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 21:49 /
    单从观感,及大众点评方向,天气之子论述个人必然性的选择和世界系特有的功利主义、群体压力压迫感。以下也是基于此假设。

    首先,我认为缺乏在主观视点的镜头对比集体价值是很大的问题。

    在氛围,和主角与世界观的互动渲染下,在缺乏个人利益主体意识的呈现下,淡忘了在主观观点位置,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高下立判,才会导致帆高在最后的选择饱受争议。窃以为这争议本身,是因矛盾性下情感的不充分论述造成的。

    天气之子强调了集体价值,却没有表现群体压力的压迫感,而这直接关系到最后的二分法,也即客观视点的“选择世界”和主观视点的“选择阳菜”,这是天气之子最大的问题:结局企图表现的矛盾感在同一视点下错位。

    容易理解,如果企图探讨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的二分法冲突,阳菜应置于客观视点下。而如果企图以无可置疑的爱选择阳菜,就应该将集体价值消除,或置于主观视点下并加以论证。

    关于故事重心,天气之子全程偏移在关注社会,就如全程在塑造“要救城市”上,然后抛弃了描述集体价值的沉重感。而功利主义也从未在社会选择中成为实体,这使所谓社会选择,群决策也成为制作上的架空设定,相当于虚拟存在,只有认同该虚拟存在,天气之子最后的二分法选择才会成为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冲突,且是不完善的错位冲突。

从观感上,天气之子的蒙太奇手法让矛盾性成为可行,却也不尽完善,主因是缺乏集体价值在主观视点下的彰显,而表现力则是次要的。
Tags: 动画
#1 - 2020-7-15 08:58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头顶同一片天空。 ...)
感谢分析,即便有很多我不太懂的名词。
我很赞同电影缺乏第一人称视角这个观点,在观影的时候我个人一直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主人公间的事情,对于主人公救老婆而不救东京的选择感到疑惑。我也看到过一些评论,例如“东京没有给主人公带来什么”,似乎是在提醒我主人公放弃东京并不是完全不符合情理。但我还是坚持己见。
不过,我近日购置了《天气之子》小说,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情节大致与电影类似,不过有视角的加持下,小说的观感要好一些。很可惜的是,由于电影给我留下的不好的印象,我还是没能接受放弃东京这个动机。
我也想了一下,主人公与我同龄,正处青春期。也许这个年纪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包括帮助女主角赚钱这样的点子。这是个非常纯真的年华,不受社会的沾染,也对于社会有抵触作用。回过头来想想,女主角确实很漂亮,人也很好。要是我的话,为了一个这样的女生,难道不会舍弃一座给我来带痛苦的城市吗?我的决心也不会如此坚定。
可是,我并不是主角,我是一个旁观者,免不了指手画脚。虽然最后主角确实在一起了,但不如《你的名字。》给我带来的震撼感。是啊,《你的名字。》可是把主角的小镇拯救了啊,是真正的大团圆结局。
我想,如果要有像《秒速五厘米》那样的缺憾,我更希望失去女主角而非东京。这是我作为旁观者的最为坚定的执拗了。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