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19 03:33 /
3月17号有幸参加了《铃芽之旅》的大陆首映,第一次面对面见到日本动画监督,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去之前还恶补了几部新海诚的老片,后劲到现在还没散去,感觉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于是整理了一下自己对新海诚截至《铃》的主要作品的感受,尝试对新海诚的故事模式做一些粗糙的分析总结和不成熟的点评,完全是个人意见,欢迎各种批评指正。【本文涉及对包括《铃芽之旅》在内的新海诚大部分作品的剧透

一、新海诚的作品序列
《星之声》-《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秒速5厘米》-《追逐繁星的孩子》-《言叶之庭》-《你的名字。》-《天气之子》
这些是新海诚主要的长片。我认为新海诚是个在创作上很有体系的监督,他的整个作品序列有着很强的整体性、关联性,这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故事结构、画面风格上有明显的分期和演化,同时基本都以爱情为核心驱动;二是重复使用一些场景、桥段,使得作品之间有明显的呼应关系。具体而言:

1、故事结构与情节设计
新海诚做短片出身,早期的长片也有短片的影子。《星》是几个场景的连缀,《云》《秒》由相隔若干年的几个片段组成。到了《追》第一次出现完整的、连续的故事,这部片讲的是吉卜力式的冒险旅程,在新海诚所有作品里是颇具异色的一部,后面还会细说。接下来的《言》可以说是为后面商业上大成功的三部曲蓄力,画面上已经看不到之前作品中的古早色彩,故事上则是延续了《秒》的基调,在其作品序列中起到明显的过渡作用。到了《你》,故事就愈发完整,有了十分清晰的、充分酝酿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其起承转合的方式也被《天》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
可以说,新海诚的早期作品不追求情节上的完整,主人公往往不加说明地置身于恋爱之中,也时常突然陷入危机之中(爱情的危机、世界的危机或爱情与世界的冲突),中间很多推进的环节被略去了,因而也不用太多考虑节奏问题,只需堆砌若干动人的段落即可。而后期作品的情节则逐渐连续化、层次化,一方面他增加了更多的铺垫、串联,从《言》到《你》《天》,特别是后两者,出现了颇具特色的日常描写(比较典型的就是一段配合RADWIMPS的节奏明快的MV),给出了较为可信的男女主人公逐渐建立感情的过程,使得接下来的爱人的消失这一桥段能带来更复杂的触动。另一方面,故事中的矛盾冲突被进一步具体化、复杂化。对比《天》和《云》,故事的主要矛盾都是经典的世界系模式,但《云》中爱人-世界的冲突实际上没有被正面解决,男主只需下定决心,然后完成一个碟中谍式的极限任务(甚至在这个环节的紧张感营造都很弱),就能实现两全其美;而《天》中面对同样的问题,男主不仅要说服自己,还必须明确地与冷漠的社会宣战,与无法理解青少年的大人宣战。大家普遍认为《天》与《你》高度同构,但《天》也有更进一步的创造,它为《你》中纯自然的灾难赋予了更多社会性的细节,将更多具体的“人”纳入了这个电车难题式问题的考虑范围之中,这是很关键的突破。
当然,更复杂的主题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里暂不讨论《天》中男主最终的决定是否合理、导演是否刻意忽视了这一决定带来的负面效果,至少新海诚在《天》的情节处理上明显比《你》中力不从心:两部片子结构比例基本一致,《你》的高潮部分只需要描写男女主角如何在陨石危机下拯救小镇,而《天》却需要在基本相同的篇幅内同时讲述男主如何在天气与女主之间做出选择、男主如何解决警察的阻碍、男主如何找回女主、大叔如何完成对男主的心态转变等等一系列问题(注意到《你》中其实也有代际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影片后期都被搁置或模糊了,高潮部分男主需要做的就是重建与女主的联系)。这些问题最终都处理得十分局促,不仅丧失了剧情的合理性、人物的合理性,而且《你》中拯救女主后带来的那种感动也被冲淡了。另一方面,女主角在整个故事中基本是被男主推着走,除了酒店床上的一小段抒情和片尾处女主角独自的祈祷这个颇有意味的小情节外,我们几乎看不到真正位于矛盾中心的这个活生生的人如何面对所处的两难。以上种种困难,在《秒》《言》这种充满朦胧感、弱化情节的片子里并不存在或不显著,在《你》这种情节相对单纯的片子里被比较好地应对了,而在《天》(包括《追》)这种更现实、更具体、更复杂的设置下则成为了难以忽视的问题。

2、叙事风格
新海诚早期是非常典型的文艺风格,而从《你》开始的几部“大片”,要说文艺也确实还是文艺,只不过是更加大众、更加直率、更加好懂的文艺了。这里谈两点我印象比较深的变化:一是传递主人公情绪的方法,在早期他惯用的是内心独白,特别是带点文学色彩的颇有韵味的独白(我个人感觉《秒速五厘米》是新海诚的作品中文学性的巅峰,尤其是第二个篇章,两人故事的精妙交错,再加上火箭这个绝佳的意象,让简单的三角恋完全不显俗气);而到了后期这种心理活动则变成了呐喊,在情节高潮处主人公往往要含着眼泪大声喊出自己的态度、对爱人的情感。这种呐喊既具有情绪流上的功能又以凝练的语句直接指向主题,仿佛是生怕观众不知道主角是怎么想的,生怕观众不知道看完电影发朋友圈的时候该怎么抒发感慨。也正因如此,早期的主人公显得更加内敛,而后期的主角则更加开朗,或许他们在面对另一半时仍然羞涩,但呈现给观众的确实是更具体更明确的情绪。
第二点是关于场景的运用。场景在新海诚电影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高水平的美术也是他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一项重要武器,但其运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早期他大量使用场景中的意象意境传达某种微妙的、抽象的情绪,这些场景可能并不与情节直接相关,甚至是插入式的空镜头。很多事物在此种手法的运用之下已经成为了固定的符号,成为“新海诚要素”的一部分,例如电车、短信、樱花、雨雪等等。后期的他仍保留了这种用法,而同时也会更多地在关键的情节高潮处有意制造一些抓人的场景,此时的场景往往是震撼的、奇观化的,能够快速有力地让观众的感情与主角同步。

3、主题和题材
爱情,尤其是少男少女的爱情,是新海诚电影中无法绕开的主题。更具体一点说,他的科幻、奇幻作品的主旋律几乎都是“找回失去的爱人”(顺便拯救世界),现实题材的作品也都明确地以恋爱为核心。唯一的例外是《追逐繁星的孩子》,这里对这部片做一些更细的分析。影片开头一个神秘男性与女主角建立感情联系,随即突然离场,他的弟弟来到女主身边。这是个《挪威的森林》式的起笔,全片接下来的所有情节也可以说都是围绕着“死亡”或“生死”这个主题。女主在缺少关爱与陪伴的环境中承受着幼时父亲的死,弟弟则夹在村中传统的将生命融入自然的与世隔绝的观念与哥哥对外部世界的异端式追求之间,女主和弟弟又一同迎来了哥哥的死,他们都需要寻找面对死亡、面对世界的方式,这种追寻被具象化为一段前往异境的旅途。导演还巧妙地插入了老师这个主角,他怀着对于死者复生的强烈渴望,一路上与女主相互影响,同时片中还有一些配角也都在阐述着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整体而言,这部片子的格局对新海诚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当然,片子的完成度并不高,情节上诸多硬伤,女主和弟弟多处行为逻辑都有待打磨,几场战斗都是不明不白地起止,包括最后和老师的对峙也显得很随意,这大概也是本片评分相当之低的主要原因。但我仍然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女主最后的“我只是太寂寞”在日本动画中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以一句并不与死亡直接相关的总结对全片的死亡讨论进行了收束;同时老师的塑造也给人很深印象,尽管最后的结局像个小丑,但旅途中诸多细节对其心境细微转变的刻画还是很精彩的。我想这部片子蕴含着新海诚的一些有待发掘的可能性。

另外关于题材再谈几句,新海诚的非现实题材作品中,最初的《星》《云》是科幻背景,后来的《你》《天》《铃》包括《追》则都是奇幻,而且经常从民间故事和古书中取材;《星》《云》中为男女主角制造困难的因素是战争,《你》《天》《铃》中则是自然灾害,而且是愈发现实化的自然灾害。首映附赠的小册子里有对新海诚的访谈,其中他对灾难主题的连续性也有一些阐述:

问:《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都和灾害相关,在《你的名字。》中,人们尝试着防止灾害,在《天气之子》中,人们尝试着接受灾害。而正如企划书中提到的,《铃芽之旅》发生在一个灾害已经和日常生活形影不离的废土世界,人们要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摸索未来。作品主题的变迁,也象征着大地震后您自身心境和价值观的变迁吗?
答:怎么说呢……打个比方,人在某次灾害中失去了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人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接受这一事实,对这一事实形成自己的认识。不仅是在灾害中,失去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之后,人要迈过这个坎,需要经历好几个阶段,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说法吧? 我想,对于大地震,我自己大概也要经历类似的几个阶段。
问:心理学上常称为“丧失历程”吧。人们认为人在经历丧失后,要一步一步完成麻痹、否认、绝望、重建四个阶段。这应该也可以说是一种哀悼吧。
答:虽说每个阶段的状态或许不一样,不过对我来说,大概《你的名字。》就是第一步,走过这一步之后,我又通过《天气之子》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这样说来,《铃芽之旅》是我走过了《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两个阶段,总算接受事实后拿出的作品。在《你的名字。》中,我只能以梦为媒介认识事实。但是,现在的我是不是能直接用自己的手来认识了呢?是不是该直接用自己的手来认识了呢?这样的想法变得越来越强。我觉得自己可能是有一种意识,就是不能让对事实的认识再推迟下去了。这次的片子中就有几位参演者,是几乎没有关于大地震记忆的一代。观众中恐怕也会有大概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看了影片后也不会联想到大地震吧。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必须赶紧制作这部电影的想法。
此外,在他的各部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模式的复用,前面提到的《天》与《云》相同的(类)电车难题是一个典型例子,另外《云》《你》包括《星》都出现了某种跨越时空的相遇、《星》《秒》都关注了异地恋、《你》《天》《铃》结尾都是坡道上的重逢,等等。


接下来,自然要确定《铃芽之旅》在这个序列中的位置。我认为《铃芽之旅》是对《追逐繁星的孩子》的一次非常明显的回归,同时也是对《你》《天》模式部分的告别。

二、《铃芽之旅》的“集大成”
下面谈一下我对《铃》的观后感。
1、主题设置上的野心
我们在第一部分中分析过,新海诚的核心主题是爱情,他会在片中掺入一些其他因素,如《星》《云》的战争,《你》《天》的灾害,《言》的校园问题,但这些因素要么是作为爱情主旋律的背景,要么是会随着爱情问题的解决而被自然地一同解决。而《铃》中,主题则是被空前地复杂化了。首映式附赠的小册子里摘录了《铃》的企划书前言,新海诚在其中明确地解释了影片的三个主题:

这个故事有三个主轴:
一、在 2011 年的大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女主角铃芽的成长故事。
二、变成椅子的草太和想帮他变回原样的铃芽,两人之间逗趣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三、两人通过关闭“往门”,防止日本各地发生灾害 (地震) 的闭门故事。
从九州到东京,再延续向东北,我将以这三个主轴,用公路电影的形式来描绘这个故事。
这之中,主题一还可以细分为铃芽直面灾难记忆的自我救赎和铃芽身处的重组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主题三也不是单纯的拯救世界,还包括对场所的哀悼与怀念这层含义。这种主题的扩大化,《天》在《你》的基础上有过尝试,而《铃》可以说是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多线并行之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比起前两部作品可以说是大大淡化了,新海诚放弃了自己已经能熟练运用的对日常生活中渐生情愫的描写,而是采用了最简单的一见钟情。这也是《铃》让人联想到《追》而有别于《天》《你》的原因之一,二者都采用女性主视角,同时爱情、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仅仅作为促使女主角开始行动的原因,却不是全部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追》的结尾是对爱情的告别,落脚于更深刻的问题,而《铃》的结尾虽然还在你侬我侬,但情绪的高潮无疑是女主和过去的自己相见的那一幕。如果说得更细致一点,这两部片还有更多相似,例如男主角都在片头为保护女主而受伤,女主为男主包扎的位置甚至都一样,等等。

2、人物塑造上的遗憾
虽然主题很丰富,视野很开阔,但目前的新海诚能否将其处理好,给片中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个恰当的收尾,还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对我来说最为显著的是人物塑造的问题。首先是阿姨,这是个大有可为的角色,但她和女主的问题通过一场诡异的争吵就解决了,而女主提出的“爱太沉重”等说法好像在此前也没什么暗示(短信轰炸也许算?但我还是不太能和女主共情)。须知呈现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这段戏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告诉观众本片还有这么一个主题,同时也提醒观众本片对这个主题的阐述是多么不完整。
此外像男主爷爷、男主基友这种配角几乎完全是蜻蜓点水的功能式角色,那只猫也挺莫名其妙。观影过程中我是把大臣理解为喜欢女主并试图占有女主、最终释然后选择牺牲自己的形象,新海诚在答观众问时提到猫是作为阴晴不定的大自然的象征出现的(想来片中确实也在强调猫的神性),bgm上也看到了一些对阿姨被猫上身那段的精彩解读。但我觉得这些都很难完整地解释大臣全片的行为逻辑,它最后的自我牺牲在我看来就像《天》中大叔的突然醒悟一样诡异。
作为被拯救的一方,这部片的男主塑造比起《天》的女主还是有挺大进步的,能看到他对自己所处位置、所承担的责任的较为清晰、现实的认识,特别是他谈及教师和闭门师的双重身份的部分。变成椅子后,也能看到一些他逐渐和女主拉近距离的过程(但本片的恋爱情节整体上远不比前两部的细腻)。只不过他变成要石这一点多少还是有些强行,虽说自从大臣把他变成椅子以来就在提示,也还算可以接受,但比起《你》中彗星、结绳的铺垫和揭示还是差了很多。

另一方面,本片在情节组织上也和《追》颇为相似,《追》是异世界冒险之旅,《铃》是环游日本的公路片(企划书中称其为“‘去去就回’的片子”,非常恰当的描述)。但《追》中女主一路上遇到的老师、老者乃至怪物都是与死亡主题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的,因而女主最后的成长才显得比较顺理成章。而《铃》的旅途做得虽然很精彩,但似乎只是与各地的人们建立联系的过程,和高潮部分是比较脱节的,至少我目前还没有看出这和震灾、亲子、恋爱中任何一个主题有明确的联系,以至于看完整部片子后可能很快就会忘掉前面几场“关门”,只记得最后拯救男主同时拯救自己的场面。
硬要说的话,可能前面几站是在让铃芽充分领略(灾难之后)世间平凡的、日常的美好,从而为她最后对自己说的“你会有个光明的未来”等等做铺垫。(新海诚也提到过这段旅途让铃芽从一个麻木的状态中走出来,对死亡的态度发生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开头那段颇具疏离感的校园戏意义何在。)实际上我觉得自我救赎这条线也是本片做得最好的一部分,当然这个自我鼓励的形式和内容都稍微有点老生常谈,个人感觉不及《追》的结尾那么精彩。至于其他几条线就收得十分草率了,如果能把前面几场戏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比如让铃芽看到、参与到同龄女生的爱情烦恼、陪酒阿姨的家庭矛盾之中,并且把震灾更好地融入进去,或许能让女主与男主的爱情、女主与阿姨的和解显得不那么突兀。


“集大成”是电影宣传时的一个说法,也是新海诚自己的评价,我这里借用这个形容,一方面是说本片集新海诚的主题之大成:灾难记忆是个和《追》中的死亡分量相当的主题,更别提这里还有亲子关系和世界危机,以及不容忽视的爱情。另一方面本片也是集新海诚的问题之大成,《星》《云》《秒》《言》中成功回避的、《你》中设法解决的、《追》《天》中初露端倪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缺陷,在这部片中更全面地显露了出来。

3、一些零碎的联想
看电影的时候除了想起高度相关的《追踪繁星的孩子》外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既视感。首先是猫,新海诚几乎每部片子里都有猫,短片更是常用猫作主角,然而《铃》中猫的形象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和重要,某种意义上与之最相近的可能是《猫的集市》。
关于消逝的场所,《铃》和前不久看的《漂流家园》非常像,但后者在场面调度和煽情桥段上和《铃》差得还挺远。
导演在片中对日常话语的再发现让人想起eva终里绫波丽在村里的那一段。
铃芽和阿姨的家庭纠纷让人想起《知晓天空之蓝的人啊》对大龄女性处境及其和青春期少女间关系的刻画,单就这一点来说冈田的处理远比新海诚完整,不过这只是《铃》中主题的一小部分。
最后,新海诚在互动环节提到很喜欢《罗小黑战记》,片中猫的动作设计也有参考它;椅子的音效则有从哆啦A梦的脚步声中汲取灵感。

三、总结与展望
至此不妨简单总结一下新海诚在迄今为止的作品中展现出的优势与劣势:
1、情绪:这是他的看家本领,无论是早期那种朦胧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还是后期那种强有力的情绪传达能力,都能让他和《你》之后的一众模仿者拉开一定距离。配合上亮眼的人设、美术和音乐,新海诚无愧于今天的商业地位。
2、情节与人物: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他能较好地完成前期、中期的日常戏码和铺垫(偶尔可能有一些细节的合理性问题),也能基本处理好高潮来临时的氛围,但只要情节一复杂、人物一多,片尾部分就几乎一定会出问题(《追》《天》《铃》),包括突兀的人物转变、随意的情节设计等等。《你》那种人物立体、剧情完整且基本流畅的作品实在是难能可贵。不过好在新海诚强大的情绪调度能力能让这些问题变成白璧微瑕,对相当一部分观众而言观影体验还是比较舒服的。
3、主题:《追》实现了深度的突破,《铃》则同时追求深度和广度。站在少男少女恋爱题材的王者位置,他敢于去触碰一些更难的问题,敢于跳出青春期视角去思考,虽然走出舒适圈的作品都各有问题,但我想这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尝试。

最后展望一下新海诚未来的可能性。这里我想先谈两个背景:
第一是新海诚审美趣味的演进。访谈中他讲到

对大地震的描写当然重要,对铃芽和草太的关系描写也很重要,不过这部电影的另一大要点是铃芽和环姨妈的关系。通过并非母女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推动故事,算不上什么特别稀奇的手法,要换成制作《你的名字。》时那个四十岁出头的我,对这个主题是不感兴趣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我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我自己的年龄也更大了。反过来说,现在 49岁的我已经制作不出《你的名字。》这样的电影了。像“千里姻缘一线牵”这类故事,凭现在的我可制作不出当时的程度。同时,像《铃芽之旅》这样的故事,也只有现在的我才能制作出来。我想,《铃芽之旅》已经达到了制作《你的名字。》时的那个我无法到达的深度。《铃芽之旅》放在震灾文学大潮中的众多作品中,它一定只是不稀奇也不特别的一部。但它是原创的动画电影,是为了大规模上映,贴合大众对娱乐的需求制作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完成的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
可见他对自己在题材上的转型有明确的意识,同时也对作品的商业属性有着明确的意识。

第二是新海诚与资本或者说商业的关系。https://bangumi.tv/subject/topic/21516中提到他本想把《铃》做成双女主(我理解这里的言下之意是更进一步地排除爱情元素,倒不是说搞百合),被制片否了。另一方面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127453这篇关于《天》的访谈中他又亲口说《你》的成功对《天》的制作“没什么影响,反倒是这次我们的决定权很大,有种被允许做任何事的感觉”。动画的企划和制作对大部分观众来说是黑箱,这里不好做什么评论。但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由于路径依赖还是客观限制,《你》之后的他似乎都很难再去讲一个《秒》《言》那种委婉含蓄的故事了。

我想新海诚现在面临的主要命题在于,如何权衡更有分量的主题、更深刻的表达,和更被大众接受的情节桥段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估计也是所有创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目前新海诚的处理方法是,在始终保留boy meets girl的恋爱元素、始终保留笑点不使气氛过于严肃的同时,将更多较为深层的东西逐渐引入进来,然而就像前面分析的,当下的他面对复杂的结构时在情节和人物上的处理还是显得混乱。
这里稍作一些补充,https://mp.weixin.qq.com/s/wqC3cb2-YyAF-vs3Aa94CA中提到了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两点(似乎是来自首映式后的媒体见面环节):“谈及未来还希望有哪些创作上的突破,新海诚说一是会对作品多以蓝色为基调的风格有所改变,二是希望和读者(观众)一起推动剧情——自己以前重视‘从大纲开始做,再往里填充故事’,现在觉得从角色入手推动情节也很好,以后可能会有新的尝试。”关于第一点,我联想到动画学术趴的https://mp.weixin.qq.com/s/5hMChkcr27R8SSwpMdAoDA这篇文章,此文在轻小说发展史中给出了新海诚的位置,也有提及蓝色背景,值得一读。关于第二点,我在别的地方看到了类似的转述,大意是说他注意到少年jump上连载的海贼王、灌篮高手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角色推动剧情走向,jump能这么吸引人可能是因为每周会更新,剧情的推动同时会基于读者的反应,所以是两者在共同推进剧情发展,而新海诚自己的片子里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新海诚很重视角色和情节的平衡,以前他非常重视故事本身,最近可能更重视角色本身。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


回到第一部分,如果说《铃》呼应了《追》,《天》《你》是《云》的进化,《言》是《秒》的后继,(包括短片《某人的目光》也和《她和她的猫》有着关联,)那么新海诚现在就处在第二个创作周期的末尾,需要敞开新的可能性了。我希望他不会沦为一个只能复刻过去成功的平庸导演。就像他曾经从一个小众文艺片导演一跃成为主流商业片导演一样,相信他能攀上新的高峰。



PS:首映礼的观众互动环节可见BV19x4y1P7Wj。文中提到的访谈可见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873789,企划书前言可见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2493021。
#1 - 2023-3-19 09:52
(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vereinigt euch!)
写的不错,之后抽时间慢慢看完,谢谢你认真写了这么多看法与感受。
#2 - 2023-3-19 10:21
(想要看番啊啊啊AAAAAAA......不想上学...... ...)
感谢!
#3 - 2023-3-19 14:51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厉害
#4 - 2023-3-19 22:58
这个“集大成”是真的很灵性了
#5 - 2023-3-19 23:00
(雪莲,坚强、高洁、纯白的爱)
看完电影再来看这,好长
#6 - 2023-3-20 00:09
可以说本片在优秀的地方都做的很不错,继往开来的那种优秀,但是同时缺点也非常突出,而且也如楼主所说的『集新海诚的问题之大成』,优点有多大缺点就有多大,成为了制衡本片的突出问题。我是新海诚老粉,虽然看到比起前作的更进一步的优点外,看到如此多的缺点更让我觉得有点失望,看到诚哥再也无法创新高觉得比较遗憾。
#7 - 2023-3-21 10:16
好牛
#8 - 2023-3-24 14:19
(二次元捏)
中肯的专业的
#9 - 2023-3-24 16:07
(Say hello to my little friend!)
厉害,基本把我看完电影的感受都总结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