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8 16:29 /
一个可接受的动画作品一定存在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非自然秩序,也非意识形态,而是作者作为登场角色们的神明所赋予的原初的设定。要在现实中追寻这种原初的设定是很困惑的,困惑到了这种设定是否真实存在也值得质疑;但是在故事作品中,这种设定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基于这种原初的设定,让角色们去自然地演化,由此诞生了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剧情和表演。而观众为了理解剧情,理解每个角色的想法,他们所做的就是从已有的观察中去反推角色们的设定。除非有旁白做简单直接的解说,否则直接从观察中了解角色设定是不可能的——观众所能做的是通过观察角色的言行,推测角色的想法和性格——这样的推测一定随故事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没来由的;或者说,这种差异必然也是“自然演化”的结果。那么,通过推测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观众们所认识到的角色形象会变得更加稳定。通过不断发现更加稳定的角色形象,那么这种形象必然收敛到某个特定值,这个值就是作者赋予的原初设定。

然而,观众不是作者、不可能知道作者心里到底想什么。就作者的作品而言,由于观众所认识到的角色形象必然基于自己的推测,因此不同的观众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评价不同不代表不能交流。因为作品本身是客观的,无论观众如何评价,作品仍然是那个作品;那么,只要一切评价都是基于作品的内容而展开的,那么这种交流就是可能的。这种对作品内容的直接感知,就是这种交流的共识。这种共识类似于社会中的法律和道德,它让人与人最起码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对应于作品评价,那就是让共鸣成为可能)。

为什么我会在意这种结构呢?因为一个可接受的作品,无论其原处的设定有多么异想天开,它的自然演化的方式,和现实生活的自然演化的方式,一定是高度趋同的。如果这两种方式有显著差别,那么这种作品在观众看来就会显得离谱,觉得人物形象崩溃,觉得故事逻辑崩溃,是渣作;反之,如果两种方式相似到看不出差别,那么这种作品在观众看来就会显得精彩,觉得人物形象合理,觉得故事逻辑通畅,从而觉得自己也能将其当成现实一般、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于是该作品就是神作。所以在我看来,关注故事背后的结构,就是关注现实的一种方式。

既然故事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简化的)现实,那么就容不得我用自己想象的小宇宙去回避“故事”这一大宇宙。在评论作品前我会阅读其他人的评价,因为我想自己的评价有可能就是基于自己的小宇宙而非真实的大宇宙。虽然严格排除自己的主观判断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判断应该是基于客观的作品内容本身,而不是借助作品中的若干概念所自创的一套叙事。也就是说,虽然不同观众对同一个人物有不同的评价,但无论评价为何,若追究其原因,一定是诸如“该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样的毫无争议的、对作品内容本身的描述。如果原因不是这样的描述,即不把这样的描述当成是自己对作品做出主观判断的首要原因,那么由此产生的评价就等价于自创一套叙事,是一种同人活动,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解说或鉴赏。

这里就是关注故事结构的真正乐趣所在——不是改造故事在自己眼中的认知、以使其更符合自己的喜好,而是改造自己的印象、使之更符合故事本身所要呈现给我的东西。故事就是故事,它能给我呈现什么东西?如果坚持自创一套叙事,那么这种东西自然是不可能被发现。但是,如果暂时放下自己的固有印象,坚持以故事内容本身作为绝对标准来形成评价、并重塑印象,那么故事所要呈现的东西就自然能够浮现出来。如果某个动画作品是神作,那么,这种“故事所呈现之物”必然是独立存在的,并且是某种触动心弦的东西,至少在我看来“神作”就应该如此。只有把“故事所呈现之物”给挖掘出来,一个人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该故事,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幻想、用自己的同人、来取代故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