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9 20:55 /
最初想对中泽的访谈和关于R11的言论做个考据的,不过还是很懒,外加最近也比较忙,就随便写写了。

A.Remember11的非Cure解释

其实这个话题是我写这篇文章最大的目的。从过去到现在,谈论R11都离不开Cure理论。毕竟R11不是Ever17,不用Cure理论很难解释R11的真相,R11的分析文就算尽力去避免在优希堂计划中用到Cure理论,但在沙也香的消失这件事上也只能做出妥协。

事实上Cure理论只在Never7出现过,Ever17中也就一个Cure病毒,R11游戏中唯一出现的可能和Cure有关的也只是那个小屋中选食物的选项。R11的Cure解释可能并不是中泽工本来想表达的内容。

为什么在沙也香的消失非用Cure理论解释不可呢?在我看来很大原因是中泽在年表中的这么一段话:
2001年
日期不明
沙也香的“存在”永远的消失了。
既然套了“存在”这个词,就让人无法去想这是物理上的被杀死。所以玩家们才只能用Cure去解释——“玩家的误解把沙也香的存在抹杀了”。

事实上这段话后面还有内容:
悟知道自己负有关于沙也香“死亡”的部分责任。
然而,这终究只是表面现象。
悟超越了失去妹妹的悲痛,
并在同时继续探寻在她“死亡”背后的真正原因——
真正的罪魁祸首。
注意这里的死亡还是带引号的,容易让人想到上面的“存在消失”。还有一点,“悟负有对妹妹死亡的责任,却是表面现象”。我记得有段访谈是这么说的,当初中泽是想在yi院看到沙也香这个场景加入一个选项,让玩家选择是否杀死沙也香。如果这段访谈是真的,那么先不说误解的Cure会不会因此站不住脚,那么关于沙也香之死可以有新的解释。

注意年表中的这两段:
1998年
日期不明
悟的双亲被杀害。
犯人是他们的女儿,沙也香。
司法鉴定鉴定的结果是沙也香患有DID(解离性人格疾患,即人格分裂)。
她被判决无罪。
沙也香被精神yi疗设施收容。
在这之后类似的事件大量发生,影响了后些年的刑法修正。
2006年
日期不明
悟在长年的调查之后,
知道了给予人类精神和意志以他律影响的“超越的意志(或者说是智能体)”的存在。
虽然这是人们不敢称之为学说的类似于超自然的概念,
悟认为这正是“杀”了沙也香的真正的背后凶手。
悟像被什么附身似的埋头进行研究。
其中并没有提到Cure,不过有一个词令人在意——“他律”。这个“他律”就是我的Remember11非Cure解释的核心思想。

除了年表,我在官方的台版攻略集中也看到了这个词。对人类精神和意志实行他律影响的生命体,就是self的真实身份。“DID”这个词,在游戏中反复出现,犬伏景子和优希堂沙也香是游戏中确认患上了DID的两个人。但在之前的R11解释中,DID似乎都无关紧要,仅仅是辨识犬伏景子和沙也香可能是一个人的依据而已。但年表中有一句“在这之后类似的事件大量发生,影响了后些年的刑法修正”。联系上面的他律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DID是self造成的。这里要Meta一下的话就是“无视角色的想法和性格做出选择的玩家成为了该角色的另一个人格”,当然11个人格究竟是11个玩家还是同一个玩家的不同选择这一点我们先不讨论。这么一来,沙也香之死和中泽的访谈也可以解释了。在bing房里混乱的玩家以为沙也香对自己有威胁,便操纵了悟去杀死沙也香,这个场景不用直白地展现在玩家面前,可以用“shadow”来解释,self的他律性影响并不是随意控制的,潜意识shadow可能会做出玩家不知道的选择。

用“他律”来取代Cure对于整个优希堂计划的解释影响不大,虽然self没有那么神通广大了,但毕竟至少和BW一样能穿越时空,很多地方依然说的通。

为什么一定要想出一个R11的非Cure解释呢?也许还是我觉得Cure太容易被滥用了。很多无法解释的地方,都可以用Cure轻松去解决,然而一旦用上Cure,就会缺少一个界限,用多少Cure全看个人的解释方法。除此之外,看着“零次元的Self能和任何粒子进行量子纠缠”这种神奇的解释,不仅让我感叹Cure和Meta的割裂太过严重,玩家又不是真的四次元生物。而“他律”这种解释却能简简单单和“选择项”“玩家操纵”扯上联系,更具有Meta效果。

当然,我也并不是否定Cure的存在。毫无疑问,Cure让R11更添一份魅力。Cure理论在Ever17中就可以很好地作为润滑剂存在,并不影响直接的真相,却可以解释踢罐子这样的世纪难题,也可以化解相同台词的违和感。在R11中,未曾露出它真面目的优希堂计划就可以用Cure大做文章,通过Cure理论,玩家能提出一些非常精彩的构想。中泽肯定也对Cure理论妥协了,上文年表里那含糊不清的几句话正是最佳证明。虽然我自己有了对于R11的非Cure解释,但我依然希望对于R11的猜想不要局限于Cure或者非Cure,能让自己满意的猜想就是好猜想了。

B.优希堂计划的成与败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优希堂计划真的成功了吗”。这个问题不是从优希堂计划本身去发问,而是想从游戏中的安排去寻找答案。

R11本身的游戏流程有一点很令人在意。玩家在游戏最后的推理过程中,只要有一处选择错误,就会进入BE31优希堂计划失败结局。而只有全推理正确,才能进入GE,也就是所谓的优希堂计划成功结局。而像我这样的攻略党,也会先走BE最后在看GE。那么一来,大部分玩家都会先进入优希堂计划失败结局。作为Meta的效果来说,其实是比较差的。从代入感而言,这势必会减少最后那句“你不是悟”的冲击力。甚至可以说,一旦玩家先进入优希堂计划失败结局,那优希堂计划就确定失败了,这必然会让玩家提前意识到自己不是“悟”的事实。如果要注重Meta效果,至少要让GE比BE容易出才对。也就是说,比起Meta效果,让玩家提前看到“优希堂计划的失败”才是中泽的本来目的。

这里还有不少东西我没有思考清楚,先抛出一个结论好了。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正是说明了一个事实,R11本身只要点出优希堂计划的起因和目的就够了,也正是证明R11并不是个半成品。优希堂计划的内容和成败本来就应该由玩家去思考,这才是R11真正有趣的地方。
Tags: 游戏
#1 - 2019-10-8 06:24
其实我不懂什么叫做用cure来解释。
一直有人说玩家犯了N7的妄想综合症。玩家的妄想让沙也香死了(人格上或者物理上)?
感觉是不是忘记了妄想综合症的条件是什么?
“说谎者”和“被骗的人”都相信妄想是真实,妄想传染。
我真无法理解这玩意到底怎么解释沙也香死了?
”说谎者“是谁?编剧吗?那么他相信自己的谎言是真实吗?肯定不信。
那么玩家就只是单纯被误导了,没有可能感染妄想。

其实与其说cure不如说是薛定谔的猫那套,观测者决定了现实。


R11肯定不可能不用”观测者决定了现实“这套来解释的。因为怎么都解释不了优希堂计划的意义何在? 交换身体,三点转移,这些全是为了还原来自”未来的优尼“所看见过的现象。并非悟经过思考得出搞这些可以坑self,而是本来就存在着这样一个未来,悟是从优尼那里得知这样一个未来,所以实行了他。
#2 - 2019-10-8 06:40
还有那个装有不明信息的TB光盘,估计也是和轮回的优尼同一性质的。
#3 - 2019-10-8 07:46
最无法解释是悟初始的计划到底是什么?
悟原本打算拯救沙也香而制造的转移机械,后来发生朱仓岳的意外,才有用在了朱仓岳的事件中。
即使没有优尼,悟也依然认为转移机械可以救沙也香。并且似乎原本就打算发动转移现象计划,只是并非朱穗青三地,而是别的转移计划。
悟是不是认为沙也香的人格被转移到未来了?
Self认为沙也香的人格变了是因为精神病,但是悟想用转移现象把Self的认知改写,沙也香不是精神病,而是人格和未来的某人的人格对调了。
#4 - 2019-10-8 08:57
关于优希堂计划的成与败。
虽然只有end31里面的标题说优希堂计划失败。
但似乎不代表其他end的计划是成功了。可能只有这个end是优希堂知道自己的计划失败了的,毕竟都跑到自己面前了。对于优尼来说,R11的GE是成功了吧。但是对于优希堂来说可能也是失败了的。

优希堂计划似乎就不希望悟发现监视SPHIA的尚哉,亦不希望悟走出转移圈。不过也不排除地下室的尚哉想杀掉悟只是因为他对优希堂计划的全貌不了解。
#5 - 2019-10-8 09:05
时空转移有个问题是2011有无数个,2012也有无数个,拿悟视点来说,到底一下次避难小屋转移过来时,这到底是无数过去里面哪个避难小屋这点到底是谁定的。
感觉大概是同时拥有心和悟两个视点的SELF决定的吧。是这个上位观测者把不同平行世界,不同时间的点,用逻辑串起来的。玩家在心视点玩出bad end,在悟那边也会出现对应的bad end,反之亦然。

悟怨恨SELF可能也是基于这点。悟可能打算用转移计划是让SELF重新串一遍沙也香的精神变化。
#5-1 - 2019-10-8 23:29
grox133
谢谢这么多回复。“观测者决定了现实”这个设想挺有意思的,其实我觉得大家执着于Cure还是因为有一个和N7的彩蛋(午饭吃什么),以及这么想比较浪漫吧。
我个人觉得R11这种开放式结局也算是挺有魅力的。
#6 - 2021-5-12 22:46
(往事如烟 随风飘远)
分享一点个人想法。

看日文攻略写的是“ユウキドウ計画失敗エンド”,感觉很特别。
看了一下r11吧吧友扫图的官中公式书,提到:两人是为了“某个目标”开发出了转移装置,而为了达成目标制定的计划被称为“优希堂计划”。
“榎本的死亡”一段中介绍:他的“优希堂计划”就在此刻化为了泡影。
所以我个人觉得“优希堂计划”本身是一个多义词,他可以指真·榎本的计划,也可以指优希堂悟原本的计划,也可以指失忆的悟的计划(即救出雪山小屋的人)。
我想的还是比较简单了。
你的关于meta效果的解释要有意思得多。
优希堂计划的内容和成败本来就应该由玩家去思考,这才是R11真正有趣的地方。
很赞同这句,虽然不该踩一捧一,这也是我认为r11胜过e17的部分。
玩e17的时候我的意识最终还是选择停留在将bw视为角色的阶段,因为我认为这段只是看bw和角色对话,显得我作为玩家参与感不足。
但是没有解谜篇的r11完全做到了,让我借助视点不断地进入infinity loop之中寻求蛛丝马迹的答案,成为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