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0 00:12 /
我最近在本站看了一些近年新番的动画评论,我发现很有意思。相比我看到的一些零零年代或稍晚一些的评价, 前者看起来经常有着更严谨的描述、论证和评判。经验来说,确实相比以前高质量评论如大海捞针,最近的评论普遍水平更高。但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好事。
我从这些“现代评论”中看到了形而上的对应试文章式批评,但显然,这是错误的。如果你参加过美术高考,便会发现即便是绘画这如此抽象的领域,考试的高分方法也是十分死板的。我认为更普世的应试作文撰写也是这样的,甚至更甚。因此会出现一些高级描写、阐述手段或者复杂的剧情推进招致批评等情况。
举例来说,蒜——七月差一点成为霸权的动画,其成分其实很明显,那便是从三个方面,即媚宅、讲大道理和合理、稳定的剧情推进自然地掺在一起,套了个半架空的完善大世界。乍一看,后期剧情似乎过于紧凑。就像写应试作文时,结尾的表面信息量大会被批评。实际上,这种节奏的变化是足立先生的惯用手段。当然,季番会出现这种问题会被理解为排布不佳是可被理解的,譬如作为半年番的GC,因为它是半年番,所以我没有看到有人批评它剧情中期(十二集左右,对应季番尾声)过于紧凑,即便其前后期割裂感极强。
另一方面,给一部作品定性是错误的事。譬如装甲恶鬼村正,确实全篇有贯穿对善恶立场的讨论,此外还掺入各种不同的类哲学话题。但我不会给它扣一个“哲学向作品”的帽子。理由很简单,剧情,这一作品的本质是由人设构成,人设从第三人称来看是被定性的象征,但它从定义上一般应被以人(或按剧情需要作为人的衍生)对待,所以人设一般是一种人的标签化体现,剧情是一群人(或衍生)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给作品定性仅仅是华罗庚式的,片面提高信息筛选效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用来形而上地分析利弊的材料。很多人潜移默化地犯了这个错误,不仅是在一部作品的整体,还是在剧情的一些细节。这就像为何骂人是骂人(非形而上的脏话传递理解),是一个道理。
在此,我就不分析环境或其它原因造成这种评价趋势的影响了,只是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评价作品,并非是抹杀自己的情感,尽量客观地分析和归因。如果这么做,一些情感为导向的佳作会被生硬地吹捧,此时若指出逻辑不自洽性,看来会很尴尬。
感情始终是重要的。我们可以从无限的变化中提取精华,但反过来是做不到的,因果关系不会倒置——这是对于评价法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