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2 09:20 /


看完少歌剧场版后想整理一下自己所想到的并做个记录
好强 好无敌
这是我此刻对少歌的感想
当然对于一个作品的看法随着年龄和阅历变化而变化 10年后的我如果还会花这两小时看少歌剧场版的话 可能想法也会变吧。

少歌是什么,少女格局barabara,名字太长我也记不清楚了。一部2018年出了动画版 2021年出了剧场版的日本动画。
剧情巨几把意识流 意识流到tv版的意识流内容应该占用了作品的一半时间,剧场版可能甚至有3/4的占用比吧。
一个对上电波的人直呼内行没对上电波的人差评连连的作品。但是说到底,意识流是什么?

就我个人认为,其实吧,什么动画,什么作品都是意识流,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区别罢了。
对不对的上电波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作品的叙述方式,手法能否让你产生和作品的共鸣。
意识流作品只不过是在一个故事的很多很多方面,做了文化上的缩写,手法上的简洁,于是 让共鸣产生得更加不容易。但是又因为这种种得缩写,给一个故事能塞入更多产生共鸣的原料。一旦对上电波,作品和读者就会产生链式反应。booom,就像核弹爆炸一样,热度6000k的神作在观众的内心中诞生了。

作品遵循着逻辑,动机,等等各种叙事的约束。经过作者精巧的调度,让一切故事的角色,物品,事件作为道具,在故事高潮的时候,作为板机,让积蓄已久的感情爆发出来。一个厉害的作者的话,一定能做出无与伦比的高潮吧。
这些内容,会作为经典名作,被后世所记忆。其中的技巧,桥段,梗,也会被作为经典案例,变成一部分人心中的宝物。
这时候,就是意识流的开端了。心中怀抱着这些宝物的人们,也会有表达自己的需求,欲望。
他们会把那些曾今具象的东西,简单化,缩短化,抽象化,迷你化。一切的语言都朝着简化所前进着,那么一切的故事,都向着抽象化前进吧。

愈是精炼,愈是小众。愈是抽象,愈是不能理解。意识流的作品就像是在超市里的你原来想买点啤酒却拿了个高浓度伏特加。这种浓缩的内容,有人会觉得爽快,有些人也会觉得厌恶吧。

吐槽动画业界的某个人有这种说法, “现在的宅动画其实都是宅宅动画,是那些看着宅动画的人做出来的动画,用的都是些他们的宅动画的梗,没有什么根本的自己的东西,是空中楼阁,宅能做出来的东西,充其量 也就是 宅 宅动画罢了。”
具体是谁是什么时候对谁说的,我也一概不清楚。但是这句话的内容是有意义的,任何作品,只要是人造的,那就有原物,没有任何东西是根本意义上的“原创”。人类的创造力是建立在已有概念上的再造,扭曲,拼接,融合。
龙是蛇加上兽,美人鱼是人加上鱼。没有什么东西是凭空出现的。
故事桥段象征等等,也都是一样。老一代人基于现实创作出来的东西,那么下一代人如果接触到的其他东西不够多,穿做出来的不过是东西的东西罢了。

这也是意识流的起源,概念和梗的抽象化。
一个男人不得不向自己童年的好友痛下杀手。
一个男孩站在东京的废墟之上。
一个老人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原来他现在也生怀绝技。
一群人围着一个男孩鼓掌并说“おめでとう”
如果你能脑补出个千万字剧情的,说明你的脑内已经对这种形式,这种桥段,这种梗了属于心。你曾经接触的作品已经将这些内容烙刻在了你的脑海之中。
当然,如果你完全觉得这没啥,恭喜你,你和我是不一样的阿宅。
一个人曾今看过的作品构成了他作为观众的逻辑和行为方式。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解码器。
而每一个作者,都是独特的编译器。

所以世界上充满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也有着各式各样的作品。
每一位观众都在如饥似渴得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颗宝石。毕竟,人类是故事的生物。没有故事的人生是多么的无趣啊。

当你不需要太多的背景就能解读这个桥段的意义,那么背景也就不再需要,再怎么抽象你也能好好享受这份作品的快乐。
不好看?那确实只是单纯得对不上电波,找下一个就完事了。
Tags: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