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9 22:33 /

技术崇拜与人类中心主义



——关于《PLUTO》的设定




  以《铁臂阿童木》《铁人28号》为代表的早期机器人动画为后世的日本动画业界指定了两个方向:其一是在形体与思维上接近人类的人形机器人;其二是带有鲜明机械特征,由驾驶员操控,作为其意志延伸的巨大机器人。

  (另外,日后的美少女机器人则是在萌文化基础上对机器人进行了吸收,美少女机器人的实质是美少女而非机器人,故不纳入本文的讨论。)

  这两者某种意义上都是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后工业化与战后重建背景之下的工业崇拜与技术崇拜的缩影。关于后者(巨大机器人)非常容易理解,但关于前者则需要做出解释。

  本作中的人形机器人并不是以其程序数据定义,而是以其机械身体定义的。即先有先进的材料与机械技术,再将其制作成人形机器人,最后才赋予其人类的意识;而非先制作出人工智能再赋予其作为交互方式的身体。似乎只要制造的工业技术(零号合金、光子能量等)足够先进,被制造出的机器人在思维上就越接近人类。人形机器人的生是身体的制造,死则是身体的破坏而非意识数据的消亡。

  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人形机器人本质上不是人工智能的人形化,而是机器的再拟人化,与舰娘、赛马娘是近似的类型。这与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对人工智能的科幻式想象并不相同,而带有传统的泛灵论与拜物教色彩。

  除了上述前信息时代的想象在信息时代的滞后性,本作世界观设定的基础是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社会,这看似对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平权的一种假设,但其背后的是鲜明的中心-边缘关系,这不仅表现为人类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而是设定背后的深层逻辑——而哪怕在「生物属性」上与人类截然不同,机器人依然要模仿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用口腔进食、在学校学习、组建家庭……做出种种被认为是「符合人类天性」的行为,而完全不考虑这是否「符合机器人的天性」。(如果认为生物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

  作品中对机器人发展的终极定义是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而最终产物则是可以表现出每个人类个体特征的机器人,机器人的可能性是其对人类可能性的模仿与再现。先进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并未引发人类社会结构的变革。所谓的七大机器人本质上是七个超能力者(到结尾俨然已是超能力大战式的展开)。作品看似对机器人可能性期待背后的是人类中心主义。


#1 - 2023-10-30 19:06
浦泽在本作中对于机器人的畅想是建立在人类建构的可能性上,藉此去审视人类自身。因而在这一世界观下的高智能机器人,每一个都比人要更加博爱、怜悯且信念坚定。
实际这类作品本就不是冲着硬科幻去的,审美方向有别。从这个角度批判我觉得没批判到点上。
#2 - 2023-10-31 02:12
很有意思,完全说出了我想说的,日式SF(或者说SF整体)都太缺少真正的“科幻”了。本来这个类型最有意思的不应该是科技的可能性与人类因此而产生的故事吗,结果现在全都是借科幻之皮再把荷马史诗讲一遍罢了……
#2-1 - 2023-10-31 09:17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