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8 21:54 /
《烟花》由男主的低吟独白开头,在强烈的新海诚既视感下,我不由感叹现在的日本青春动画这么就流行起这么「丧」的基调来了。新海诚的风格一向如此,《君名》已经是他最阳光的片子了,《声之形》的题材也注定了感情基调是压抑的,那么《烟花》就是纯粹的模仿了吧。在此基础上多聊一聊这三部片子,也谈一谈我所认为的优秀的青春动画。

君名,shaft,岩井俊二
无论是宣传文案中的明示暗示,还是影片情节的处理方式,《烟花》对《君名》的效仿可以说是毫不掩饰的。结果自然没有达到《君名》的高度,但从商业成绩上说也谈不上失败,博取了眼球,却损失了口碑。归根究底的原因,两作除了题材的相似,实则有着更多的不同,以期待《君名》第二的眼光看烟花,难免失望。
别出心裁的摄影机位,颇具特色的肌肤纹理,以及标志性的的45°角,《烟花》仍会令观众大呼:「这果然还是shaft的东西」。不过不同于《物语系列》动画带给观众所谓「不明觉厉」的感觉,《烟花》则显得有些「不知所云」。《烟花》过于杂糅了,以至于没有哪一方面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缺失感。尤其是文本层面,它想表达的是什么呢?烟花是圆的还是扁的又意味这什么呢?这些问题或许只能向岩井俊二寻求答案了。

对比原作,一个是青春一个是爱情
电影版《烟花》是岩井俊二1993年的作品,片长只有49分钟,大量运用的手持摄影,显而易见的粗糙感。而恰恰是电影版的第一个镜头就完全颠覆了我对动画版的印象,男主角典道的人物形象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完完全全的小学生模样,虽然在动画版中就可以看到典道比菜津奈要矮,表示他们的年龄很小。但或许是从《君名》一路看过来的固有心理作祟,加之动画版在身高以外的方面没有强化主人公年龄的概念,导致我认为典道、菜津奈是和泷、三叶有着相似的心智。而在明确了典道和菜津奈是典型的12岁后,很多的情节,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理清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虽然剧情几乎没有变动,但你会发现原作的主题和动画版的主题存在微妙的差异:电影版在诠释青春,动画版在讲述爱情。
除了最直观的人物形象,电影版有两个与动画版稍有不同的细节,可以由此窥见岩井俊二的用意。
一个是在典道家的楼下,动画版中是典道找来了自行车带菜津奈逃走的,而在电影版里则是菜津奈拉着仍在犹豫的典道一起逃跑,电影版中的典道是更加被动的。女孩完全掌握主动,男孩有些木然地服从,对于爱情的生疏感,懵懂,行为本身的意义不明,才更贴近这个年纪的男孩的状态。
另一个是两人在车上的对话,典道询问菜津奈是不是在离家出走,动画版中菜津奈立刻,马上,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在调情般回应道:这叫私奔。在电影版里菜津奈犹豫了,然后刻意加强语气对典道说:这叫私奔。电影版中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到女孩的青涩感,包括最后女孩主动提出回去,或许对少女来说,这也不是一场爱的私奔,只是一次反抗,一个对妈妈开的任性玩笑。
于是,我想将电影版《烟花》的主题归纳为青春,它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更有效率的,是更切中要害的。我秉持改编作品应该作为单独的作品来衡量,对原作的还原度不是评价作品好坏标准的观点。shaft显然也有改动的权力,但shaft在自己的风格,市场的需求与故事之间迷失了,shaft想打造《君名》式的爱情故事,想将菜津奈塑造成第二个战场原小姐,将故事基调染上自己浓重的色彩。但问题是shaft的改变是在保留原作绝大部分文本的基础上,带来了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与原有文本所侧重表达的东西是严重冲突的。shaft的风格使得原作的精髓无法表达,又不能带来新的值得推敲的东西,自然会呈现一种缺失感。

关于穿越剧情的改动,以及烟花是圆的还是扁的
在设定上,动画版只有一处比较重大的改动,就是关于「时间回溯」的设定。电影版的回溯只是因为典道的一个想法,时间就直接回溯了,并且只发生了一次。而直到影片结束,剧中的世界也一直停留在时间回溯后的平行世界。由于原作没有对回溯做任何说明,也有平行宇宙只是典道的妄想的可能,属于开放式结局。而动画版的回溯机制是因为一颗神奇的玻璃球,并且剧中发生了多次时间回溯。动画版的改动应该是基于电影时长考虑的颇为无奈的行为,所呈现出的突兀感就是最好的例子,对比同样拥有时间穿越设定的动画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不仅早早就在剧中做好了铺垫,而且对于原理的解释也十分清楚。因为《穿越时空的少女》中的时间设定是剧情的核心,剧本就是围绕这个概念在做,而在《烟花》中则是一种应急处理,不得已而为之。其实原作中,时间回溯的设定依然存在瑕疵,只不过岩井俊二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足够恰当,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反而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
「从侧面看烟花是圆的还是扁的」,尤为可贵的是在电影版的最后,岩井俊二完成了点题,影片得到了升华,这是动画版没有做到的事情。私奔回来后典道与菜津奈分别,典道来到祭典,向偶遇的三浦老师问起那个问题。三浦老师和她的男朋友竟也像小孩子一样,各执一词,争论起来。原来大人也不知道答案嘛,典道刚要离开,三浦老师拉住他,说要一起看烟花。烟花师傅点燃了最后一捧烟花,此时此刻,无论是在下方观看的典道和三浦老师,还是爬上灯塔的小伙伴们,映在他们眼中的都是璀璨绚丽的烟花。烟花是圆的还是扁的,小孩子说不清楚,大人们也说不清楚。青春不也是如此吗,青春意味着什么呢?谁又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呢?但正如出现在影片最后的烟花是那么美丽,不就足够了么。

声之形,成也京都败也京都
无论从哪个维度看,《声之形》都是一部十分暧昧的作品。色气精致的画面,偶像剧般的套路,却是个拥有独特视角的故事,而当你认为它可能进一步得出深刻的思考时,它又只是向你递来一碗鸡汤。典型的日式文化基调演出了国产疼痛青春的味道,相比若隐若现的爱情线似乎又更注重展现人物成长与传递社会价值观。观众对作品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的,至少在中国是这样。在这里我想抛开故事内容本身,抛开作品的社会意义,只从京都改编的角度谈一谈其中利弊。
如果将那些个性十足的日本动画公司拟人化的话,shaft会是耍酷的少年,sunrise是班里的现充,gainax是神经质的宅男,PIG是戴眼镜的学霸,PA是不起眼的文静女生,而京都则会是那个漂亮大方,深得老师喜爱的乖乖女班长。京都秉持绝对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使是带有令人天然产生生理不快的霸凌情节的故事,也会像双手轻抚般温柔地讲述,让故事在一片阳光般的暖色调中结束。京都很清楚自己故事是用来治愈人心的,深刻的讨论从来都不是它要去做的事情。所以《声之形》交到京都手中,即使幸事,也是不幸。幸运在于,对于这样冷门的故事京都的号召力能令其被更多观众看到。但不幸的是,影片更多可能性统统被京都扼杀了,京都不会对故事做更深刻的挖掘与思考。
除了令很多人不能接受的结局,《声之形》中还有一处同样具有争议,就是影片中后段众人在小河边吵架后的不欢而散。情节太过突兀,突然间所有人的情商集体下线,上演了一场小时代式撕逼。而我试图从京都的角度思考这样做的理由:影片到了这里,结构上需要一处强烈的戏剧冲突了。《声之形》的故事过于平淡,文本上缺少波澜,那怎么办,那就需要通过演出表现出爆发式的情绪。这里京都其实是在努力地履行商业电影的节奏,在需要戏剧冲突的节点,即使文本不是特别适合,也要尽力做到想要的效果。尽管效果不尽如人意,但那份努力不应该被忽视。
这里暴露了京都的一个致命问题,京都太缺乏做动画电影的经验了。缺乏经验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原作的删改不够纯熟。我虽然没有看过原作,但觉得动画的叙事算是完整的,只是会明显感觉到一股「超多内容硬往里塞」的拥挤感。有一些镜头,比如西宫去看医生后躺在床上哭泣的片段会完全看不懂,看了解释才知道是一只耳朵完全失聪了。京都的做法是力求还原原作,但应该删改得更大胆一些,更聪明一些,敢于舍弃一些片段,不是一味的还原,而是将时间留给最重要的部分。
《声之形》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于对人物动机说明不足,尤其是观众对于西宫的行为十分不理解。但这里其实又是一个京都因为过于遵守规则而对自己做出的限制。《声之形》是以男主角石田将也的第一人称叙事的,也就是具有封闭性,即观众只能知道石田将也知道的事情,石田将也不知道的观众也不知道。所以,观众想了解西宫硝子的心里所想,只能通过石田将也与西宫硝子见面的时间,两人用手语交流所得到的信息。如果影片中用西宫硝子自己的内心独白讲出了她的想法,想必有助于更多观众理解本片,但是那样做就违背了影片的根本逻辑。影片只能用西宫硝子的动作,神态来表露她的情感,甚至连语言都用不了。如果做到了,会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而实事求是地说京都已经做得不错了,这种要求对动画电影过于困难了。
通过《声之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擅长做动画电影,但十分努力的京都。我第一次因为一部动画中的瑕疵去认同一部动画,这些问题恰恰是京都努力的结果,是京都严谨地遵守动画电影制作规则的证据。因为风格的原因,我不是京都的粉丝,但我对于这家公司抱持着敬意,因为谁会讨厌努力的人呢。

难以想象有一天我会用「大气」形容新海诚
从《声之形》中隐隐的压抑感,一场小时代式的撕逼,再到《烟花》开场低沉的独白。我突然联想到了前些年火过的国产疼痛青春电影。我知道两者有着太大的不同,但是从诸如《听见涛声》到如今的三部,日本青春动画确实在风格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果要说是因为什么的话,我觉得那个名字便是不得不提及的——新海诚。
回归新海诚的原点《星之声》:少男少女彼此相爱却因客观因素无法在一起,少女将死之时,依旧爱着少年;无论过了多久,少年依旧记得少女。将时间定格,将画面定格,我认为新海诚是纯粹地想将类似这样的瞬间一一呈现。
时至今日,再来概括新海诚,我认为他所表现的情感绝不是疼痛的,甚至不是压抑的,用「无病呻吟」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不褒不贬,只陈述一种状态。新海诚像是一个雕刻家,
精心打磨只属于他的艺术品,不管怎样他做出来的东西是独特的,是美丽的。当世人认为做动画一定要有什么主题的时候,新海诚则不那么认为,他不是在讲青春,他不是在讲爱情,他不是在讲人生,他只是将存在于他脑海中的一种独特的画面呈现出来。没有意义,只是在「无病呻吟」,从这个意义上,新海诚恰恰是不可复制的。
有了《声之形》和《烟花》的对比,《君名》成功的原因是非常容易概括的,《声之形》和《烟花》没做好的地方就是《君名》做得好的地方。与京都不同,新海诚有着丰富的动画电影制作经验,故事是兼顾娱乐与煽情的王道恋爱,节奏感优秀,戏剧冲突强烈,结局悬念十足,准确把握到主流观众的观影需求,将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商业需要融合得恰到好处。《君名》所呈现出的无论是演出,剧情还是思维模式,绝对称得上成熟大气。不由得感到惊讶,难以想象有一天我会用「大气」形容新海诚。因为曾经提起新海诚,联想到的词语都是小众的,私人的,独立的.. 《君名》的胜利,是新海诚的成长,也是他走向商业化的结果。.

为什么flcl是好的青春题材动画
青春题材的动画在业界层出不穷,近年来更是如此,但是令人强烈的感受到「青春」这个概念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严格来说《君名》、《声之形》和《烟花》都不属于这个范畴。《君名》和《烟花》都是在讲爱情故事,故事之余延伸出的思考略显不足,而《声之形》的主题更倾向于自我救赎。对于诠释「青春」做出了更好可能性的作品在我看来是《听见涛声》和《FLCL》。前者的成功,是建立在极其优秀的剧本的基础之上。剧情冲突全部由角色间的矛盾引起,而不是靠加入生硬的突发事件。影片角色形象丰满,风格充满老派日剧的风韵,犹如涓涓细流,不疾不徐将一个青春故事娓娓道来。《听见涛声》之所以能传递出「青春」感是因为它足够真实,足够贴近生活,影片就像放大镜一般只是将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凸显出来,而持有的态度又是客观与包容的,没有非此即彼的东西,这种态度和影片呈现出的轻盈气质是相辅相成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flcl与《听见涛声》完全是两个极端,一个是足够贴近生活,一个是足够远离生活;一个通过文本呈现青春,一个通过形式表达青春;《听见涛声》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而flcl这个作品本身,就是青春的代名词。「青春是什么感觉?对我来说是自由,叛逆,跟别人不一样。而《FLCL》实在是太有个性了,用漫画构成画面,几乎通篇都有着朋克摇滚的背景音,故意不给你讲清楚故事。《FLCL》本身就代表了自由,叛逆,跟别人不一样」。在这里直接搬用我以前写的flcl的影评中的一段。对于影视作品,一直以来都有形式和内容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不过不论每个人持有什么样的观点,至少flcl都诠释了形式究竟能够带领作品走到怎样的高度。
虽然《听见涛声》和《flcl》是两部完全不同类型的动画,但是从它们都是好的青春题材动画这一维度来看,它们的共通点在于,其实恋爱元素在影片中的占比并不是很大。话句话说,为什么现在很多动画呈现不出青春的感觉了,是因为它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展现恋爱元素上。青春更多关乎个人的成长,重在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的蜕变,而爱情的看点在于影响两人的阻力是否足够大。青春更像是艺术作品寻求的精神层面的升华,而爱情则更多是重视商业化的产物。
我想《烟花》和《声之形》其实离《君名》差的并不远,有一个优秀的剧本,多一些制作动画电影的经验,以shaft、京都等的制作水平,加之日式小清新的固有魅力,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多的《君名》出现。只是到了那个时候,观众是否已经对这类作品审美疲劳了呢。如果这个答案是「是」的话,那其实是一件好事。
Tags: 动画
#1 - 2017-12-9 01:06
(No fret you don't have, but favor the existence)
好长的文,说的作品好多,慢慢再读。

声之形设定上有硬伤,这样的女孩子就不可能在正常班级上课,凭什么让大家要去迁就一个听力有问题的女孩?

烟花动画版对意境的描写甚至优于君名,当然,君名票房高能够讨好大众,这是另外一回事。烟花的表现手法注定了是一个小众的片子。
#1-1 - 2017-12-9 17:47
peco茶
因为前段时间才看了《声之形》,所以有蛮多想写的东西。表达能力有限,语言琐碎不够凝练,特地起了小标题,你可以挑感兴趣的地方看XD

其实我的第一感觉也是《声之形》的原作者或许不太了解残疾人社群吧,还特地搜了相关信息。不过文章里没有涉及这些,而是以京都制作动画电影的角度来谈的。

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shaft很「卖力」地在做情绪渲染,神前晓的音乐甚至是颇为出色的。但是shaft所彰显的气质与文本所侧重的东西是不符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2 - 2018-4-19 21:12
(咸鱼一个,堆积如山的补番表。)
字太多了没全看完,看完了声之形,西宫医院回来躺床上哭的地方,其实能看懂,先是医院他们凝重的表情,说明病情恶化,然后是回家躺床上摘掉了一个耳朵的助听器,这其实就意味着这个助听器没用了,失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