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29 02:44 /
最近在细读但丁的《新生》,不由得想起黑塞在《德米安》中给我带来类似感触的文字。两相比对,品其滋味,颇有一种秘密般的幸福感,遂笔录于此,可能偏颇,诸君且当胡言乱语,若有思索一二便是我的荣幸。

《德米安》中写及了一个名为贝雅特丽齐的女子,是主人公辛克莱为他一见钟情的女郎擅自命的名;而这正也是但丁在《新生》中歌颂的他的梦中情人。虽然黑塞在文中一再强调了辛克莱从未读过但丁,但是,这部辛克莱的自传却莫不能发现但丁的影子。这是两个同样彷徨、困惑的灵魂跨过了六百年的时间的相遇与碰撞,而对女郎命名的“致敬”,只是表面的相同,只是留给读者的线索而已。

(一)
但丁的《新生》是一部拥有自传体特点的诗集。全篇的叙事无不在讲诉自我的经历,我想他应该是受奥古斯丁的第一部自传体《忏悔录》影响颇深。奥古斯丁说,“自传的过程总伴随着信仰的升华。”因为自传永远写不了一个人整体的生命框架,只有在死亡的那一个瞬间才能概括出自我完整的人生。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通过了信仰的升华,来对之前的人生完成了象征意义上的死亡,进而总结了自我在“忏悔”之前的人生框架。所以这就是《新生》之所以命名的原因:但丁在写自传体,也就是写下自己的回忆之前,也同样需要一次形而上的死亡。
在《德米安》发表之时,并没有人知道这是黑塞所著,出版社也只知道这是一名名为辛克莱的青年所撰。“这是辛克莱的自传体小说”——当时的人这样相信着,这也是黑塞所期望的,并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作者的身份。这便与但丁的《新生》的体裁是相对应的,而《德米安》的结尾,也恰巧收束在辛克莱在战争中身负重伤,几近死亡之时。德米安在小说的尾声处讲到,“新的东西开始了……”这不正是辛克莱的一次新生吗?《德米安》中的名句,“这只鸟奋力冲破蛋壳。世界则是这颗蛋。如果有谁想要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更不是正在描绘一次新生吗?
罗马有一名神明名曰雅努斯,他常被描述成有前后两张面孔,展望着过去和未来。《忏悔录》以对圣经中创世纪篇章的赞美为结束,整部自传只会提到过去,提到回忆,而从不展望未来。而我想但丁并不满足于此,所以新生不仅代表着死亡,更预示着重生。他采用了“预辩法”作为诗集的结尾,在最后一段提出了全篇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我希望”。他说,“待我以后更加合适的时候写她的时候再写。”这便是《新生》未完成的实质,即但丁的自我并未因此形而上的死亡而结束。“我希望”是一种神学上的美德,希望总是预测着未来,过去并没有真正结束,而进入希望你就会真正相信你可以改变过去的意义,这产生了一种未完成的动态感。当前的回忆只有一个角度,而未来(及未来时的回忆)不会。正如对于辛克莱而言,弗兰茨克罗默的意义在不断地改变,更会在未来持续改变,记忆在被不断提取与破解。而德米安在接近尾声时的一问,“新的东西对于依恋旧的人来说,将是可怕的。你准备怎么办?”,则更是他对未来抛出的疑问,使《德米安》的结尾意犹未尽,预示着也诘问着期冀与未来。于是同样的,《新生》与《德米安》都是未完成的,是永恒动态的,也有了更高的普世意义。

(二)
《新生》亦是一首爱情诗,它反映了但丁对爱情的思考。那时的唯意志论者认为爱是了解的前提,爱是智慧的决定性因素;而唯理主义者则认为先了解再产生爱,智慧才决定爱。但是但丁的《新生》横空出世,在愉悦与挣扎背后是全新的理解:智慧与爱就像我们行走的两只脚,只有双方促进,才能带来思想上的升华。爱情带来的是有关自我的反思与延申,是一种寻找的过程,它会带来一些我们从未想过的事。但丁在诗中完成了一个转变,诗句从“蹦入脑中”转换为了“寻找”。这预示着爱情成为了理性活动,精神活动,而不是如作为但丁朋友的一名医生所认为的“体液失衡”。
反观《德米安》亦是如此,可以说,贝雅特丽齐挽救了连遇到德米安都无法挽救的颓丧的辛克莱,让他从无法思考的颓废中挣脱,让他在绘画与交谈中重新开始思考。没有贝雅特丽齐,写着阿卜拉克萨斯的字条就算进入他的生活也难起波纹。爱情强迫他思考,爱情强迫他寻找,爱情使他成为了但丁诗中描绘的朝圣者,这预示着精神上的改变。爱情成为了辛克莱成长中极其重要的一条线,不论对贝雅特丽齐还是夏娃夫人,而爱情带来的成长是对于辛克莱而言独立的,比之德米安相助而更有价值。
而有意思的更在于,《德米安》中也有一名友人与但丁的挚友吉多-卡瓦尔康蒂对应,即音乐家皮斯托利乌斯。但丁和黑塞同步地将友谊与爱情进行了比较,但丁的结论是友谊意味着思想上的交谈,友谊是思索者的善意与美德,他能够带领友人寻找共通,而拉丁语的“友谊”的词源即是“事物趋于一致”,善意的争辩是友情的馈赠。但是他认为友谊比不上爱情,因为爱情的思索带有强迫性,干涉我们的思维模式,强迫我们永不对事物想当然因为他们带有浪漫。而且爱情更加细致,恋人之间可以体察隐秘而又无处不在的爱情的记号。而黑塞于此相比但丁要更进一步,他预言了友情的破碎,指出了友谊,即思想上的交谈的脆弱性——或许正因此亚里士多德才会把友谊列为可贵的美德罢。

黑塞之于我实在是常读常新。他的思想广博而包容,而正因如此,他那滚烫的灵魂才得已跨越时空与诸多睿智的灵魂碰撞。或许正如他的好友托马斯·曼对他的描述,“黑塞本人正是这样的一个范例——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这样的人,既认识旧事物,爱它们,同时又把它们带进新的事物中去。”真希望我也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世间还有太多可以学的了,而我又在暑假里躺平了(bgm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