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 22:40 /
       惯例前排提醒,包含 《最果てのイマ》全篇剧透,《家族计划》、《CROSS†CHANNEL》、《Rewrite》微量剧透。



一、前言
       如果要谈对一般人推荐而言,最不想推荐的作品,那么目前毫无疑问就是这部作品了。自己经常看到有人将最果作为检验自己N1日语水平的试金石,或者是过了N1就是为了一睹最果的风采,结果失望而归,混乱的流程和繁多的杂学让不少人觉得它名过其实。
       这篇赏析属实拖了很久,从推完最果到现在差不多有半年了,每次想敲下文字时,总是担心自己观察面是不是太欠缺了。但可悲的事实是,你我的感想是随着时间与环境不断演变的,朝思不同于暮想,只有不合时宜的沉思,也只有不合时宜的感想,因而尽快将其成篇才是对自我过往的感想与思悟最好的总结。至于后面如何详尽分析文中细节,那是后续延续的自我该做的事情。

二、结构赏析
       最果并不等是其他常见loop形状,而是碎片化呈现,因此在理解时间顺序上本就是一项极为考究费精力的事情,这项工作同站已有大佬做出不少工作,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我想只谈一些我认为它具有颠覆性的特色。
       圣域篇分为两轮,两轮的区别在于第一轮只描述现象,屏蔽了本源理论上的解释,第二轮再将一套背后的设定抛出,表面上跟很多作品没大两样,但本质上第一轮是情感上的释放与宣泄,而到了第二轮所有的情感被冷峻的设定全盘包裹。当一个世界观下,人所有的情感、认知都能用机械的、冷血的理论去解释的话,被认为是神经末梢突出释放的副产物,那么我愿称之为“感性的阉割手术”,以其之痛换醒之识,而在战争篇的更是加剧压抑这一部分。

三、人物简要赏析
       感性认识源自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的认同,二是外界对象的认同,与此为分野,田中ロミオ从中提炼了四个典型性角色,即四位女主,其中紅緒あずさ和本堂沙也加有不少田中其他作品的角色特点。
       紅緒あずさ
       紅緒あずさ是7人之中的吉祥物,容易让人联想小鸟或者茉莉。孤独弱小以至于每次体育课只有一人站在操场边,与夕熏互成对映。除了社交上的孤僻,到家后还有单亲母亲严苛的家教。从小时候她与忍相遇的过程来看,她强烈地渴望被认识到,尽管过程充满情绪化的行为,她所培育的情感空间不过是单向的融入到圣域之中,但残酷的是,她对忍的依恋性不过是意外重伤时,忍对其ES Cell的注入,剥离情感背后的人为动作后,あずさ面对的将是情感上的虚无。あずさ篇二周目故意选错会不断进入イマ所控制的重复空间,个人觉得也暗示了这一点。
       本堂沙也加
       本堂沙也加则有着田中作品中一贯的“长老型”角色特点,身为[自然之王],通过森林中的花粉以类似模因子的方式接收信息,她对自我和外界有着清晰的认识,但这份超密度的信息量是一份沉重的侵蚀,引爆大长虫只是时间问题。在整篇中无论是战争前还是战争后,都有着不少经济衰败,社会问题矛盾激化的描写。在漫长的历史中,后来者会感叹前人的智慧已经上好了思想的底色,会叹息繁荣景象的迅速衰落,会从年表上感慨盛少衰多。因此在去兔子墓前时,她才会说出「生まれたかったわけではないけど、適切だと思ったのは木かしらね」这句话,作为树一般静待时间流逝。沙也加也可写为「明か」,既是明澈,也是透明,有些德谟克利特伦理观的味道,快乐来自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在圣域之中虽然存在但无太多实感,她自身的圣域是她曾经常待的饲养铁笼。铁笼有几层内涵,本是自己自愿进入,并且将负面情感自我束缚,也是她期冀以此来划清外界的极大丰富信息的屏障,那么伊势崎宗多杀死兔子无疑会摘掉这层别具意义的“屏障”。沙也加和忍的互相依赖,个人觉得颇有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互相审视的味道。
       伊月笛子
       笛子篇的章节最多(其他三人差不多),对自我对外界的双重认知模糊使得笛子篇整体充满着矛盾与情感撕裂。个人比较赞同第一轮是忍儿时对笛子姐姐的看法,笛子具有着自己与自己姐姐双重人格,使得她在对忍和宗多上有着两股对立情感,而笛子对姐姐的情感投射使得笛子近乎偏执于自我严苛要求乃至奉献,更是加剧了内心的扭曲。笛子这一角色形象是锈色乐园和谐的底色,以至于笛子离开圣域后,你总能感到缺了些什么。
       塚本葉子
       叶子篇又有了些日本古时封建遗风,叶子和斋少见情感表达,这源于家族培养过程所致。
世界は灰色。苦痛は永遠に引き伸ばされる。
麻痺してしまえば楽になる。
最初から愉悦を知らなければ楽になる。
そのための保身が、無知である。
門倉の教育は、思えば非常に完成されたものであったのだ。
       为了在大家族斗争环境中生存下来,两人不得不一次次杀死“自己”,直到偶遇翻墙而入的忍,但又可以看见两人自我形成的缓慢,全靠圣域内部影响,叶子说话有时很冷,有时又很露骨,斋直接是很少言语表达,也只有在圣域之中,少量的表达本身就蕴含更多的信息量。
       樋口章二
       章二之于圣域,犹如宽之于高屋敷,吉野之于超自研。章二是圣域的核心,如果说上面四篇意为着坐标系四个象限,那么他便是原点。他是圣域7人中最为人的人,圣域全篇都充满着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守护圣域的身影,在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中,他是一个平衡点。

=========战争篇=========
战争篇人物描写都不及圣域篇细致,但还是有几个人物值得提一句。
       南レイ
       南给人的印象是“忠实”二字,这份忠实是出自于内心的,期冀于打败“群体”这一微弱希望下的。
       伊勢崎宗多、シャーリー・磯下
       两人是忍作为王能力体现的一体两面,“由于畏惧喜欢上而不得不恨”与“由敌对转变为友好”,对于这部分田中在章节「協力者をもとめて」中进行了一番探讨,结论是在毁灭面前谈伦理没有意义。
「人がいなくなれば、倫理さえ維持できなくなる。倫理の行使者がいないのだから当然だ。だから倫理を保持するために、倫理を裏切ることもある」
       貴宮千鸟
       在前面大幅章节显得冷酷的千鸟姐与最终显现出母性慈祥的一面截然相反,她既有自己作为群像委员会主任的责任,又有貴宮忍本壳而非内在折倉日立的情感投射。

四、其他一些看法与感想
       一个不可绕开的问题就是战争篇的敌人到底是谁。这里田中借鉴了演生论这一现代物理学范式,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宏观尺度下需要全新的理论支持,与之相对的是还原论(将物质问题剖开为组成和联系分别认识)。简而言之当人类意识网络化后量变产生质变,产生出来上位群体,而人类的众多意识不过是机房中的机柜,却意识不到控制开关在哪里。也可以用荣格心理学中集体潜意识来类比,集体潜意识在底层操纵着大众的行为逻辑。
       关于现象学个人仅略懂毛皮,在此就不从哲学角度献丑了,谈一谈偏感性的想法吧。
       个人觉得田中在《家族计划》中对家族这一社会纽带和《CROSS†CHANNEL》中对人与社会依存这两方面思考后,转向更深层次对人与外界认知进行探讨。这种认知是连续延绵的,在《Rewrite》中天王寺曾提到“人的记忆是暧昧不可靠的,只会记住过往的美好”,没有人会记得旅途中的颠簸,只会记得沿途美好的风景。
       历史只是历史,我们总结经验,我们寻找规律,我们总想以理性科学的角度分析历史与过往,但到头来一次偶然的悖论让一座座理论大厦倾倒,最终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我们总在犯类似的错误,现在的偶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必然,对过往历史剩下的只有敬畏。
       整部作品充满悲观色调的,不仅是“群体”不可知的恐惧,也有着感性被理性科学完全覆盖的“闷塞感”,人们依照着科学理论按部就班行事,感知艺术的帷幕被拉下、被屏蔽,望见前行的灯塔灯火逐渐黯淡,中世纪尚有宗教与信仰,可此时祛魅的人们还剩下什么呢?周朝的礼乐崩坏迎来了百家争放,但如今精神价值面临崩坏,接下来又靠什么重建?
      唯一的缺点是它最后不太完美,但也没太大必要完美了。
#1 - 2023-10-3 23:38
(世の中楽しんだもの勝ちよ)
支持豆佬
#2 - 2023-10-4 10:08
(胸を張ってヒトと名乗れる営みを)
只推荐给能在本游戏上花费至少80h的玩家。不使用快进功能,完整游玩两遍是必要的。

本作总体基调确实是冷峻又悲观,但这并不是全部。冷峻的记录者笔下偶然泄露出的丝丝温情是本作的一大看点。 本作更多的还是冷峻与温情的拉锯战。
比如:
千鸟依照理性做出的废弃判断,给“革命”章节之前的章节涂上冷峻的色彩。此后,忍的废液之泪,千鸟的完璧之泪。这两次特别的眼泪也为这个游戏注入了温情。
南在认知一切的前提下,依然无条件信仰着超越伦理、作为史上最大犯罪者的主人公。
宗多从霸凌者身份向正经的工作人的反转。

伊玛对此做出这样的评价。
そこにもまた、小さな共有があった。
軽く表層をかすめただけの、小さな共感だ。
深層の相互理解とはほど遠い。
なのに、なぜ人は、そこに価値を見いだすのだろう?
懸命に、見いだそうとするのだろう?
愚かで矮小な肯定。
だが忍には、今の忍には、痛いほどよく理解できた。
最喜欢停滞的忍,在曾经的敌对者们感化下,也不得不选择前进。选择背负无法偿还的罪孽,为知性的存续付出一切。迈向必然的战败与衰退。

而在末日之后残存的人们:
全能的双生之王,如同废人一般在世间徘徊,被四位社会性弱者介护。
泽野对未来生活的讴歌。
宗多面对废人主人公时感到迷茫、失落。
沙也加对忍的救赎:所有诞生与消逝的生命都被各种各样的媒介记录。
Chapter 死。在这个伊玛的遗言中,对人类的抚慰。
忍在茶会时,使用能力为沙也加带去清风。
伊玛多次指出忍对梓过于娇惯。
夏莉的存活。

等等。 多周目游玩时,请多留意这些在冷峻的外壳下流露出的温情部分。

你最后的质问是之前两个世纪的思想家们探索良久的问题。比如,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托尔斯泰、海因里希·赫兹、毛特纳、卡尔·克劳斯、阿道夫·路斯、维特根斯坦、斯蒂芬·图尔敏,等等。他们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分割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限定理性、科学的适用范围,为信仰、伦理、道德腾出空间是必要的。在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分离与并立中,才能诞生出艺术,才能在生命实践中感知生命的意义。
在巨大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一切传统价值之后,我们仍然依照不完善的现代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活秩序。
*对这些有兴趣的话,可以翻阅社会史、哲学史书籍。比如《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这本书阅读难度有点高。

同样的,在《最后的现在》中,经历了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后,借由两位双生之王,仍然抛出“活下去”这个母题。
而“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分离与并立”这一点,也是最果的特色之一。
#2-1 - 2023-11-9 14:25
湛蓝的豌豆
谢谢后续周目和相关书籍推荐,自己一直比较苦恼切入点在哪里,自认为对待文艺作品赏析比较偏感性,因此在涉猎哲学的时候选取美学为线索切入。但整部作品涉猎广泛,很难用美学去加以深入分析。想通过书籍知识去填平稍许知识面的荒芜,但越深入越感觉离最初简单写一篇感想文的目的更远,因此感觉痛苦万分,在看了《不合时宜的沉思》后,参考题目写了个可能看起来很不成熟的日志。
#2-2 - 2023-11-9 15:34
kronprinzenwerk
湛蓝的豌豆 说: 谢谢后续周目和相关书籍推荐,自己一直比较苦恼切入点在哪里,自认为对待文艺作品赏析比较偏感性,因此在涉猎哲学的时候选取美学为线索切入。但整部作品涉猎广泛,很难用美学去加以深入分析。想通过书籍知识去填平稍...
我认为这种不成熟也是一种人类的经验性真理。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理性,在不成熟中选择前行,这是最果教会我的东西。想必无论对于你我,还是曾经的伟人们,这种不成熟都会伴随一生。在追寻智识的旅程中,收获的反而会是苏格拉底式自知之明,理解世界的复杂性,理解理性的限度,以及理解自己的无知会伴随一生。对此你也许会感到苦恼,我曾经也是如此。但最近几年,我接受这样的现实,认为即便如此也不坏,并继续求知,追寻自我的诚实与本真性。历史中的哲人们,也不断从先贤的洞见中汲取智识,并且不断触及自己理性的界限。之后又成为下一位哲人的根基。历史便是堆叠在这样的轮回之中。像是大众眼中尼采、维特根斯坦,这种天才形象、超人幻想,反倒是一种典范性的精神力量,而非现实。因此,比起直接看哲学家的原著以及个人传记,我更推荐先去阅读优秀的哲学史书籍。

回到最果上,最果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往往比大家印象中的“哲学”,更加实际,没那么抽象。像是对诸多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著作的直接引用;以还原论为根基的新式科学范式“涌现论”;回归有限的经验性真理的伦理观念;以及另一位朋友总结、分析的社会学内容,等等。这些都是在理性可解释的范畴之内,是更加实际的东西。
相对的,最果中的感情、价值部分,虽然难以使用理性工具进行直接性描述(理性本来就具有一种将复杂事物抽象化、简化,以此加以归纳,并且通过演绎机制,跨越经验的范畴,去物化抽象的概念的内在倾向)。但我愿意“相信”这份感情重量,也撑起了作品的另一极。
#3 - 2023-10-8 09:52
支持豆佬
#4 - 2023-12-4 19:41
(往前看,别回头)
支持豆佬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