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7 23:23 /
很多人说抽象离谱我觉得是因为创作思路不同吧。用文学体裁比喻,这部电影以及一些文艺片更像是散文,小众独立电影甚至是诗歌和实验文学,而大众接受度更高的是小说。
散文要表达观点情绪的时候,感染力和力度来源于文字氛围和创作背景,散文的问题就在于你不能感同身受的时候,做阅读理解就是折磨,满脑子都是什么矫情b谜语人写的垃圾,只能套些答题思路硬写。所以很多人看本片的时候只能把注意力放到“父母与女儿的三角恋”上。
这里也不是说看不看得懂或者大众小众的问题,只是说没有情感基础时,本片一些过渡确实很仓促,被评烂片也很合理(但是db还有扯到什么异性恋霸权父权之类的我就不好说了)。
那么本片的内核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 厌烦》脱离》怀念 的经历模式,是一股矛盾和缺失的情绪。这里说得抽象也是希望大家亲自去看看电影,实际只是司空见惯的议题,所以一些人理解情感后也会感觉就这?从这一角度看,本片评价不高也是合理的。
——以下含剧透——
首先从标题到开场都明示了电影核心意象即工厂,工厂爆炸后事物好像重置,然后一句“这个地方,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暗示观众留意后续小镇特别之处。同时收音机关于升学、改变生活环境的话题也暗合主题,结合后续提到的现在很难注意到的细节:收音机没有主持人的回答,只是在放莫名其妙的音乐,进一步回答了作者对于这种经历范式的感知。可以说,开场三分钟,部分人就能产生共鸣了,也能大概猜到本片情节发展方向了,这种理解速度的差异是观众经历不同导致的。
之后电影信息比较密集,我也没能力从头到尾分析一遍。只讲几条重要线索。
1、自我确认表。主角写不出来以及穿插的真实感强烈的青春期日常让人误以为这是类似“不知道将来的梦想”的常见套路,实际上“自我确认”、“每个人都要交厚厚一沓表”、“她也是个老太婆”这几个细节在电影七八分钟时揭示了故事主线要么是时间轮回要么是时间停滞。同时自我确认表也是非常直白的表达作者思考的工具。
2、五实。不怎么会说话,活泼好动,喜欢父母,看起来像个大姑娘实际上还是孩子,出隧道时大哭好痛,象征人生的第二次脱离母体。
3、人出现裂缝后被抹消。“好像被什么击中然后消失了”、“想要逃跑”、“不想永远长不大”,不是吞噬也不是死亡,只是在这个小镇消失,就好像离乡之子不再回来。
4、现实是流动的,小镇是停滞的。这种对比也是本片的核心观点,即父母和落后的故乡一潭死水,发展停滞,只有“现实”是充满没见过的事物的,所以很多人终究会离开。
5、工厂废墟感谢语以及故地重游。是离别和剥离之痛的递进情绪,是情感进一步的抒发,也许也是创作初衷。同时赋予故事多一层历史厚度,个人和环境变化密不可分。钢铁厂是小镇支柱,钢铁厂的没落也是小镇的没落,小镇居民要么另寻出路要么留守废墟,人们怀念钢铁厂和小镇时光,从这个角度也可解读。
所以整体看下来主题其实很通俗,表达也很直白,这种直白也体现在主角名字上:男主正宗(父亲),代表传统和家族;女主睦实(母亲),电影里的“和睦和现实”;五实(女儿),现实名沙希saki,谐音先,意为时间上先……、前方、向前。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本片评价非常高,我不是专业人士,很多人提到的电影技法和叙事节奏的问题我感知不强,但是本片的情感我强烈地接收到了,死气沉沉的小镇、渐渐老去的父母、难以割舍温暖故乡和明知未来艰难又隐隐梦想的矛盾心情,单纯的感同身受让我难以平复。也许十年甚至五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我就无法共鸣了。
Tags: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