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21 00:17 /
悠悠式这部作品就算不算很有人气,制作上也绝对对得起认真用心的评价。有关制作的详细信息,动画条目下面的另外一篇评论已经总结得比较清楚了,不再赘述。
剧集评论大致上是毁誉参半,无聊,电波之类的批评还是比较多。
我觉得被评价为无聊是没办法的事,13年那个时候业界还没堕落到现在这个水平,按当年的番剧标准纵向比较这种的的确是挺无聊的。
但被评价为电波系就有点侮辱电波了,这作品哪里称得上有自己的电波,是套用真日常+真百合标签的典型商业作品。

摆弄文字概念虽然没意义,不过写这东西本来就没有意义,所以我还是用它起头。

日常这个要素如果不把它作为附加的元素(所有作品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日常镜头)来考虑,我想从总归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
第①种是刻画了日常生活的内容,第②种则是有休闲轻松的感觉。这两种含义可以互斥的,如果一部作品被包括在日常系中,那它可能:满足①又满足②,满足①而没有②,满足②而没有①。
由于这些都是从观感角度来说的,非常因人而异,就不举作品例子了,但动漫高手如果在自己的库里找一找,总可以找到符合的作品。
这其中最常规的操作应该是①+②,无可辩驳的日常系,满足①而没有②的往往是侧重其他要素的作品,恐怖,恶搞,百合(耽美)之类的固定受众系,最特殊的应该是仅满足②而没有①,往往发自于作者的想象力,包括大多数有死忠的电波系作品。
热爱日常系的观众,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到底是追求一些什么呢,我不能擅下结论,不过由于国别,国内的观众在看动画的时候追求的日常往往并不是自己生活的日常,姑且假设大家不是追求生活上的共鸣来的。追求轻松愉快的观看体验的观众是目前人数最多的受众群体,也就是只满足②的作品是数量最多的。

这里,我想把满足①+②称为真日常,仅满足①的作品称为伪日常,仅满足②称为日常。

我们假设有三个观众群体,他们分别是日常,伪日常和真日常的受众(受众指对于质量不是特别差的符合条件的作品,了解作品之后就会感兴趣甚至可能去看)

存在一种只有日常的受众才能感受的追求:在不普通甚至可能是混乱的作品中去体会稳定产出的轻松和惬意。这实质上是体会某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不能用现在的日常系的商业标签去界定的,姑且把这种感觉取名为日常之禅。

文字游戏就终于玩完了。此处由经验易得:
1.伪日常的受众几乎不会变成真日常的受众,由于日常的题材多样,相对比较容易成为日常的受众
2.日常的受众基本上也是真日常的受众但由于追求日常之禅,相对难变成伪日常的受众,
3.真日常的受众则很难成为日常和伪日常的受众,
4.当作品没有其他突出的话题要素的时候,总体上真日常有最少的受众,伪日常有最多的受众,日常有居中的受众。

悠悠式属于糅合百合要素的日常而不是真日常,其受众范围作为可以体会日常之禅的群体,是比真日常更大,电波的批评大多来源于真日常的观众。无聊的批评则往往来自伪日常观众。这两种批评都不是事实:真日常观众自己就是更狭小的圈子,根本没资格说受众更大的日常之禅是电波,伪日常观众则根本没有对于无聊的正确概念,因为他们的无聊实际的含义是没有他们期待的商业要素。

往往由于日常作品连载的杂志实际上是日常加真日常杂志的原因和宣传使用含糊其辞的日常系的概念,日常的批评数量是最多的:既有来自内部的真日常观众的批评,又有来自外部的伪日常观众的批评,相比之下伪日常先天排斥真日常观众和日常观众,很少会受到它们的批评,真日常又很少受到日常观众的批评。

有些作品的批评多是结构性的,不能说明作品质量。从这个角度说我不能认同不附带观众筛选机制的任何评分系统的客观性,而BGM会有总体上比批站更客观评分的原因,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少的网站先天筛选了一部分观众,从而使得作品评价的时候各个爱好的观众有可能数量差距不那么巨大,减少了幸存者偏差。

现在,由于我脑子一热,我想提出一种新的评分方式,可能可以做到比原评分系统更有效,即问答评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评分系统上线的时候,分两套评分系统,第一套是上线就可以评分的现评分系统,另外一套则在作品上线之后略隔一周左右时间上线(这里还有更极端的处理方法,比如必须在视频网页停留超过动画时长的时间才开放评分端口),其评分之前需要回答有关作品的四~五个问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问题不论对错之后都可以评分(且不提示选择的对错),但是会根据回答的正确率计算你的评分加权,如果全错或者只对一两题,你的评分对总评分只会有极少的影响。

这些问题应该是对原作者的其他作品,监督的其他同类作品,有名的其他同类(比如同杂志或者衍生作)作品之类的一些可以对观众对同类作品了解程度的选择题,旨在考察广度而不只是深度。

把这种双重评分机制分别命名为“大众评分机制”和“狂热者评分机制”,平时只在显眼位置显示大众评分机制的得分,还要用马赛克或者“狂热者评分”的文字标签遮住狂热者的评分(最好是点进去回答对了问题才可以看),增加这些步骤的目的都是为了筛选观众,避免系统性的过低分。而系统性的过高分怎么想都是无法避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完善的评分系统应该有给作品打出偏高评分的趋势。

对于外部观众大众评分机制比较有说服力,它说明作品的话题性和黏着度还有各种通用指标,所以他们不需要看到狂热者评分。
而对于动漫高手来说,狂热者评分会更具备区分度。这两种评分方式之间的分差也可以很好作为一些研究的相关材料。

当然,刷分的话不论什么评分系统都不会有效的,可是这种评分对于没有成为话题的作品至少会有点评分保护作用。

作为优秀的日常作品的悠悠式,很推荐有耐心看完我上面这些废话的禅友去看一看。
Tags: 动画
#1 - 2020-3-21 23:49
我还挺喜欢的
#2 - 2021-4-24 05:38
(当我觉得签名很难写的时候,我就发现我这人很没意思。)
这评分机制挺有意思的,看起来也挺好
可惜在实现的细节上太难就是了,毕竟考察一个人能不能冷静地全面地打分可是很难的
#2-1 - 2021-4-24 14:52
T酱
实践的花,更多的是实验,自然不可能预料到各种情况。
不过后面那只是发散性思维。核心是很多低分是结构性的观点。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