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 15:08 /
【注】:原文地址:微信公众号“妄想现实骑士团”《我们活在故事中——妄想现实骑士团2021年卷首语》,公众号的排版格式和字体选择都相对更舒适一些,阅读体验会相对比较好,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1)

没有人不活在故事中,你是,我是,他们也是。

如果非要说有人没有活在故事之中的话,这样的人只可能会是婴儿。刚出生的婴儿如同一张白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婴儿的世界是“无故事”的。虽然我们并不了解婴儿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我们能够明白自我们有意识之日起,我们已然被一个故事所环绕。

理解这个命题或许有些难度。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学习母语的过程。我们有刻意学习母语吗?答案是否定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母语并不需要学习,在父母家长耳濡目染的教导下,孩子自然而然掌握了母语。最初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同学习母语如出一辙。我们无需刻意了解某个故事,自我们有意识之日起,我们已然进入了某个故事。

这个故事在我们具有意识前早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以至于我们坚定不移相信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固有的组成部分、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我们真心诚意的认为故事对于我们而言具有着某种“天启式”的价值,这个故事将会引导着我们不断向前,它成为了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与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来的更加深刻。我们真的凭借自身的意识选择了某个故事吗?究竟是我们主动选择了故事还是说故事引导了我们信仰它?对此,伽达默尔写道:

“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德】伽达默尔

事实上,人们对于故事的理解必然被包含于某种前见之中。我们自以为自己是出于自身的意志选择了某个故事,但故事的逻辑可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故事启示了我们,我们才会如此坚信这个故事。帕斯卡尔有句经典名言:

“不是先信仰再跪下去,你只要跪下去信仰就会随之而来。”——【法】帕斯卡尔

故事结构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了一步:这里的“跪下去”不是指你并非你出于自身的意志选择跪下去,这里的“跪下去”是指你已然跪了下去。正是因为你已然跪了下去,所以你才会拥有如此虔诚的信仰。

在此,我们涉及到了理解与前见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对此写道:

“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做的无前提的把握。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而喻、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识见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的。”——【德】海德格尔

故事对于人而言就是这样一种先行具有、先行识见、先行掌握与先行给定的结构。故事构成了人们记忆的源泉、生命的根源。“我是谁”的质问永远是人生的终极质问,故事的价值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回答这一终极质问。巨大的烦恼时常悬挂于人的头顶之上,而故事给予了这个难题最好的解答:“我是A国人”、“我生于α族”、“我要为X价值而奋斗”……这样的故事结构能够让人在故事中找到了存在的依据、找到了实在的自我。守护故事就是守护存在的依据;守护故事就是守护实在的自我。




(2)

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我们为何会如此坚信故事了。故事是人存在的源泉、故事是人确立自我的根本手段。当剥夺了姓名、身份、理念、价值之后,人又能剩下什么?离开了故事,我们便一无所有。我们本可以无忧无虑的沉浸于自己的故事之中,直到我们遇见了他们的故事。

正如我们有我们的故事一样,他们也有他们的故事。他们与我们一样同样遇到了“我是谁”的终极质问。只是这一次,他们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我是B国人”、“我生于β族”、“我要为Y价值而奋斗”。

他们与我们的故事大相径庭,他们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他们高声疾呼,在我们面前强调着他们故事的正确性;我们当然也不甘示弱,我们也极力主张自身故事的号召力与感染力,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冲突就这样产生了。

因为故事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的存在源泉,所以任何人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故事。向他人编织的故事低头,这意味着自身的故事的不复存在,故事的消失直接导致了人们长期以来构建的自我认识轰然倒塌。我们都知道“解构容易构建难”。我们自然可以轻而易举的瓦解自己的故事,但想构建一个全新的故事却真是难上加难的一件事。

也许有人会说,当我们放弃自己的故事后,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故事。当叙述者使用“学习”一词之时,他的思考方式已经陷入了歧途。真正的故事从来都是一种“前见”,它根本无需刻意学习,它只会在日复一日的日常中自然而然的生成。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人已经进入了故事之中。

进入他人的故事需长期的沉浸与漫长的时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精力更改自身原初的故事,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瓦解维系生活的价值观念。事实上,听故事的人同样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的法则:每个听故事的人都有继续听下去的惯性。他们必须继续听下去,瓦解故事就等同于摧毁他们自身。

这便是我们对他们的故事感到不快的原因。同样,这也是他们对我们的故事感到不快的原因。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冲突是一场零和博弈。每一方都竭尽全力意图掌握讲故事的话语权、保证了话语权就是自身的存在基础,失去话语权的一方将被另一方的故事吞噬。身处这个故事中的人们也将失去自身存在的基础,孤苦伶仃的漂荡在他人故事的海洋之中。




(3)

正因如此,每个人都会为保卫自己的故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怕的是,这份看似美好的执念却极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悲剧。历史上的悲剧哪一次不是以卫道的名义展开,哪一次不是以“正义”的名义作恶?“For the X”(为了X)即是所有故事共通的话语结构。

我们坚定不移的坚信着自己故事的正确性,我们这么做只是因为我们只能这么做,除了坚信故事以外,我们找不到任何拯救自己的方法。哪怕将他们推向地狱,我们也要拯救自己。毕竟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永远是最为重要的。

明明每个人都已经拼劲了全力,为何这个世界依旧是这么不顺利呢?因为故事与故事之间的缠斗永无止境;因为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珍视的事物而抛弃了另一个人;因为大家都极力希望自证清白,仿佛这世间的一切恶事都与自身无关。这样的人生、这样的世界何时才能到个头?

一切开始于故事,自然一切应当终结于故事。是故事确定了我们存在的依旧,是故事赐予了我们温暖的港湾。真正的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看似温暖的港湾之上。港湾的真实作用在于逃避,故事成功帮助了人们回避了残酷的真实。在充分休息后,人们本应从港湾扬帆远航,然而人们却选择一直待在港湾之中、一直陷于故事之中,一直沉浸在一种无意义的空转之中。

人希望“为了什么”而活着,人总是希望“For the X”而活着。其实人们早已深知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那种无可救药的垃圾,一种本不需要的残余。于是,人们选择了掩盖真相。垃圾的味道就用香水加以掩盖,这个香水就是一个又一个甜美的故事。故事中的人们不再是毫无意义的垃圾,与之相反,故事赐予了我们人生目标、赐予了我们理想与梦想,赐予了我们活着的意义。

然而这份意义终究是拟制的,一切意义都将冰冷的现实面前被无情解构。在一切意义消退之后剩下的残渣才是人间的真实、才是人类的本质。这份残渣是被人们抛弃的东西,但在我看来,这份残渣却是人们突破故事结构的唯一可能。

在“For the X”的故事结构中,我们受尽了折磨。只要继续生活在这个故事结构中,我们终将永远重复“守护——伤害——忏悔”的过程。明明大家都能理解彼此的苦难,但大家最终都会选择伤害彼此。因为大家的心中都各自有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X”。虽然嘴上不这么说,但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心中的那个“X”献上一切。

将这个“X”解构后,人还会剩下什么?答案自然是什么都不会剩下。每个人都将成为一堆毫无意义的残渣。这堆毫无意义的残渣难道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吗?抛开一切的代号、符号、价值与语言,“什么都不是”的这份残渣将成为构建一个全新故事的根基。唯有故事本身才能解决故事之间的冲突,必须讲一个包涵一切故事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故事的故事。我们为什么需要故事?因为我们都是虚无的残渣,只有同为身为残渣的人们才能理解彼此。我们在故事中得到了心灵的共鸣,理解与共情这构成了人类这个物种的最大共性。也只有在这片残渣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第一次成为了可能。




(4)

2020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达到了本世纪以来的顶峰,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冲突也愈发激化。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故事摇旗呐喊、为自己的故事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故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然是个人最为正确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这是极其正确的事情,我深知这一点。

可惜的是,故事结构是有极限的。无论一个故事讲得再这么好,它终究只是一部分人的故事,再美好的故事也成为不了全人类的故事。这是故事结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为了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故事之间的损耗成本远远大于故事融合后的收益。这是故事结构层面上的问题,这也是21世纪人类尚未解决的难题。

但即便如此,人还是无法离开故事。人终究没有直面虚无的勇气,人需要有一个故事来温暖自己、来治愈自己。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们需要的故事应当是一个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故事的故事。

我们需要故事,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阉割与空洞之中。我们主体化的结构注定了我们孤独、空虚、敏感而脆弱。我们就是这样一种可悲的存在,除了我们自身以外又有谁会关心我们、爱着我们呢?世界并不爱人,唯有人会爱人。我们如同一只又一只孤独的豪猪,我们无法靠的太近,却又不能离的太远。我们需要彼此的温度却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保持适当的距离。

相濡以沫的温情,超越了一切的符号与价值,成为了全体人类最深刻的共情。或许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能真正理解彼此。无论故事有多大的差异,到头来大家都不过是那只胆小、可怜、无助、孤独的豪猪罢了。“否定之否定”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深刻的共鸣诞生于最深沉的绝望,也只有理解到这份绝望之后,新的希望才会孕育而生。

世界是残酷的,但围绕着我们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稍微温柔一些。

因为有你在,因为有我在,因为有大家在。

我需要你。

I need you.

私には君が必要です.

这是我的故事,这是你的故事,这是他的故事,这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故事。

希望2021年大家能够一起讲述这个故事,一个苦涩的但又不可或缺的故事。

最后,祝读者朋友们2021年身体健康、平安喜乐、幸福安康!

(完)






Tags: 动画
#1 - 2021-1-2 18:30
(Deleted)
写的太复杂了,我觉得简化一些段落会好一点
#1-1 - 2021-1-2 18:43
零溢
以后注意!
#1-2 - 2021-1-2 22:28
Von
+1
#2 - 2021-1-4 00:02
(少说多看)
好文
#2-1 - 2021-1-4 19:02
零溢
感谢!
#3 - 2021-1-10 03:17
(记录生活)
???疑惑操作,完全没结合巨人内容。这波可是套作作文
#3-1 - 2021-1-10 08:39
零溢
比起言说,我更喜欢隐喻。不说反倒比言说的味道应该会更重一点?
#4 - 2021-1-11 13:08
(没有乌托邦的地图不值得一看)
这堆毫无意义的残渣难道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吗?抛开一切的代号、符号、价值与语言,“什么都不是”的这份残渣将成为构建一个全新故事的根基。

但是,我们会发现抛开一切东西以后,我们剩下的东西连一丢丢残渣也不剩了[bgm38]
#4-1 - 2021-1-11 21:46
零溢
心中应该还会留一丝寂寞吧,至少我是这么坚信的。
#4-2 - 2021-1-29 23:26
johnson711
零溢 说: 心中应该还会留一丝寂寞吧,至少我是这么坚信的。
如果还能剩下一点残渣的话,那么一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吧,又谈何构建新故事呢。要是有意义的话,那么这份意义必然是某个旧的“故事”所赋予的,既然还存在这个“故事”,那么这就还不是最终的、纯粹的残渣。
所以当所有有“意义”的成分都在纷争中消耗殆尽,最后果然只能什么也不剩下了吧。
#4-3 - 2021-1-30 10:36
零溢
johnson711 说: 如果还能剩下一点残渣的话,那么一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吧,又谈何构建新故事呢。要是有意义的话,那么这份意义必然是某个旧的“故事”所赋予的,既然还存在这个“故事”,那么这就还不是最终的、纯粹的残渣。
所以当...
新的故事的基础源于你我彼此都理解到故事虚无性后的某种最深刻的共情。被阉割的状态人终极性的残渣,它注定了所有具有实体内容的故事必然是虚无的、任何人的生活也必然是无意义的。虽然我们无法自救,但我们能够活在虚伪的温情之中,活在相濡以沫的慰藉之中。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正因为我们什么都不剩下了,所以我们才能第一次真正理解彼此。
#5 - 2021-1-18 21:17
(この星の無数の塵のひとつだと,今の僕には理解できな ...)
我倒觉得比起仅仅遵循生物的本能而生存、繁殖,“能生存在一个故事里”就是人类最闪耀的地方。我一直认为能把自己从生至死都奉献给自己的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朝闻道,夕死可矣”;反过来,能意识到自己的故事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真理也是好事,但因信仰的崩塌而沉陷虚无主义倒也不必。从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开始,到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再到做一个让身边的人快乐幸福的人,再到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可能就是活在当下。人不必有崇高的理想,但每个人都生活在形形色色或大或小的故事里,否则不啻于行尸走肉。

说到人与人的理解,“一个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故事的故事”,即使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点,人作为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不会改变。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不同的成长轨迹、生存环境决定了每个人的立场都不相同。 如果说人与人的理解虽然很难却还可能实现,那么人类之间争斗的停止大概是永远不可能的。

btw,文字上来说,我简单读了一遍,又比较认真的读了两遍才觉得自己应该明白了你的意思,我觉得有些地方是可以精简一些的。用隐喻是很不错,但它要求更高的集中度,所以一旦冗长更会让读者感到疲劳。——路过读者的小小怨念
#5-1 - 2021-1-19 07:19
零溢
恩,感谢建议!沉浸故事之中和与故事保持一定距离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沉浸故事自然能让人的精神得到满足,但当我们一旦使用“信仰”一词时,我们便与“同情之理解”渐行渐远了。信仰意味着不由分说的肯定自身的故事,这种不由分说客观上会造成自身故事的优越性,这一点是我不希望看到的。

我们的本能当然会使我们做出利己主义的行动,我们也会用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隐藏这份私心与自私。但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故事保持警惕。也许我们无法拜托自私的基因,但我们至少不应该对这份丑陋的自私感到骄傲,并洋洋得意的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之中。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是不可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是正是因为无法理解,我们才会对理解如此朝思暮想吗?结果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一种在淤泥中苟延残喘的过程,这是最好,最美的。
#5-2 - 2021-1-19 08:05
priscilla
零溢 说: 恩,感谢建议!沉浸故事之中和与故事保持一定距离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沉浸故事自然能让人的精神得到满足,但当我们一旦使用“信仰”一词时,我们便与“同情之理解”渐行渐远了。信仰意味着不由分说的肯定自身的故事,...
“信仰”和“故事”,其实我没有进一步延伸的想法,只是想避免过多的重复用词。当然我同意你的看法,也同意这种“不由分说”确实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觉得,倒不是说相互理解不可能,而是即使理解了彼此,每人依然有各自的立场,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也从来没有不带立场的正义。具体到巨人,我很好奇这一点上谏山会怎么给出他的看法,可以说这是我现在看待我的哈姆雷特的主要角度。但我觉得大概率会是一个留白,毕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anyway,我还是同意你后面的看法,意识到并思考这个问题,总归是第一步
#5-3 - 2021-1-19 16:58
零溢
priscilla 说: “信仰”和“故事”,其实我没有进一步延伸的想法,只是想避免过多的重复用词。当然我同意你的看法,也同意这种“不由分说”确实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觉得,倒不是说相互理解不可能,而是即使理解...
瑞思拜
#5-4 - 2021-1-20 11:14
priscilla
零溢 说: 瑞思拜
(bgm38)(bgm38)(bgm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