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3 20:11 /

在引言里叔本华就说明了本书的主旨,用来解决“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的。在第一章开头他直接了当的给出了结论,他讲影响人幸福的根本因素可以分成了三部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外部物质和人们对他的看法。可能有很多人可以找到他认为影响幸福的因素,但不包含在这三部分之中的情况,我想最主要的反驳点在于后面两部分并不能很好的概括对人个体来说的客观世界对人幸福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读者对一二章内容的观看,因为我想应该没人会反驳人自身对于人幸福的重要性。而在第一章中剩下两部分可以说是被统一称为外部世界对人幸福的影响。
第一章除了明确提出了影响人幸福的因素外,最终的还是通过推理的手段,提出和证明了人的自身是影响人幸福的最重要的部分。并且伴随着推理,叔本华也给出了自己对人的自身的许多看法,而这也是我与他观点的主要冲突点。我们先看他是如何证明人的自身是影响人幸福的主要部分的。
最先给出的一个推理是特别简洁的,但也很容易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人与人之间在第一项的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我也对这一推导感到了很大的疑惑,他在这一推理过程中隐含了一个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前提条件,我想这一条条件应该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这需要再进行调察分析才行。我在这就先挖一个坑了,但我猜想应该和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甚至和整个西方的哲学传统有关。
而第二个推理过程也很简单,但也还是有很多他自己先认同了的前提条件,我在下面会一一说出。叔本华先给出了一个通过总结现象得到的观点,“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对里面的意欲一词的含义产生了疑惑,一开始以为是翻译的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是叔本华哲学理论里面的一个关键概念。在这里我们理解为叔本华通过总结现象发现幸福是人自身各种特性的产物,而外在事物只是间接的发挥作用。然后他就得出了结论人自身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得出这一结论并没有什么问题,这不过是将上面的经验性观点换了一种说法而已。但在他举出一大堆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以后,就直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他直接将外界事物对于人幸福的作用进行的大大的贬斥。这和西方哲学的传统是如此的相似,都是对物质,具体的东西进行贬低,而拔高这些精神的,概念的东西的地位。在古希腊甚至有学派(爱奥尼亚学派)将概念的东西称为存在,而将物质的具体的东西称为非存在。这我承认确实对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精神性的、概念性的东西只能通过理性来把握,所以在这种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同时理性也跟随着发展了起来。但随着理性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就反过来动摇了“精神性的、概念性的东西可以通过理性来把握”
这一观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特别是康德的哲学,通过理性得出了不可知论的观点,理性自己打破了自己的摇篮。而在黑格尔那里,虽然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下解决了不可知论的问题,但也就此终结了西方哲学。(这一块其实我也还是不太明白,只知道黑格尔很厉害,他的理论包罗万象,一切事情都包含在了黑格尔的理论里,没有人能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下,彻底推翻他)。
言归正题,对我来说,感觉叔本华也还是被“困”在了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里了,我也认可人自身对人的幸福有直接的影响,但我不认为就此就可以贬低外界事物对人幸福的影响。我认为这种观点本身就深深的阻碍我过的幸福。“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人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这本来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个段落,但我现在看来,他却充满了危险。通过这一观点很容易就能得出深深贬低外在世界的结论,因为看起来我们不需要外部世界了,通过我们的自我满足就可以获得幸福。这种在现在也很多人批评的观点,我也十分反对,因为只考虑的理性或者说意识对人的作用,而忘记了或者不知道感性或者说潜意识对人幸福的影响,当然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此,这种对幻想的沉迷只是一种表现而已。
ps: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