟就是一种范式的『开场』。如果你看得够多好莱坞大片,你一定会发现近30年来所有大片都会在这段时间内放了一堆劲爆的内容:动作片是追逐爆炸的场面,时装片是都市繁华和红男绿女,就算相对安静的多的悬疑片也多半会是发生了一个不解的谜(如难以解释的杀人事件)。

所谓『先声夺人』,现在的娱乐产品当然『输人也不能输阵』,一上来就吊足胃口,就算后面的不怎么上道也能先唬住你。毕竟大多数观众根本就没看过你这片,你不弄点甜头出来,人们就很难把后面剩下的也看下去了。

而斯奈德更提出另一个作用,『开场是确定一部片基调的重要位置』。实际上,很多作品都是有意无意地遵守了这个规律。《X战警:逆转未来》中是变种人被成批地押向大牢,其余不服从的变种人则变成了满地的尸体。即使有幸逃脱的变种人,也似乎被某种强大的武器所攻击……靠着几个镜头,《逆转未来》就带出了一个强烈的基调:变种人如何受到压迫。而后续的故事也的确由始至终围绕着这个基调展开。(觉得基调是一美跟法鲨搞基的请过隔壁)

而本片的基调,通过最开始的几分钟展现,我们也很容易看得出来:美少女睡觉醒来会第一时间摸xiong

——咳咳,抱歉,放错人进来了。

本片的基调,毫无疑问是『交换身体』(或『交换灵魂』)。这里说的基调,是指一种贯穿整部作品,一种会反复呈现的事物。有时他可以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有时也可以是一种很具体的象征物,比如本片中的『交换身体』。

令我有些意外的是,真要分析起来的话本片的『开场』竟然用了将近30分钟。因为差不多30分钟本片的主角三叶(女)和泷(男)才真正确认彼此出现了奇妙的『交换身体』现状。通常而言,好莱坞的『开场』不可能这么长,因为会觉得容易令观众厌烦,一般都是压缩在15分钟内。但从另一角度看,本片是双主角的构成,平均下来一个角色大概就是用15分钟去介绍他们,某程度上两者要讲完才能算是结束基调展示,所以不得不拉长到将近30分钟。这的确有些冒险,也难怪某些观众会觉得前面颇难入戏(搞不清发生什么状况)。

有这么长的『开场』,有没有短到不行的『开场』?在我的印象中有部电影用了非常简洁的一分钟就把开场说完,那就是《地心引力》。这部电影在一开始用了字幕告诉你,在外宇宙这种严酷的地方基本很难有生命存活下来。其实这段字幕是一个哑谜——实际上女主角最后就是从这种严酷的环境中活下来了。所以《地心引力》的基调,无法就是:如何在严酷的外太空环境中活下来。

02.主题呈现

学校老师教写作文,也肯定会说必须得有中心思想。虽然逢写作必谈中心思想显得很八股,但这的确是一种很重要的东西。本片当然不会没有主题,那么观众看完觉得很感动,其实大多数都是无形地被其中抒发的主题所感动。

首先,我觉得本片的主题,必然不是『爱情』。至少『爱情』不是第一主题。

斯奈德在书中说道:『在结构突出的剧本中,前5分钟就会有人(通常不是主角)提出问题或作出陈述(通常针对主角),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而我分析认为,最符合这句话定义的,大概就是三四叶跟外婆在家里织结绳时外婆说的那段话。

所以,本片的主题是『超越时空的绊(きずな、或者按照剧中的说法むすび)』。用中文来说,就是一个字:缘。

人与人的缘分是能够超越时空的,是通过世界万物的『绊』来结成一张庞大的网,就像织结绳时的每一根丝线。正因为有这样的缘在,人与人之间才会有所牵挂,有所感念,难分彼此。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缘在,才能令少年逆转时空,将妹子拯救于过去的时间之中。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多加解释一下日本人的独特观念:绊。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集体文化很浓厚的国家,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也就产生了『绊』的这种文化概念。简单来说,日本人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纽带关系,即使你我有时天各一方,但也会受到命运的牵引而互相联系起来。日本人是通过这种文化概念来强化大众的集体意识,使其能保持一种高效的集体运作。今天我们看到日本人总是很团结,很有团队精神,也多半因为这种理念在起作用。

实际上,『绊』有时还会扩展到人与大自然之间。日本长期以来是一个泛灵论信仰(又称万物有灵论)的国家,其神道教就宣称日本有『八百万神』,基本上草木砂石皆有神灵。我这次去东京旅游的时候就见识过每过几条街就能看到一座小神社的夸张情况。(关于日本神道相关的东西,右转东方系列的相关考据)

那么既然人与人之间有『绊』的存在,人与大自然,人与这个宇宙之间有没有?那自然也是有的。本片中引发『交换身体』的真正元凶,就是那一颗1200年划过地球一次的天外彗星。而片中也很明确地展示了放着糸守村信仰『御神体』的地方就是一个陨石坑,摆明就是在说N年前彗星碎片坠落在此地,才渐渐形成了现在的信仰体系和宫水家女性传人代代都能『交换身体』的神秘体验。从天外之物到人与人之间,皆因命运而相连,这其实就是『绊』的一种戏剧化呈现。

整个故事的主题,始于『绊』也终于『绊』(5年后三叶和泷在茫茫人海中还是能彼此重遇,不就是『绊』的体现么)。

顺带一提,现今许多翻译将『绊』译成『羁绊』其实有些不妥。因为『羁绊』在中文中是含有一定的负面含义,指的是用来拦住或绊倒动物的绳索。这跟上述日本人心中的『绊』有很大差别。稍微中性一点的有『牵绊』的说法,但这个说法又不如日语原文中那么强烈的正面意义,所以还是差了一点。

03.铺垫

我觉得这一段按照斯奈德书中的定义比较古怪。简单来说这个『铺垫』的部分本身就包含上述的『开场』和『主题呈现』,用意是指故事先向读者观众展现主角在正式展开冒险前的一种基本生活状态。拿《星球大战》来说,就是天行者卢克在那个沙漠小镇过着平凡生活时的那一段剧情。而拿传统的RPG来说,就是主角还在新手村时所经历的教程级剧情。

那既然如此没必要单独拿出来说……这里就省略不谈了。

04.推动(催化剂)

故事就是讲『变化的事情』,如果故事只是为了呈现某种有趣的状态而不进行改变,那么故事将会乏然无味。而最大的改变,对于现今的观众来说莫过于生活模式的天翻地覆。许多现代故事也常常以主人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作为故事的真正开端。这个情节,就是『推动(催化剂)』。

而本片的『推动(催化剂)』,我个人觉得是泷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和三叶交换身体的那一刻。

本片的基调是『交换身体』,所以前面30分钟三叶和泷的交换身体情节其实才是他们生活的日常。虽然这看上去有些诡异,为什么交换身体是一种日常?但你想想,如果搁在忍者世界,当一个普通忍者去做普通的任务不就是他们日常么?所以《火影忍者》的催化点是在于当这个普通的忍者世界变得不再普通,各方势力开始出现搞东搞西,故事才正式开始。因为世界观的不同,起点自然有所不同。

当这种日常(交换身体)被改变的一刻,也就是催化点的所在位置。『推动(催化剂)』这个结构最重要的作用,除了让观众产生悬念(他/她的生活被硬生生改变了,他/她将如何面对?),在故事层面是要让角色主动去选择进行冒险。如果没有这一步,整个故事就只会原地打转。一些差劲的故事就是很缺乏『推动(催化剂)』,主人公好像做了什么事情,但细想一下又只不过是回到了原本的起点,这样的故事是不好看的。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推动(催化剂)』必须强而有力。在《黑客帝国》中是NEO必须选择吃下蓝药丸或红药丸,是去直面真相还是浑浑噩噩。像是『噢,我的手机丢了我明天得去买一个回来』这种成为不了催化剂(最多是前半部分)。而不能交换身体是本片的催化剂这个想法是很符合这个定义的,因为从此无论观众还是泷都会对之前建立了深厚感情的三叶突然消失感到意外,并很想去了解为什么。于是就有了泷前往寻找记忆中的糸守村,这样一个强而有力的行动情节。

05.争执(辩论)

如果『推动(催化剂)』的设置对于看得多片子的观众来说还很好理解的话,那么『争执(辩论)』就可能有些反直觉了。『争执(辩论)』的存在意义,是要抹杀掉一切主角想要走回头路的念头而设置出来的一个绝境。

某程度上,人类是有惰性的。即便告诉你明天要准时起床,到了那个钟点,也多半会产生想赖床的想法。故事中的主角也一样。就算风雨袭来,天塌地摇,到了紧要关头还是会退缩的。虽说有些人的性格可能就是很决断,但是能够形成『推动(催化剂)』的情节肯定会足以撼动他生活的基本,如果连一丝的退缩想法也没有,那他不是人,而是圣人。现代故事理论认为,我们理应去描绘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简而言之就是要描绘人性。因此才会延伸出这么一个故事结构来。

『争执』其实是指主角在遇到『推动(催化剂)』的情节后,向自己或向他人争辩的一个特征。在机器人动画的传统套路中,你往往会看到类似的情况:敌军(不论是人还是怪物还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打到头上来了,组织已经告诉主角必须坐上巨大机器人才能拯救世界,但是主角还是有所迟疑。主角会想,就算组织说『我们已经决定了,由你来操纵巨大机器人』,我何德何能坐上这个位置?主角说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我实在不是谦虚。但这个时候必然会发生一些老梗情节,比如小萝莉被敌军挟持、无辜路人被炸死、父母为了拯救自己而牺牲……这样,主角就连一丝拒绝的可能性都没有,顺利钦点为机器人驾驶者了。

在本片中『争执(辩论)』的情节,即是泷得知糸守村早就在3年前被彗星碎片毁灭了,当然居住在里面的人大半都挂了。在同行伙伴都认为泷是不是搞错了什么的时候,他还是坚定信心,跑去之前交换身体时隐约记得的御神体所在地,并喝下了口嚼酒,最终顺利和3年前的三叶交换。这样主角(泷)就再也不可能回头了。

在这段故事里泷有过和别人争辩的情节,比如同伴的疑惑。也有和自己争辩的情节,比如开始觉得自己有可能只是做了一场梦。但这种退缩的情节必须是暂时的,主角必须要打起精神来,踏上一条看似危险的绝路上。所以泷在看到了结绳后猛然记起他和三叶的相遇是真实存在过的,因此交换身体不是梦。这才有了泷毅然跑去找御神体的情节。

事实上许多经典故事也是存在着类似『争执(辩论)』的结构。比如《西游记》,他的『争执(辩论)』就是孙悟空不愿服从唐僧,最终被观音设计戴上紧箍儿这一段。争执的地方是孙悟空觉得唐僧是个啰嗦迂腐的家伙所以要跑路,而绝境是孙悟空戴上紧箍儿从此再也不能反抗唐僧。这样孙悟空就只能听唐僧的话,一路去西天取经了。

06.第二幕衔接点

传统电影故事结构在悉德·菲尔德的著作《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定义了一部电影大致可分为三幕,分别是第一幕·建置,指营造一个戏剧环境,让观众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是谈谁的故事;第二幕·对抗,指主角正式进入和命运抗争的情景中,不断遇到危险和解决危险;第三幕·结局,当然就是指最终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后主角的遭遇了。

斯奈德在吸收了悉德·菲尔德的概念后更延伸出新的思路了。他将第一幕称之为『正题』,指作者抛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并让观众熟悉这个概念的弗恩。而第二幕称之为『反题』,指作者通过一连串的事件让主角走进一个和之前完全不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情景中冒险。第三幕称之为『合题』,指最终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冒险后,主角终于明白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且带出最终的主题,将正反两种状态合二为一,达到一个完满的境界。

而『第二幕衔接点』中的情节,基本上就是讲主角进入『新世界』之后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些事情。在本片中莫过于重新和三叶交换身体的泷试图说服身边的人彗星会掉下来砸死大家,但是光靠嘴说根本就没人相信,所以三叶准备要做点什么让大家必须离开。

通常从这一段开始,整个故事开始变得激烈和充满变数。在《命运石之门 Steins;Gate》中就是凶真不断跳跃时间去拯救助手;《魔法少女小圆》则是得知魔法少女的最终命运只有变成魔女的绝望结果。主角都必须要在这个无助且危险的世界挣扎求存。

这样,主角就越过了世界的边界,前往另一个未知的境界去了。

07.B故事

所谓『B故事』,其实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来说就是支线故事,让观众暂时歇一口气,去看一些相对轻松一点的内容。与之相应的即是主线故事·A故事。

但这里定义的『B故事』又不能完全等同传统意义上的『支线故事』。这是因为电影的时间有限,即便是『支线故事』也必须和主线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要让人得到放松之余又要吸收到对主线(A故事)起很重要作用的内容。举例来说,就是《黑客帝国》中NEO和墨菲斯在虚拟世界学武术的那一段,虽然整体而言跟整个故事没有太直接的关联,但是NEO却必须在这里学会一件事,那就是『虚拟世界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想象罢了』,这就呼应到后面NEO能够在母体世界中飞天入地的伏笔。

而在本片中,从上下文推理,我大概会将三叶和敕使他们密谋怎么炸变电站这一段作为B故事的一部分。

但是在分析的时候,我是有过不同的想法。因为具有『B故事』气息的并非这一段,而是更早之前三叶和泷正式互换身体后的剧情。某程度上也说得通。如果把第一次切到三叶上泷身那段作为『推动(催化剂)』的话,那后来MV式两人拌嘴就是『争执(辩论)』的段落,再往后的泷发现再也没有和三叶交换身体是『第二幕衔接点』,泷和司以及前辈去飞驒找糸守村即『B故事』。

如果按照书上的页数来分这样也比较接近。但是本片有个特别的地方在于,他是以悬念作为故事的推进脉络,很多地方其实会故意延迟以保留悬念。又或者这是日本导演自己的风格所在,导致这部分很难百分百对应上。尤其『B故事』,我很难确定哪一部分算是,因为有不少地方都可以称得上。

所以这部分我不敢下定论。我的想法是,导演新海诚有意为了营造不一样的感觉,或者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将原本传统故事中会在第二幕中展开的内容刻意挪到前面去。比如前30分钟出现的那段很突如其来的MV(两人交换身体后快速切换日期的演出),就十分有『B故事』的意味。

说到这一段,其实个人也有些比较个人主观的想法。我认为导演新海诚把两人交换身体后发生的趣事用MV式的剪辑高速带过,是一个不落俗套但很冒险的手法。这在LING叔(漫画《超合金社团》作者)在评论本片时我就如此回应过。

斯奈德在书中说道,『B故事』是『这是电影预告片的主要镜头来源』,是因为这部分肯定是整部电影最让人觉得过瘾、充满娱乐性的部分。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导演新海诚老老实实按照很传统的电影编剧手法,将三叶和泷的身体互换拉长,变成十几二十分钟的有趣情况会怎样。而新海诚却没有这么做,他反而使劲地压缩这部分有趣的内容,甚至干脆用一段MV简单带过。

所以我才觉得这样『不落俗套但很冒险』——导演新海诚通过将原本『B故事』的内容压缩对调,把有趣的放在前面,然后再突然给观众一锤子,告诉你欢乐的后面是一场(看似)无法改变的悲剧。

也就是说,『男女主角交换身体』这种老梗是纯粹骗你进场去看的,诚哥的真实用意,是在于展现后面两人生死相隔然后怎样逆天改命。

从实际的情况看,新海诚使用这个手法的确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不少观众都表示男女主角不知道怎么就彼此喜欢上了,很突然。这就是因为为了突出自己的真正用意,而没有很好地、切实地向观众培养『移情』。我们观众之所以会对虚拟的角色产生感情,其实用的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日久生情。当一个角色在你眼前『经历』了越多事,你就越容易会对他产生感情。只是像电影这种短时间的作品里,经历的事情一定得足够深刻罢了。但原理是一样的。而本片的前期向观众代入感情去深入角色的时间稍嫌不足,也就有了移情不够的结果。

幸运的是,诚哥用来补充这个移情问题的办法就是由始至终不断给观众各种悬念,让观众在期待情节如何发展的同时忽略掉那一丁点的移情不足。所以大多数人才会有『虽然感觉有些问题,但可以忽略』的感觉吧。

08.娱乐游戏

斯奈德的划分我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这部分的『娱乐游戏』其实本身就包含在『B故事』当中,不知为何还要单独划分处理。因此这部分跟『铺垫』一样略过不谈。

09.中点

中点就是整部片的正中间。我大概将其定在三叶(泷)去找三叶爸爸要大家撤离却遭到拒绝,继而三叶(泷)动怒那一段。

但这个时间点应该不是整部片的正中间。由于我手头上没片源,无法准确掐时间,所以只能凭借记忆觉得应该是更早一点泷喝下口嚼酒后不久。但是我之前也说了,本片并不是那种严格按照结构来的,所以一定程度的延后应该没问题。

按照书上的说法,『中点要么是主角表面上达到最高的“顶峰”(但可能是伪胜利),要么是主句周边世界坍塌的“低谷”(有可能是伪失败)』。简而言之,一部电影的『中点』,必须要和前面的故事有一个非常大的区隔,保证以后的发展只会越来越令人抓心。

所以我将三叶(泷)无法说服三叶爸爸这一段。因为无论从观众还是泷自己看来事情还是没有改善,大家还是会等着彗星碎片砸下来死翘翘。但后来泷意识到自己既然已经和三叶交换了身体,那么此时此刻的三叶就理应在御神体那边,只要和她再换回来就一定有办法说服三叶爸爸,于是就奔向御神体那边了。这样故事就跃过『中点』,往下一阶段前进。

10.坏蛋逼近

基本上,故事到了后半部分整个节奏一定会加快,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角必须付出的代价也会越来越大。在传统类型的冒险片中,当然就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坏蛋』在逼近了,比如战争电影中敌军的进攻,奇幻电影中大魔头的总攻击,怪兽电影中怪兽的觉醒等等。但是在一些不是讲活体跟活体之间对抗的电影里,『坏蛋』似乎不存在。比如灾难片,是人跟大自然的对抗;传记片,有可能是人跟整个历史潮流在对抗。因此这个部分的『坏蛋』并非专指狭义的『坏蛋』,而是指一切阻碍主角前进(或者说『完成目标』)的事物。

简单来说,本片唯一算是最有『坏蛋』性质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那颗注定会将糸守村毁灭的彗星。本片到了这个阶段也反复利用三叶的奔跑以及彗星离坠落地面的时间来营造一种压迫感。

在传统电影的结构里,这部分通常是一场严重且突如其来的意外,将原本顺利的主角从美梦中打醒。比如在《夏日大作战》中就是众人合力把LOVE MACHINE困在城堡中却因为电脑过热而令其冲破禁锢,反过来吸收一大堆账号的情节。

有的电影则是原本以为被打败的敌人突然卷土从来,并且比之前更加强大。比如最近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原本以为默默然是在女孩体内,没想到是在男孩体内,并且爆出他是能够一定程度控制默默然的真相,接着他就开始大肆破坏。《奇异博士》,卡西流斯(Kaecilius,老饕汉尼拔的麦叔饰演)终于破坏了全部祭坛,让多玛姆在香港复活。这些都属于『坏蛋逼近』的部分。

『坏蛋逼近』之后,必然是『一无所有』的桥段。

11.一无所有

所谓『一无所有』,是指主角被变得更强大的敌人打得节节后退,甚至失去很重要的东西。在本片中对应的是那些对三叶的警告无动于衷的村民以及三叶的爸爸。即便三叶炸了变电站,用假广播诱导大家,但所有人还是一头雾水,没有太放在心上。另一边察觉到有问题的三叶爸爸也马上组织人手去阻碍三叶的行动。

而在传统的电影中,『一无所有』往往有着很强烈的死亡意味。拿大家都很熟悉的老梗来说,就是配角挡枪,为主角牺牲之类的桥段。比如《天元突破》中奇坦(キタン)拿着大钻头钻爆压缩宇宙的中心机器并壮烈牺牲这一段,差不多就是属于『一无所有』的部分(虽然《天元突破》是一部TV动画,但从整体篇幅上看是大概这部分了)。

但是在一些不涉及到人命的作品里,『一无所有』又怎么带出死亡的意味呢?这里就有另外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就是剧情中的死亡其实可以细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涵盖绝大多数电影中的『死亡』。

第一种自然就是上述的肉体死亡。第二种是比肉体死亡稍微再狭义一点的社会性死亡

所谓社会性死亡,指的是一个人从此再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比如说犯罪被揭发,蹲号子。《盗梦空间》中主角柯布如果不救回斋藤,那最后等待他的只会是美国那边的抓捕。又或者某些悬疑电影中,主角如果不把冒险去把事情做完,那么他将无法洗脱自己的嫌疑,要么进监狱,要么一辈子抬不起头做人。

最后一种死亡是比社会性死亡更加狭义的精神死亡。这种死亡是指主角如果无法完成目标,那么他将失去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在精神上形同于死亡。通常来说爱情片就最常用到精神死亡的片种。一对情侣无法再相爱,或者被迫拆散,这些都是精神死亡。比如经典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如果男女主角狠心分手那么基本上啥事都没有,但他们视彼此的爱情比生命还重要,所以比起精神死亡,他们更愿意承受肉体死亡。结果就是一起自杀了。

这三种死亡的方式在一部电影里通常不会单独存在,更多是复合式的存在。比如在本片中,主角要面对两种死亡:彗星坠落,大家死翘翘,是肉体死亡;三叶(泷)终于去到御神体的所在地,并且和泷(三叶)相见,大家回到了原本的身体上。这时候两人打算在对方的手心写上对方的名字,却在途中戛然而止,双方都回到了自己的时空中——再也不能和彼此相见,是精神死亡。

接下来是『灵魂黑夜』。

12.灵魂黑夜

所谓『灵魂黑夜』,就是指整个故事中最低最低的那个最低潮,是那个一切事情看上去都已经无可救药,绝望感涌上心头的瞬间。因此在斯奈德的书中也说这个部分可以短至5秒,长至5分,没有太大的限制。

我认为本片中最符合『灵魂黑夜』的部分,莫过于三叶和泷都发现记不起对方的名字,而三叶原以为手掌中写有泷的名字却是『喜欢你』仨字的时候。这段剧情基本上就是说明男女主角根本不可能再次相见了,缘(绊)从此断掉。

为什么大多数故事都会安排这么一个桥段呢?约瑟夫·坎贝尔在他的神话学兼戏剧创作经典名著《千面英雄》中就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无论是什么民族,神话中的英雄都会在临近结局的阶段以各种方式死去(包括失败),然后再从死亡中解脱,复活,最后解决一切困难。『死而复活』是戏剧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没有这一段,一个故事是很难完成对角色的塑造,也就无法让观众读者获得最大的认同。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不乏类似的情况,往往都需要我们付出最大的代价才能获得成果。『置于死地而后生』说的就是这一回事。

而经历了『灵魂黑夜』,角色获得了最大成长,他们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但他们(主角)依然试图去完成自己最当初的目标,所以我们才会对他们移情,和他们感同身受。某程度上,一部作品是否让人记住,是否让人觉得感动,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看他如何处理『灵魂黑夜』这部分。处理得好,老梗也能玩出花来。

我个人认为本片在处理这部分还是挺出彩的。虽然在手心写『喜欢你』而不是自己的名字很反直觉,我看的时候也忍不住吐槽『屌你咩』,但是这样很浪漫地处理了营造『灵魂黑夜』的效果,让人有想知道后面还能怎么演下去的悬念在。就跟之前我评论的一样,这是一个『不落俗套但冒险』的手法。似乎新海诚在本片中有不少地方都尝试突破自己呢。

13.第三幕衔接点

第三幕衔接点开始是『合题』的部分。按照斯奈德的说法,主角原本在『B故事』(支线)中无意记住(或接触)的人和事会在此时突然发挥作用,并让主角抓住了这一线生机,反败为胜。

在本片中,处于这个结构的情节大概就是三叶本人去找爸爸,并说服他疏散村民这一段了。另外大家目测到彗星真的分裂,应了三叶之前的预言也算是其中一部分。

不过在本片中这些情节都很迅速,没停留太久。关于三叶如何说服爸爸的,片中也是一笔带过。根据新海诚的访谈,这段原本是有详细过程的,但是后来觉得跟整体故事而言无关紧要而最后决定省略。

这个处理我觉得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的确如新海诚说的那样,三叶说服爸爸很容易啰嗦无聊,变成无关重要的争论。但坏的一面是,观众无法从最小的信息中理解被说服者的想法,继而会有突兀的感觉。

我举细田守的例子,《夏日大作战》,片中用了一个非常棒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当主角方发现卫星坠落已成必然,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阻止的时候,女主角夏希打电话给制造LOVE MACHINE的元凶侘助叔叔。当侘助在跑车中得知奶奶的死讯时,镜头突然慢慢向着车外推过去,并将焦点落在了一个妇女紧紧拖着一个外貌和侘助有几分相似的小孩身上。而在这段情节的不久前,侘助跟奶奶吵了一架,还气到奶奶要拿剃刀去砍他,看上去两人势同水火。然而这个镜头却很明显表示,其实两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对方最重要的家人。

这一个镜头不着任何文字就点明了侘助和奶奶的深厚感情,并让侘助马上开车回去大宅帮主角解决LOVE MACHINE顺理成章,堪称妙笔。而本片在这一步上少了像《夏日大作战》中这样的点睛之笔,自然稍嫌欠缺说服力了。

假如我来处理会怎样呢?我不敢说有什么高论,但我觉得必须要用几个镜头,几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去表现三叶如何说服爸爸。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跟三叶的妈妈二叶有联系了。在外传中明确表明,三叶的爸爸跟妈妈为何走到一起,实际上也是经历了类似身体交换的事情,那么有没可能爸爸(或妈妈)也有过此时此刻三叶的决断?如果有,那么用来做一个点睛,或许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总体来说,在这些小细节上,在这种导演的功力上,新海诚的确还是对比如细田守这种业界老手差一星半点。但这不是大问题,也是诚哥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此纯粹作为一种技术分析来说明而已。

14.结尾

毫无疑问就是最终全村人撤退,所有人都幸免于难的情节。

由于一切已成定局,也就没什么好谈的,略过。

15.终场画面

最经典的两人在楼梯相遇的一幕。

上篇也说过了,整部电影谈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缘,这种缘超越时空。所以即便大家忘记了彼此的名字,最终也会在茫茫人海中再次相见。

后话

最后不妨说句内心话,真正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蹭蹭热点,骗点浏览量什么的,毕竟很久没有写长篇分析型文章了……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你的名字。》结构比较清晰,分析起来比较容易。

我必须承认我不是新海诚的FANS。说实话他以前的作品我都是别人在看的时候顺便瞧瞧,从没认真看过,所以这篇文章我基本不谈及《你的名字。》和新海诚旧作的对比。也更不像某些朋友那样能去电影院看个六七遍。我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大概就是那种觉得不错但也就这样的程度。

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在想『这到底有什么用?』

对编剧没有兴趣的朋友,大概也没兴趣去看一篇讨论故事结构的文章吧?而很喜欢《你的名字。》,又或者是新海诚FANS的人,也应该不会对这么一篇纯粹从理性出发去探讨电影的文章有感觉。加之我又不是什么名家,就算分析了,评价了,也只是一个小透明的说法,毫无参考价值。

所以,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用。

虽然我对《你的名字。》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但里面有一点我是觉得最打动我的。那就是关于『結び』(院线字幕译为『产灵』)的解释和比喻。我也是个朴素的泛灵论者,我也相信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都有着一种无法解释的缘在。你今天之所以会这样,是这些缘不断相交,不断结合所组成。用佛教的观点来说,就是冥冥之中皆有因果。

那么,我这篇文章的出现,也是一种『結び』。也是一种缘。

正如三叶不知道自己祖辈留下来的结绳有着通神般的能力,我又怎么知道这篇文章是不是能让另外一个人逆天改命呢?

之所以写文章,大概也是因为想着,或许某一天,对某一个人有着别样的用途吧。

当你对未知的某人有所想念时,这就是『結び』了。

是为

Tags: 动画
#1 - 2017-3-16 20:11
(一个无趣的人)
肥肠喜欢!感谢分享!
#2 - 2017-3-16 20:26
(一个无趣的人)
前面的留言是看了三分之一忍不住先感谢的。现在看完了,再次感谢~一份好的动画鉴赏/分析就是这样静静地守候,直到某一天让人发现啊~~
#2-1 - 2017-3-17 01:09
地球防卫军大佐
谢谢[bgm38]
#3 - 2020-6-11 16:22
写得太棒了,读完收获特别大,多谢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