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23:02 /
无聊慎入!对动画的扩展评价 & 各种无聊且幼稚的想法。
没整理,很随意,今天不对昨天写的字负责,而且全都是剧透
----------------------------------------------------------
2022.7.7 看了《放浪男孩》。有些动画,能够给我一种意犹未尽、流连忘返、似乎不是我想要的发展(因为看不出方向)但又不错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由70%的快乐、20%的遗憾和10%的释然构成。在没有明显冲突的故事中的无法预知的舞台,有一种奇怪的魔力,不能说引人入胜,而是……我表达不清楚,就像是家庭尚且幸福的小孩子七岁时睡前微有困意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着“十年后的我会变成什么样子”的那种感觉?有人说JK是日漫的宝物,我想说,难以言说的情感纠葛也是日漫的宝物。我感觉这部作品从诸多方面能让人联想起后世的《声之形》。都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ta而聚集起来的一帮同学,一些酸甜的回忆(以及都有一个不知道在想什么的男配,我指声之形的滑稽脸和这里的原小学刺毛男同学)。说实话,类似的故事,我不会指望着后来有什么经典而深刻的发展,当然作者仿佛也是这么做的。仅从动画的故事来讲,二鸟君大概在结尾拥有了面对未来的勇气了吧,无论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勇气。和大家一样,我最喜欢的角色也是千叶。成熟懂事有想法却仍然偶尔钻牛角尖,至少从局外人观众的视角来看,是非常可爱的。

2022.9.15 补了一季摇曳露营,真好啊。本田小狼与我在一些地方与其有相似之处。1. 故事发生的地点。这也许是巧合。我看到有一家有着圆形红色标志的商店在两个片子中都出现了(除非是连锁店)。2. 音乐的调性。主要是op和ed。甚至ed的歌名——一个从冬天来,一个到春天去。背景音乐方面,露营相对是欢快一些的。3. 摩托车的建模。当然这也许是技术限制,但两者呈现的效果很像。不过,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的(废话)。我注意到的,比如露营里凛酱停车的时候会有比较明显的车轮磨地的刹车声。凛的单人露营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单人,而小熊在开篇几集搞车子确实是单人。
修正:说错了。ふゆびより大概是“冬日和”而不是“来自冬日”。

2022.10.20 对孤独摇滚(看了两集)的扩展评价(彼时评价6分,此处仅作存档)
我希望这部动画叫做《摇曳Livehouse》或者《Livehouse少女》,因为它既不孤独又不摇滚。在我的腐朽观念中,以摇滚为名的作品,就算不以叛逆和自由为主题——毕竟这在现代社会不太好表现——起码应该是热血努力青春校园,或者emo,或者各种亚文化符号,或者浪漫理想与冰冷现实的冲击。至少不是几个人围桌谈话说一句“我最近在听冰岛电音和俄罗斯后摇”就能表现的。就音乐来说,op ed bgm以及最初演的半首歌,仍然是日漫中随处可见的那种,只有第一集波奇在家里玩的solo比较有趣。私以为《孤独摇滚》,在各种意义上的摇滚含量,甚至还不如《旋转少女》高。而且最初我期待的“孤独”,是《本田小狼与我》前几集的那种孤独。如果仅仅是几个鱼眼镜头、一堆表情包、各种社恐人生哲理和萌妹子就让无数评论家为之倾倒的话,我想问,在我还是个萌二的那些年,将我喜爱的废萌片批评得淋漓尽致的人,现在都去哪了呢?——当然,我所说的这一切,都可以这样来反驳:摇滚只是这部片子的装饰,在孤独摇滚里寻找摇滚,就像在边缘行者里找赛博朋克一样困难,还是放过自己吧。

2022.10.22 补完《寄生兽》。原谅我经常使用对比法……但它的优点和缺点,或者说气质,和《死亡笔记》很像——作为动画化,做得完整;作为原作的表达,有着类似的舒适节奏、严谨的设定、不错的智斗、流行化的调剂情节,同时能引人思考。转头一看,都是Madhouse做的啊。感谢Madhouse为我们带来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也感谢相应的原作作者。

2023.1.19 补完孤独摇滚(根据与好友的讨论整理得来,彼时评价8分,此处仅作存档)
    很多人包括会说这个片子既不孤独也不摇滚。其实不单是译名的事。我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叫bocchi the rock。rock这里应该不是石头没有双关,那是表示“摇滚者波奇”或者“让摇滚'波奇'起来”或者“波奇就是摇滚”?我会认为单从本片来看波奇这个人物的经历无法撑起上面三种猜想。
    这个标题在台词中,应该只有在第八集中出现过。我会认为虹夏那一句台词有点故意点题之嫌。但是意思传达到了,大概是 展示自己的光芒和接受自己的弱点不冲突 吧。
    在片中,如果我印象正确的话,“摇滚”一词常常用来调侃或讽刺(比如“流血事件也相当摇滚呢!-你们也太把摇滚当免罪符了吧”之类的台词),而除了第一集,主角们口中讲的都是“乐队”。大家要知道有时候常听那种……比较刻板印象上的摇滚的人,在接触到流行摇滚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皱皱眉(比如Imagine Dragons从 多少可以叫另类摇滚的第二专辑 到 怎么看都是流行的第三专辑 时遭到的讨论)。大家可以类比一下凉在上台之前吐槽的那句“这帮人怎么看乐队演出还拿荧光棒?”大家又觉得AKG是什么定位呢?轻音的歌呢?Glamorous sky呢?核算不算摇滚?加了电吉他的爵士算不算?电吉他演奏家的solo算不算?坡上村、逃跑计划的歌算不算?酷玩第六专算吗?用鼓机和合成器把老三样替掉算不算?听了不同风格的歌后,我也说不清什么是摇滚了。所以也许不用讨论吧。不如在这暂时把摇滚当成AKG风格的同义词好了。
    这个片所表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孤独(如果你觉得传统意义这个词不妥,那就仍然用“刻板印象”)。日文原名的好处是,bocchi不是“孤独(こどく)”那么正式的词,而且双关,而rock用平假名不会那么明显强调摇滚(摇滚当作曲风一般都写作片假),而且如前所述从英语的角度讲不太通,就让观众大概明白个意思而不会抠字眼。这个译名则把这两个词都定性并且强调了出来。这也没办法,语言的不同。
    其实未开播时我曾以为它是一个比较文艺的片子。就是充满了碎碎念、微距特写、无言的失真solo的那种——这一切都是我在看了开播之前发的一张“凉在洗衣房”的海报之后脑补出来的。

2023.1.21 补完孤独摇滚(根据与好友的讨论整理得来,此时评价9分)
    这回我大概理解标题的含义了。
    书接上文,rock确实可以当石头理解,因为AKG的那首歌《転がる岩、君に朝が降る》里面的“岩”应该就是rock吧。不知道原作者开画的时候是不是按这首歌起的名,不过动画的ep1和12副标题以及12最后的背景曲都用了它,完成呼应;歌词其实仔细想想还和这个作品很契合(あの丘を越えたその先は / 光り輝いたように / 君の孤独も全て暴き出す朝だ),如果把波奇形容成歌里在冰冻地面滚动的石头也挺合适的。OP开头也有个旋转的波奇嘛。当然“滚石”一词又是向前一层致敬(一定有,因为歌里有英文rolling的片假名)
    这样就能理解成“摇滚者波奇”和“波奇是歌里那个石头”的双关了。其实用摇滚一词来指代这类用摇滚三大件演奏的流行歌曲,也可以接受……不然用什么词呢?而且明显作者本人也明白这些(如漫画22话第三页),不需要我这种外行乱指挥。
    那么我想我与这部作品彻底和解了。那就从8.5-变成8.5+吧。

2023.8.5 看了《境界的彼方》的TV部分。我看过的这类番比较少,不过立刻想到了魔法少女小圆。这是因为二者的结构有如下相同点。第一,彼方的目的很明显不是展示异能界组织运行架构,不像咒术、死神(关键是后者我也没看过)。小圆也完全没有意图展示魔法少女生态,而是几个主要角色的爱恨情仇。第二,都包含一个重要事件作为一切的起因与终点,对彼方来说是同名的妖梦,对小圆来说是魔女之夜。这样都会在最后有一个揭底环节。第三,描写的核心在有限几个人物之上。
    然而为什么观感差距很大呢?随意分析了一下,二者有以下的不同。
    第一,人物。支线描写中,小圆的个人篇章是对被描写者的心境有推动作用的,比如sayaka,从“绝望”的意义上与主旨契合。彼方中伊波樱的故事结束后,樱成为了团队背景板,而未来解开了心结,虽然对故事推动有帮助,但看不出心境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影响。拓展来说,则是人物的位置不同。彼方中有诸多人物是重要但没多少描写的,也有充分描写但不太重要的,仿佛有人负责推剧情、有人负责卖萌,分工过于明确。小圆中每个人物都将二者牢牢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有血有肉的感觉,只要稍有经验的观众就可以将自己代入比较世界系的作品的观赏模式中而接受这种由几个人改变世界的故事。我又忽然想到另一个例子,就是海报与本作类似的寄生兽。寄生兽的一些人物,比如某个女性角色其实也没讲明白,但在她的推动剧情功能以及性格展示结束后就发了刀子,不再有机会细说身世,所以最多留下的是遗憾。相比之下把一个人物的重大冲突问题解决并沦为性格与此前不完全相符的背景板,会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时刻提醒着观众,让人疑惑“就这样归队了?”,并不高明。虽然这么做的还蛮多的,比如变形金刚领袖之证的那个能变成阿斯顿马丁的家伙。只能用更有说服力的演出来掩盖。
    第二,逻辑。彼方中存在大量的“我觉得这样应该行,所以我要上了”的情节。为此动画中也补了很多“其他人产生疑问,而提出方案的人只是随便敷衍过去”的小桥段来掩饰,比如最后秋人的妈提出方案时,只是回答“因为我是他妈”;同时还有许多偷着加设定的情况,尤其是最终战时。这样的情况应该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吧,但比较吃观众,只有非常强大的情感与画面才能掩盖观众的疑惑。就连天气之子都无法征服大多数人,可见这对表演的功力要求有多高。大家反映中夏日重现也存在后期战斗“偷着加设定”的问题,但对我来说它(漫画)的氛围烘托做到了,因此可以让我忽略或者主动忽略问题。小圆中角色要干某件偏执的事,要么是“QB让我这么做”,要么是“轮回中我看到不这么做不行”,是有说服力的;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演出的挤压让角色走上“必须这么做”的道路,并同时让观众也这么想,就能完全消除疑惑。之前在玩和看CL时就发现京都比较喜欢把逻辑尽量打通,或者说不能说很擅长把不明朗的逻辑藏起来,比如Air给我的感受。反而Kanon的末尾做到了这一点。对于彼方来说,这其实不算好事,在给出逻辑理顺的第10集后,再来两集迷糊的大战,反而会带来更大落差。
    第三,日常。即使非日常情节完全相同,不同日常演出的前期铺垫也会给人在非日常剧情发生时以不同的观感。彼方短短的日常完成的基本就是搞笑与萌点展示。搞笑部分仅仅能够让故事看起来更轻小说模板般的轻松,而且太少了,未等观众融入角色间的有趣氛围就开始了主线。萌点的添加很强行,这本身不算问题,而让单纯的萌点展示插入重要情节甚至成为重要情节的一部分,是较为幼稚的做法。想必这里是希望模仿很多电影中在紧张刺激的任务或大战时常常穿插插科打诨来调整节奏,比如我能想到成龙的很多片子。但是,那种打斗通常是有着的明确原因,让人不至于琢磨为什么打斗以及如何才能赢得打斗,这样才有心情去欣赏穿插的笑点。彼方的战斗本身就很抽象且理由比较迷惑,在迷惑的过程中插这些就会给人更加不好的观感。举些其他例子,小圆的日常是柔和但带有阴郁的,与主线完全契合。key常用的前期日常嘻嘻哈哈后期发刀稀里哗啦,虽然有时比较套路甚至转折突兀,但也往往是已经有了长足的铺垫让观众喜欢上主角之间的良好氛围(而不仅仅是爱上主角的萌点)。也许正是如此,集数不足的成神之日收获了许多差评。描绘日常,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就是一件真心换真心的事。
    某种意义上,彼方给人的观感不算优秀,不完全是因为故事逻辑不通,而是因为打斗、日常、氛围等等都没做到位,未能掩盖逻辑的不通。优点零零散散,缺点贯穿始终。
    于是乎我想也许剧作有两种安全方法。一是普通制作下的逻辑严密的小世界、弱感情,二是高质量制作下的不严密世界、强感情。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绽放出花火的作品(——这是我之前对angel beats的评价),这也是只有天才作家才能成功的危险方法。注意,此处的空中楼阁指的是剧情,而不是人物,主要人物必须有充分的行为动机。
    最后再总结两个我比较讨厌的典型句式:1. 在A看到B出现或者进入与什么的战斗时,通过喊一声B的名字来表示自身的惊讶或者担心情绪 2. A:xxxxx,但是…… B:但是? A:但是yyyy (此处“但是”可以换成“所以”或者各种意思类似的词)
#1 - 2022-10-13 23:06
(Gesundheit!)
今年暑假准备考研,那时每天晚上学到10点半多,然后开始看三集动画,补攻壳、CB等等,然后看漫画,直到一点多有时两点,睡觉,睡得超香。当时觉得一天三集的节奏很好,不过有时扛不住,只看两集然后直接睡。
返校后,每天11点半看一集,由于复习很累,看的就是露营这种轻松片。发现每天一集的效果非常好(前提是此前有稍充实且不烦人的工作)。
现在时间又多了一些,发现自己每天最多三集,超过了就有些精神乏力,即使这一天什么正事也没干。不知道是积劳成疾还是怎么了。到了这个岁数,某些日子除了睡觉什么也不想干,娱乐也不行。从高中开始,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日子在一年中的占比越来越多了。
所以说,对片子的感受,和看片时的精神状态关系超大的。比如小南极就是适合一天一集,不能多。以前有些片,晚上超级困了,但是就剩结局了,还是想看,那种时候就非常折磨,看了对不起它,不看对不起我。这种时候就非常折磨,结果往往是:惦记得睡不着--爬起来看--困得字幕都得暂停读两遍--结果完全没能好好欣赏。看高木第二季时就是这个状态。那怎么办呢?大概只能等到N年后二刷当新片看喽。
#2 - 2022-10-14 00:58
(Gesundheit!)
很多大火的广受众作品的背后都有许多次不同风格的尝试。非二次元方面,比如刺猬的名曲《火车驶向……》,达到了风格和流行的绝妙平衡,没有之前各种迷幻晦涩的尝试,是做不出来的。林肯公园的最后一张专辑,虽然被诟病为流行歌曲,但(粉丝滤镜警告)在我看来即使作为流行歌曲它也是很独特很悦耳至少top10%的。没有之前从新金属到各种另类摇滚的尝试,是做不出来的。二次元方面,有炎拳才有电锯人,有BLAME才有Sidonia的骑士,有天元KLK才有Edgerunner。
#3 - 2022-10-14 18:12
(Gesundheit!)
很多(广义的)科幻是将现实中不显眼的量变通过想象推向质变,然后以此反思这一道路的未来。这一量变也许是体制、科技,也可能是人心。将人心置于极端环境中来体现高于生活的更加复杂但纯粹的人性。比如虽然我完全读不进去1984,但也会觉得它的存在十分有价值。
#4 - 2022-10-19 01:30
(Gesundheit!)
这条进行一点自我反思。我在最初是个萌二(现在可能也是),当然也会高度评价那些很无聊的番。然后当时看到、听到一些自媒体(算了还是直接写名吧,是我非常喜欢的——中二电视x电波台以及放映邪会)对我那时喜欢的番进行了冷酷但讲道理的抨击。于是逐渐地,我就会妄想脱离萌二的状态,第一步就是强迫自己改变口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装大人的小孩。结果呢,新番出来后,我就会绞尽脑汁去讲些评价。这评价往往不全是真情实感,更像是——等着那些自媒体的新番评论节目发布,然后来【对答案】。我也搞不清这种模式是能让我快速增长经验呢,还是丧失自我呢,还是让我显得更可笑,还是毫无意义。说到底,评价什么的是为了什么呢,这问题扩大化就无边了,故暂停讨论。
#5 - 2022-10-19 13:04
(Gesundheit!)
偏见:我讨厌在其他群(比如学校二手交易群)里讨论计算机和二次元的人。当然也包括在二次元群里讨论计算机的人。但是,在一个原本就都是亚文化专家的人群里,新人想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只能交叉标签。说实话,我也一直以动漫和车的交叉爱好来标榜自己。但我自认为姑且比较克制——铁路可以宅、军可以宅,车不能宅吗?偶尔在动漫里找找车分享一下应该还好吧。哦,关于对计算机的偏见,我又自我矛盾了,因为还有'技术宅'……说到底还是嫉妒在找借口。

即使如此我也讨厌这种行为:将计算机、数学等题目的题面加入二次元元素,当这些题目是面向大众而不仅是二次元同好时。
#6 - 2023-1-5 21:39
(Gesundheit!)
贴标签的作用有很多。贴标签的对象可以是有特定性质的个体,比如地图炮,也可以是有特定表现的过程,比如多喝热水=敷衍。先不讨论极端化的问题。贴标签可以指导后续的应对方式。其实这种思维应该是长期存在于社会与个体之中的,只不过互联网让某些标签从小圈子中,即特定地区环境下特定状态的人之间,原本不言自明的规律,转化为尽人皆知。PUA一词流行之前,这种现象一定也是存在的。在这一概念传播后,人们会更加提防类似的行为。那么在标签出现前后的区别就是,曾经是个体通过有限的他人或自己的经验来摸索,而现在则是先有概念植入自身,等待外界环境出现这一信号时自动触发。愚见是,这会在很多情况下增加生存概率,但也减弱了防范新种类的侵扰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与外界接触很少的人我在想,这种标签化生存策略,对于我可能是更加安全的,但是从整体上说却将思维中的人类活动局限了起来,从概念上的局限不免会影响到现实行动的局限。至于这好不好,我不好说。
#7 - 2023-4-30 21:46
(Gesundheit!)
做拼装模型看起来是花钱还要干活的非常不划算的事情,但是有好处。一是动手后的成就感以及珍惜。二是获得手工技巧,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上网学习,比如如何把水贴贴好。三是做的过程中会对这个事物有更深的了解。我刚做了一台日产GTR R32,这车是双涡轮的发动机。曾经我对涡轮仅仅知道大概的原理,但看发动机舱完全说不出哪里是涡轮。在拼的过程中,可以从平时看不到的角度观察发动机,得知各个管线的连接方式,于是得知空气从车头右侧(面对发动机时人的左右)进入、分两路分别进入涡轮冷端叶片侧、输出经过前方中冷器并从车头左侧输出进入1分6进气歧管、从发动机左侧进入、从发动机右侧排出、经过两个3合1排气歧管并经过涡轮热端、在车底2合1、在车尾输出尾气。这些是我过去单纯在网上看图片完全学习不到的内容。顺便一提,youtube上好多解释机械原理的精美动画,非常适合用于教学。
#8 - 2023-4-30 22:08
(Gesundheit!)
有时某些话看起来为一些人说,实际上为另一些人。这分很多种情况,这里只先记录其中一种。当我叠甲说我讨论这部动画“单纯因为它制作很好但是后面可能有引发人们不适的情节所以看到这里的人请谨慎追番”时,我是写给没追的人看的吗?尤其是假如我和看我这段话的人都是动漫爱好者的时候。答案是不一定,对于早就追番并且知道它是什么货色的人,当我没说这句话时,他们就可以来喷我。很明显,所谓用叠甲来体现我的客观、包容,是为了减小其他人从这些点喷我的可能性。在我能观察到的地方,纯粹的叠甲在生活中一直存在。比如经典句型“我不是说它不好,只是说xxx”。这是用来缓和语气的一种方法,说给自己和对方听。我想我们把它抽象成一个两字词,正是说明了攻击正在变多。每句话都要讲前置条件的话很累。我想互联网变得抽象,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想正常地表达意见而不被攻击很难。所以就要解构嘛。另一方面,虽然我极少地在现实中和不熟悉的人交流,但感觉现实的说话方式已经严重地受到网络、至少是聊天工具的影响了。比如有谁说话会在没必要缓和气氛的时候叠甲。假如有谁会在我不叠甲时逮着我的漏洞攻击我,那我只能说他适合吵架。像咱这种宅都是尽量避免冲突,所以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吵架了。但是世界是混乱的,互联网虽然抽象,但还是有其规律;现实中的蛮不讲理,不能只靠抽象来解决,必须有十足的气势。这对我来说太难了。
#9 - 2023-5-17 23:32
(Gesundheit!)
看了发条橙之后的一些想法(根据和好友的讨论,实际是单向输出,整理得来)

发条橙确实把很多相关的问题摆了出来。我能看到的主要有三大条:展现以暴易暴的世界,讨论精神控制是否道德,对政治手腕的讽刺

对我来说,这种电车难题般的哲学讨论,以及西方很喜欢的精神控制式反乌托邦,都是我以我当前的心智会认为 讨论它们最终会、至少很长时间里会把自己绕进去。也许我是受中式教育比较多吧,觉得问题就着社会实情讨论才有效,或者说社会的变异到来的时候自然会让人对这些问题有更透彻(而且通常可能是不管现在怎么讨论都想象不到的维度)的理解。所以说,对这种“展示好多想法但是不明确表态”的作品,我一直都很头疼(主要是说不清所以没法写短评装B(不是)。比如回转企鹅罐)

我对这部电影,至少是电影中比较明确展示的几个主题,在我价值观内的回答也是很直接且有明确解的。以暴制暴如何?我感觉非常正确,当然第二个暴也自然会有第三个暴来制。(这点也许和辩证思想强一些的人不太一样。比如当主角出来之后被各种人报复的时候,也许有观众是反思这事会不会太过了,但我属于欣慰的)精神控制是否道德?社会多多少少会形成人为的或非个别人为的精神控制。政治手腕?见得太多了,而且说不清,也没办法。有这种明确的解,看一部去“讨论它们”的片子就难以投入。可能这就是文化隔阂的产生原因之一吧

好友推荐这部电影,是在我看了只有我不在的城市后,推荐我“看了也许会对恶有更深入的理解”。恶……确实无法消除。甚至以电影中提供的角度思考,还要考虑恶是有相对性的、选择恶是人的一种权利、消除恶会导致社会无法正常运行之类的。这些想法确实非常具有建设性,不过对于更加生活化的问题,就像片中,比如我在家里好好的就被人闯进来暴打一顿,那我只会想着怎么让他们绳之以法或者找人收拾他们。而比如我考驾照的时候被要求塞钱,我只会暗暗骂一句然后安慰自己说这是社会运行的余毒。

只不过我想,有一些恶是并不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至少害大于利,这种清除了即使有些代价也无所谓。比如当时只有我不在的城市那个片子里,展现的拐人杀人。也许行凶者体现的原始欲望是推动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因素,但今天的我们就算从最自私的“不想提心吊胆”的理由出发也会认为这种恶对城市文明是没什么必要的。赛博朋克那种拐卖器官当经济支柱的倒是另说。再往外推就又扯到人权啊社会啊心理啊万事皆可相对性好多好多问题了。

其实通过上面写这些乱七八糟的表达自己老价值观的想法,我也有一些新感受。一方面,也许正是这些哲学思考,这些可能对我来说是在走弯路但是超前于时代的思考,让文明得以文明起来。社会学应该不是吃素的,只不过我不了解而已……另一方面,能让人反思这么多就可以说明它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了,这还没提拍摄手法之类的妙处。
#10 - 2023-8-13 15:46
(Gesundheit!)
看了一些key改编作品之后的一些想法(根据和好友的讨论,实际是单向输出,整理得来)也算是我对前面《境界的彼方》的吐槽中第二点的再扩展

表面日常但奇幻背景的作品,是否应该把世界观分析清楚,要看对剧情推动有没有必要。如果是有必要,就最好讲清楚,讲不清楚就会疑惑,而且这种奇幻的很难讲清楚。如果是必要性不大,那只要能糊弄过去就是胜利。
对我来说“有必要且讲清楚的”是命运石之门等各种主人公带着明确目的主动进行的轮回,
“有必要但没讲清的”是air(的观铃线),为了不剧透就不细说了,它铺了一整个巨大的事件来解释女主,但后面男主又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到最后也没说为什么。
“没必要所以糊弄过去的”是kanon、cl,这里奇异事件的发生过程是重要的而原因不重要,偶尔小打一些补丁,让观众脑补成各种美好的感情就行了,就比如你说的'想达成一个完美结局很不容易'。
“没必要但还是想解释且没讲清的”是ab,我个人感觉对于一个12集tv完全不需要再加一堆设定,反而是'人们进入死后世界的时间和现实死的时间不同'这个更为重要的补丁一直没打好
“没必要但还是讲清楚了的”是lb,如果没有refrain这些事,前面那些奇怪的事我用一个“这是典型类似kanon或cl的小奇幻”就能脑补掉了。作为key的作品我其实根本没期待它能把事情连得这么逻辑通畅。
以上的有无必要都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有人就觉得air是“没必要所以糊弄过去的”或者“有必要且讲清楚的”。所以这种往往都是看各个人的阈值了。
#11 - 2023-12-24 20:54
(Gesundheit!)
观《花束般的恋爱》与《爱乐之城》后,一些关于爱情的纸上谈兵

  注:以下内容纯属二十年单身的鬼扯,想必会成为未来的黑历史;以下内容与影片均有对应,但为了防止剧透,就不在对应位置提及具体情节了,看官就当是发散思维。
  总结了一下爱看恋爱动画或电影的原因:1. 缺啥补啥,吃糖和找虐;2. 享受只有在恋爱语境下才能出现的布景道具小动作戏剧冲突等等;3. 为以后可能拥有的爱情积累些纸上谈兵的经验。爱乐之城的主题是爱情也是梦想。花束般的恋爱的主题是爱情也是生活。电影不能完全当真,不过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想到两个问题:
  第一,学生恋爱有可能转化为婚姻吗?
  学生恋爱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我用它来概括基于陪伴和聊天的、忽略物质匹配的、对未来没有或只有模糊规划的恋爱。在这个定义下的学生恋爱未必发生在学生时代,而学生时代产生的恋爱也未必是学生恋爱,只是学生所具有的人际关系单纯、心思单纯、经济压力小、生活费往往由家长或奖学金这种与工作不直接对等的来源提供……等等特点,使得这类恋爱容易发生在学生时代。
  婚姻,法律意义上是领证,因此存在为了达到某些经济便利的结婚,或者两对同性恋者迫于压力在名义上男女结婚,这些尚且不提,只谈“一起过日子”的婚姻。人体是如何设计的、生儿育女在生物进化与社会运作中的意义,这些大家都是很清楚的,虽然可以去反抗,但很遗憾都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大脑需要足够的理由来override天性。因此一般情况下,作为恋人的男性和女性是希望处于并长期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中的;“过日子”是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因此“一起过日子”是两个人的生存方式。并不是寻开心的方式,而是生存方式。一切由物质条件与社会关系带来的矛盾都会袭来,从此开始就是两个人与世界的战争。很自然的一种发展道路是:结婚了,矛盾多了,感情淡了,但是财产、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已经绑得太紧,即使没有来自周围人或自己的传统思想束缚,也懒得离婚。
  这里不提那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感情,也许可以很美好,但我受不了。笑死,就算想体验也没机会
  有可能转化吗?现实中必然是存在转化成功的例子的。然而会在生活进攻之后维持此前的情感吗?学生恋爱往往是诞生于校园的线下交往,如果工作后两人长期分开会怎样呢?如果不分开,也很可能是妥协的结果,双方牺牲更好的发展而在一起,是否会快乐呢?这种转化也许并不理想,至少不是无损的。
  我是没有相亲过的,据我推测,相亲通常是以结婚为首要目的,形成利益共同体,稳固作为人在社会中的立足之地。因此婚姻未必是有爱,至少未必需要心有灵犀。心有灵犀的人,即使再喜欢,我也不希望让她陷入婚姻的泥淖中,哪怕是通常意义上的恋爱的束缚中。怎么忍心!——多么矛盾啊。
  上述讨论的前提是存在常规道德约束。如果在与一个人的灵魂交流的同时与另一个人过日子,且“另一个人”同意,倒也不是不行,但有点扭曲了吧。出于对“另一个人”的人文关怀,我还是抛弃这种可能性。那如果双方都如此呢?可以,但系统很不稳定,一对出问题就会导致另一对出问题。如果不怕出问题呢?那还结什么婚,不如多去夜店。
  假如有一份很美好的学生恋爱,要怎么办呢?我能想到两个方法。一个是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两人商量得到更加具体的对关系的定义,即使成为情侣,也要留够空间;如果真打算结婚,建议做好结束学生恋爱的准备,转换心态,但也别转换太快,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能苟一年是一年,直到成为真正的战友。另一个是删除问题的方法,类似两部电影展现的,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两人约定好一个时间或者机遇和平分手。真分得了吗?在从前,只要两人离开同一物理空间就可以了,然后再销毁一些互相送的东西(若现任有要求),剩下的交给时间。但是现在,人是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很充分的互动的。账号舍得删?不删的话,能算分?我怀疑谁能有这样的意志力。
  第二,在恋爱中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现实与梦想?这是上一个问题中选择第一条路的延伸问题,是在一起后对抗世界的方法探索。直观来看,《花束般的恋爱》着重讲了前者,《爱乐之城》着重讲了后者。工作与现实侧重点不同,说白了就是赚钱;生活是梦想的子集,梦想可以是和爱人一起慵懒也可以是做喜欢的工作。钱是重要的,谈恋爱时一起玩需要,结婚后生存需要。此处不提降低预期的方法,因为两人对幸福生活的预期常常是不同的(这点也该事先谈好),只谈绝对生活质量。在同一城市的同一地区中,更多的钱意味着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就意味着增加两人的相处时间、减少发生矛盾的概率。理想情况下需要分别从时间分配和人生规划这两个维度来平衡,但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可以看到两部影片中都出现了男方为了事业而开始忽视情感的情节。似乎男性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往往会向自己施加赚钱的压力,无论他的伴侣是否对他有经济上的要求、有什么样的要求。不担责任可能会让双方的生存困难,而担太多责任可能导致短视、对伴侣漠不关心,甚至做出产生严重后果的决定。以我对身边的观察,你是可以同时做到不担责任和担太多责任的。生活往往就是这么诡异。这个问题恐怕我给不出答案了。
  唉。再次感叹,想谈能让对方感到幸福的恋爱,谈恋爱又必然会对对方产生伤害,这不是天大的讽刺吗。要么就自我中心一点,忽略对方的幸福,自己爽就完了?难道这就是那些“人之初,性本善”,最后善不了一点,玩弄感情的人的借口?
  蝴蝶效应、命运石之门、魔法少女小圆这些包含了时间回溯的作品中,精彩的部分往往是最终被覆盖掉的时间。然而现实无法回溯。已经踏入阳光下,那就只好鼓起勇气走到ta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