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5 23:35 /
    我将小爱当做一个观众的视点依凭对象,视点的同步与依附的可能性来自于小爱与观众的身份及认知背景上的同步。在故事开篇,小爱作为一位刚来AQUA的“地球人”初登场,在叙述功能上通过小爱的行为动机引导观众对AQUA世界观的初步建构,在认知背景上观众与小爱同为“地球人”,且都对AQUA尚不了解。小爱需要通过认识AQUA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观众需要通过认识AQUA来建立观影基础。
    在往后的剧集中,小爱与灯里在每一话的片尾始终保持着一种惯例式交流,每一次往来的内容都是对当话的复盘式总结,小爱通过灯里的日常描述来不断完善对AQUA的印象,可以说后续小爱在逐步建立起对AQUA的印象过程,也指代着观众对AQUA的认知进展。这里与观众相同的认知背景在于,小爱从未出现于画内,我们已知她身处地球,这个地球人是否可以是间接的观众?是否可以理解为每一次的回顾都是小爱代为观众的转述?毕竟观者只能听见部分声音的主体,灯里的独白(声音)透过屏幕发出,声音所传达之处的背后主体也可以是任何一位“地球人”。站在故事线上的逻辑则是:小爱带观众进入AQUA,在建立初步认知后则与观众一同隐于幕后。
    在故事尾声,小爱再次登场并对剧中悉数角色进行逐一确认,从前面的角度出发,此处小爱对于众人的“认识”背景支撑是依靠观众与小爱不断的认知同步所达成的结果。在过往的活动中小爱辅佐观众对AQUA进行总结与互动,观众将所见之景补充给身处画外的小爱,两者相互同步认知框架。在新年的这段情节结束后,小爱折返地球即代表着本季故事的结束,这就好比小爱/观众要回地球了,在故事内要和AQUA说再见,在故事外作为观众的观看过程也告一段落了,两者相互迎来了等同的“结束”,共同奔赴同一个回归场所—地球。在这个镜头,摄影机以横摇覆盖众人表演,完整展现了一个告别的情境:主角众人向小爱/观众挥手,此时她们成为叙述的自觉具现,挥手的朝向与视线直面屏幕,它指向地球的方向,这里被目送的不仅是小爱,还有被默许的观众。所以我认为水星贪婪之处便在于叙述从一开始便预设了一位潜在的互动主体,且不管对象是以何种情绪介入,故事都以高度的自觉透露出一股极高的自信,它坚信观者会认同AQUA的种种活动,且笃定对方还会回到故事里。
    只是说明叙述存在着一层明确的自觉意识和互动模式,而非作用于完整影片理解,还需结合实例考量叙述与风格策略的协同意向。其实两年前同样在《风之又三郎》中察觉过这样明显的视点变化,但前者不像水星那么温暖,而是一种游离式的、被迫的离开故事。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