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 14:44 /
杂七杂八
#1 - 2014-3-19 08:53
(分道扬镳)
临时(L)
组曲与哈士奇http://www.bilibili.tv/video/av1010262/
#2 - 2014-4-27 06:16
(分道扬镳)
tianemassamenait
#3 - 2014-5-1 07:49
(分道扬镳)
“树木希林不希望大家为她难过,是因为让人难过实在太容易了。她选择让大家又大笑又难过,以至于发现自己有更好的能力去发现生活中类似的瞬间”。当代文艺中难道不是正充斥着一些迫切企图“让人难过”的作品吗?它们之所以失败,恰因为,“让人难过实在是太容易了”,作为艺术家,实在不应该屈从于这样的诱惑。
#4 - 2014-5-13 14:03
(分道扬镳)
回帖:
刚渡过申请季。被强迫审视自己的感觉实在不好受。平常总不自觉地回避去想,第一次真切意识到自己有多无足轻重而虚弱。
本来对专业选择拿不定主意,正巧今年住家读音乐方面研究生的儿子毕业,奔波来去地找工作未果,呆在家里又苦于不被母亲谅解,自尊受挫,与他父亲哭诉。这个例子实在是太活生生的触目惊心,所以很容易地被说服去读工科;之前为这个和父母吵了不少架。
#5 - 2014-5-14 23:19
(分道扬镳)
我们俩在这深夜里相对而坐,都穿着一身破旧不堪的衣服,一起烤鹅,虽不多言谈,但却相互能关心照顾,这是种更胜过恋人的一种感觉。
#6 - 2014-5-16 22:42
#7 - 2014-5-31 09:31
(分道扬镳)
回帖:关于禁枪
http://www.factcheck.org/2012/12/gun-rhetoric-vs-gun-facts/ 收集了正反方论据
#8 - 2014-6-26 16:06
(分道扬镳)
这似乎是一个有趣的悖论:那些已经把思想和体验表达清楚,让人觉得在此处多著一言都显得画蛇添足的作品,没什么可谈论的。倒是那些漏洞百出的作品,谁都可以插一脚,显得人气很旺。居于中间的,仿佛有很多可说,却又很难说清,被称为“经典”。
#9 - 2014-6-26 22:17
(分道扬镳)
我每天,和现在,都反复对她一见钟情。
#10 - 2014-6-28 22:40
(分道扬镳)
意象
孤岛之花,独自绽放独自凋落

树影像一席温柔的织毯
他彷佛一尊巨大的核融炉,必须一直反应下去以保持蓬勃的激情
你的眼睛像盛满水的器皿/给另一双眼睛解渴
就像盆景,所有的可爱,其实都只是伤口的体现
#11 - 2014-7-11 16:34
(分道扬镳)
我想,不是说淡化情节、写日常生活、细微又隔距离才是小津风格,而是他在《豆腐店》录一篇访谈里说的“游于艺”感。要流利,乍看顺顺的,却不精巧,他关心的那种人生就是那样。要用力但不过分精巧,不能傲慢认为人类技艺能复制或构造世界,我觉得短篇尤忌。风格表面很绚丽的也可能游于艺,我觉得《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反而Nymphomaniac用力到劲儿劲儿的,一枚颜色昏暗的法贝热彩蛋,还做的很大,我有点讨厌。拍那么长,坐死了。

小津的故事本身(不是说剧本),经常是戏剧性超强烈的,。譬如很晚期的作品《小早川家之秋》,他说故事灵感来自一个常去温泉玩的女孩的父亲忽然心肌梗塞倒下,在儿女们紧张的守候下,一夜后居然就醒过来了的真事(《豆腐店》199),这若不离奇,就没有离奇的事了。

拍这类型的故事,是他从早期战前喜剧到晚期,一以贯之的,只不过他随着风格稳定下来,决定“把这类故事讲得不那么戏剧性”,也找到了方法。因此在后期作品中,他努力把故事情节的戏剧化压下去。他描述《秋日和》时说,““以感情表现一个戏剧很容易,哭哭笑笑就能将悲喜之情传达给观众。但这只是说明而已,再怎么诉诸感情,也无法展现角色的性格和风格。必须拿掉全部的戏剧性,以悲而不泣的风格表演。我不描写戏剧性的起伏,只想让观众感受人生,试着全面性地拍这样的戏。”(《豆腐店》页198)
#11-1 - 2014-7-11 16:48
途寄
个人感想:演员在该哭的时候哭,只要拍的稍有代入感观众便会跟着哭。可当她在该哭的时候依然平静,独立于观众共情的“个性”便脱壳而出了。
#11-2 - 2018-12-13 00:43
途寄
使人们哭泣这件事和挑逗起人们的淫猥感这件事,对于艺术来讲是最简单的事情
#12 - 2014-7-13 17:00
(分道扬镳)
这是德国老头子们的方式:他们跑不动跳不动做不了高难度时,还是有这种被压抑已久、于是过于炽热的心情。
#13 - 2014-7-13 17:08
(分道扬镳)
在人本主义之前,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的人性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看做较大、较复杂的老鼠——认为人与老鼠一样,只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其中并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
#14 - 2014-7-16 07:53
#15 - 2014-7-16 12:14
#16 - 2014-7-16 15:20
(分道扬镳)
那个表情里,包含了所有的言语,和所有的无须言语
#17 - 2014-7-16 17:04
(分道扬镳)
不啻于,念兹在兹,时光荏苒,遑论,乔张作致,嬗变,罹li2患,罅xia4隙,不落窠臼(kē jiù),翛 xiāo 〔翛然〕, 铢锱必较, 逶迤, 洗濯zhuó, 庶几,幢竖,别异(区别;不相同),睽违,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
器用貧乏:样样精通,穷苦一生;身通百艺,潦倒一生.
中途半端,道统,曲学阿世
#18 - 2014-9-28 04:05
(分道扬镳)
"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在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
#19 - 2014-10-15 08:04
(分道扬镳)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when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Haruki Murakami
#20 - 2014-11-3 16:27
(分道扬镳)
對世俗所說的那種受侮辱者與受傷害者而言,生命之於它們就是完完全全的活在其中。
#20-1 - 2015-2-8 03:40
途寄
如果发生了什麽事,我们的领事馆就会把我们往旁边推走,而我们却还愤怒地抱怨,革命毁了我们的假期。又或者,我们是那些在玻璃后头拍摄贫穷的人,表现得好像在狩猎旅行中一样,而且很高兴看到马车。
#20-2 - 2015-2-9 02:52
途寄
平等主义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天赋。根本就不是什么通过反思就能扭曲过来的东西。反思最多让人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和平等差太远了。
by mujun
#21 - 2014-11-6 23:52
(分道扬镳)
http://www.douban.com/note/445784687/
马克思的问题之一……而另一个问题是,这种思维方式几乎隐含了对人agency的全盘否定,对人的轻视,对道德的全部诛杀。诛心之论。

我”通过我个人的生命体验、阅读、经历、种种种种,认为我应该参与什么群体并且为这个利益而奋斗。这种选择应当是自由的,而非强加的。……再进一步,理想的情况下,“我”不仅意识到我这个群体的利益和诉求,还认知到我的群体和社会中其他群体的关系。
#22 - 2015-1-18 03:10
(分道扬镳)
“一个人应该有能力换尿布、策划侵略、杀猪、给轮船掌舵、设计建筑物、写十四行诗、平衡收支、造墙、接骨、安慰临终之人、写菜单、发布命令、合作、独立工作、解方程、分析新问题、施肥、写电脑程序、做可口的饭菜、有效地战斗、英勇地死去。”——罗伯特·海因莱因
#23 - 2015-2-2 03:03
(分道扬镳)
http://feiyuwen.bokee.com/6536744.html
“我活着,但是没有生命。我永远不会死,但是没有未来。我什么人都不是。我没有历史,也没有面貌。”

因为,只有会死的人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有问题都是由死亡引起的。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到厌倦,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事情没有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必须去做这些事情,痛苦由此产生,我们觉得应该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24 - 2015-2-2 23:55
(分道扬镳)
人格同一性问题目前都还没有公认的准则,一般近期写进教科书(意味着是可操作性定义和接受面较大)的准则是洛克记忆准则修正以后的“正确记忆”为主、性格(心理学意义上,或者叫行为模式)为次、物理同一为参考的判定准则。判定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可操作的。当必需可操作性的时候,比如人格分裂的法律判定一般就是这个准则,完全的记忆缺失和行为模式骤变。
文艺作品里失忆和转世大都出于戏剧性需要会保持心理联系性和持续性,一般都是同一人格,而人格分裂则会强化其表现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不同人格。
简单科普可以看网易上的耶鲁大学公开课《人格同一性》
深入了解看帕费特的《Reasons and persens》(理性与人格)和Mark Johnston对他的批评,这应该是最近最集中的总结和探讨这个问题
#25 - 2015-2-18 19:54
(分道扬镳)
“不要听一个男人讲政治,要听他怎么讲女人,那才是他真实的政治观。”
卢梭
#25-1 - 2015-2-18 19:54
途寄
政治→女权主义
#26 - 2015-2-21 17:08
(分道扬镳)
如果不深度反思,那些自己童年受到的伤害就会在无意识中转嫁到亲密关系中,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27 - 2015-3-12 04:48
(分道扬镳)
性别偏好下的杀、虐待、遗弃女婴女童;公权力“清官难断家务事”姿态里对家庭的漠视;强奸与性骚扰案中的“谴责受害者”逻辑与对受害者的二次审判;高校招生时大学与导师堂而皇之的“只招男生”“要多招男生”的宣传要求;职场中从招聘、到雇佣、到升迁、到薪酬上的性别区隔与歧视;流行文化中对“非处女”、“大龄剩女”、“丑女”等等的污名化;“结婚生娃”被视为女性一生目标所在,而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又被当做理所当然不予充分承认;渗透入官方话语中的歧视性“玩笑”,以及观者漠然的“调侃都不行嘛你个玻璃心”——在我们不谈平等,不谈权利的时候,血淋淋的性别不平等,就这样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被常化成司空见惯的“社会现实”。
#28 - 2015-3-13 14:15
(分道扬镳)
在我们谈环境时,在话语的隐处,我们同时进行的,还是一场关于发展、贫富、分层的对话。
#29 - 2015-3-17 03:59
(分道扬镳)
He was my North, my South, 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 my midnight, my talk, 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would last for ever: I was wrong.
#30 - 2015-3-19 13:51
(分道扬镳)
这就是近代中国的不断激进化后产生的异化问题:“原先是为了改革现有的传统,以强化民族文化生命,才去吸收西学,最后却被异化了。变成:为了吸收西学,即必须放弃民族文化。”(龚鹏程《近代思潮与人物》)到民国时代,保守派几乎被彻底打倒,代代均惟恐破坏得不够,中医、国学、乃至一切传统文化,都被列入全面破坏的范畴之内,而很多价值观念和制度在被充分取代之前已经遭到破坏。近代史上维新/保守不应是脸谱化的道德评判,不幸两者在现实政治的洪流中彻底丧失了平衡,而未能将一个更健康的中国完整地带入现代。
#31 - 2015-5-15 10:37
(分道扬镳)
因此语言确实是一种武器,它能赋权,让人确认自己的力量和相互看见。经典的女权主义著作并非人人都读过,但这些著作所提供的普适性的批判视角,经过普及和扩散,可以为更多人所共享,成为她们理解现实生活的知识工具。励志的女性榜样,甚至时尚杂志上带有西方色彩的前卫形象,在“现代化”的旗帜下将独立的召唤送到女人身边,高等教育和市场所打开的职业机会让城市年轻女性意识到自己可以比上一代人走得更远。她们不再笃信女性的利他主义,更希望自我实现,并把她们在生活中和在网上读到的各种女性悲剧视为教训——她们不想再做传统的、顺从的女人。她们寻找语言并尝试说出来,互联网在个人表达和公共表达之间的灵活给这种尝试提供了机会,她们可以先从自言自语开始,继而相互讨论,继而公开抗辩,在这个过程中她们越来越愤怒,或者说,终于找到了表达愤怒的勇气。

如果我们只在“好好说话”为前提下才鼓励女性发声,那这鼓励其实是打折扣的甚至是规训性的,因为大规模的发声必然包含一定的政治不正确。规训女人“好好说话”不是女权主义的任务,尤其是在充斥互联网的针对女人的污言秽语绝不自律的时候,我们更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女人退后。更重要的是,人们,尤其是那些被判决的人,必须正视这个词所爆发的愤怒,性别冲突的过程是必要的,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开启下一步的协商和重建。
#32 - 2015-5-15 15:39
#33 - 2017-6-15 17:07
(分道扬镳)
好似风来,来一层,散一层,深一层,入一层,失一层。千层万层揭开的是什么呢?是生活,还是诗的核心呢?
#33-1 - 2017-6-15 17:08
途寄
风吹诗散,一动千万层
#34 - 2018-12-13 00:52
(分道扬镳)
安选
#34-1 - 2018-12-13 00:55
途寄
即使在女人自觉的爱情中,除光明外,也总伴有袭扰、闪电和黑夜。——尼采
#34-2 - 2018-12-13 00:55
途寄
去圣邈远,宝变为石
#34-3 - 2018-12-13 00:56
途寄
现在包含着过去,又充满了未来
#34-4 - 2018-12-13 01:12
途寄
少女——永远清冽的浅滩。少女时代——少女时代的忧郁是对整个宇宙的傲慢。”——芥川龙之介《侏儒警语》
#35 - 2018-12-30 09:54
(分道扬镳)
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
#36 - 2019-11-19 15:20
(分道扬镳)
知识分子应该自省自己的精英主义立场,应该警示自己不要高高在上,应该主动从受苦者身上学习那些他幸运地没有经历过的压迫和苦难。但他无法消灭这层精英主义,也不应该以消灭这层精英主义为目标。因为失去了这段反思的距离,他就失去了策略性运用自身特权来为受苦者服务的能力。
试图抹杀自己身上的精英主义色彩,从而规避精英主义的道德风险,是一种自残,也是一种自欺。对左翼而言,政治行动的第一目的不是规避风险(因为所有政治行动都有风险),尤其不是规避某个个人身上的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