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22 19:41 /
早闻藤本树老师大名,之前就听到有友邻、班友在感慨推荐他的作品,包括之前大火的《电锯人》,所以一直想抽空看看这位天才漫画家的作品,本来没在手机上看漫画的习惯,一日看到中信出版社翻译了这篇作品,于是买了纸质书,但学业繁忙,又有各类琐事缠身,终于飞机上得空,读完了已买许久的《再见绘梨》。
第一次通读全篇,当翻过页再次看到整页爆炸场景的最后一幕,顿觉头皮发麻,一种快感,一种大朵快颐的满足,赞叹于故事的精妙。
初看开头部分有一点无厘头,很奇怪的一个故事,而且也不讨喜,看惯了商业作品一贯以来的吊胃口,要不是恢弘壮阔的世界观引入阴谋诡计,要不是紧张刺激的追逐打戏牢牢抓住注意力,被惯坏了的我,当看到开头这个关于初中生的小故事时,感到不耐烦。然而随后天台上少女的突然出现,故事开始有趣起来。从天而降的少女、废墟中的放映厅、电影的拍摄策划,各种非日常的奇幻开始轮番上演。然后……然后,我不太想像做阅读题一样概括情节了(笑),我想更多地谈谈感受,谈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我为之头皮发麻。
我认为是虚幻与真实边界的模糊。其实我觉得作者在文中早已借绘梨之口,自我评价了这部作品:“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这种模糊不清的边界感给了我一种恰到好处的混乱感”,我认为正是如此。一般小说电影的叙事角度都是较为全知的,观众是近乎上帝的存在,以第三人称总览人物悲喜升落的发展,能够近乎客观、全面地评价故事中的人和事。然而在此篇,观众的视角是限制的,观众是卑微的,我们只能借主人公手中的摄像机窥探揣测发生了什么,我们不能自由地旁观。不仅如此,我们所窥探到的东西甚至还不是完全真实的。他们在拍电影,我们所看到的完全可能是演的,是虚假的。
这样的叙事诡计在文中出现了多次,比如主人公不能接受绘梨也将不久于世的事实时,其父亲告诉他母亲去世前最后一刻所说的话……原来母亲其实也是刻薄的。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那样温柔的母亲,只是主人公选择性的回忆,他只把母亲最好的那一面展现给了我们,我们得到的是片面的信息,我们得到了错误的结论:一个对母亲虚假的印象。
文中另一处,当同学们第二次看完绘梨参演的电影后,绘梨的一个朋友找到主人公,从对话的只言片语中,观众们这才发现原来绘梨其实也还有完全另外一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绘梨的面貌、性格都是不完全的,或者说我们所认识的绘梨本质上来讲,是虚构的。
除这两处之外,还有很多地方也都在暗示着虚假和真实的边界。
至此,我们,观众们,完全意识到了叙事诡计的存在,我们开始怀疑通过相机窥探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开始分不清哪些是纪实,哪些是演戏,哪些是真心,哪些是演艺,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被完全模糊,观众们被作者彻底玩弄。
结尾,主人公来到那座充满记忆的废墟中,推开门,那位吸血鬼少女再次出现,恰如当初……此时虚构与真实的冲突达到顶峰,奇幻的色彩铺满黑白线条的画框。
“是不是缺少了一抹奇幻的色彩呢?”
是的,于是作者在结尾埋伏着,从天而降的少女再次蓦然出现于废墟,不是俗气的皆大欢喜,而是又一次虚假与真实的交错,又一次玩弄观众的魔法,又一次熟悉、华丽的爆炸。

通过有限叙事角度的诡计,造成虚构与真实边界的模糊,一种亦真亦幻的奇幻感由此产生,我想这大概便是藤本树作品所谓“荒诞”的魅力所在吧。



另外藤本树老师借主人公父亲之口谈到关于创作的一些想法也挺有意思的,一并记录如下:
“自认为很有趣而创作出的作品被人瞧不起、被传作笑柄的话,人是没法保持理智的”
“所谓创作,就是要踏入受众的内心情节,使他们或欢笑,或哭泣,对吧?如果创作者不会因此而受伤就太不公平了吧”
虽然两句相互矛盾,但都出自同一人口,前一句是剧本里的台词,后一句似乎是父亲的心声,但我倒觉得实际上来讲,这两种心态其实都是有的,人就是如此的矛盾。

2023.04.22 写于空中
Tags: 书籍
#1 - 2023-4-22 21:19
(Elohim Essaim,请聆听我的请求)
英雄所见略同!好像对这篇漫画我们的观点都很统一
#1-1 - 2023-4-22 23:38
原野
好耶!有共鸣的读者最好了嗯嗯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