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26 00:13 /
  在彻子的后记里,已经长大的彻子,回忆起巴学园过去的一些事。——当然,整本书都通篇在回忆过去,但站在已经长大的彻子的立场上看,又是不一样的。
  在《窗边的小豆豆》的最后,巴学园被东京空袭的燃烧弹毁了,而幸好大家之前已经知道要空袭的消息,听了课,做过了简短的告别。校长先生在告别会上说:“一定还会见面的。”可谁知道再次见面时大家已经无法再在巴学园聚在一起,继续之前快乐地时光了呢。开完最后一次茶话会(也许小林校长把最后大家的告别会也也这么叫呢)之后,就真的是最后了,大家,不管念到几年级,都不得不这样毕业了。><
  小豆豆的故事在这次悲伤地别理中结束了。因此看到彻子过去好几十年后再重新回忆起巴学园,巴学园的大家,才会觉得难过吧...一点都没有煽情的话,但只是看着她叙及过去的点滴,之前快乐和忧伤的记忆全都涌到心头,不禁鼻子酸了,然后眼睛热起来,眼泪也止不住了。

  《窗边的小豆豆》已经差不多看完了。因为深深地体会到它想要传达的(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孩子们美好的天性和充满的无限的未来的可能在巴学园的教育方式下能得到怎样的保存和开拓,所以我觉得有再好好地总结一次的必要。
  小林先生在巴学园被毁的那个晚上,站在路边,静静地看着学校燃烧。但他只是对他的儿子、大学生巴说:“噢,下一次,我们办一个怎样的学校呢?”对这一幕,彻子形容得真好。“小林先生对孩子们的爱,以及他对教育的热情,比正在吞噬学校的火焰还要巨大、还要炽热。先生心中仍然充满了信念和力量。”从彻子的后记中了解到,战后小林先生担任了在巴学园的废墟上建的国立幼儿园的园长,还在国立音乐大学创建了保育系(即现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大学里教授韵律学。但小林先生在实现重新创办小学的梦想之前就去世了,那年他69岁。这真遗憾>_<

  我其实很奇怪为什么小林先生战后立刻重建巴学园,这样大家又能聚在一起了啊~在读完了后记的最后,对小林先生的生平的介绍我发现,要创办一个小学,是一件很难的事。
  当时的日本教育体系和现在其实相差不多,这从小豆豆原来的学校就可以了解到:50个人一班的教室,“循规蹈矩”的老师。所以小林先生要创立这样一个特殊的学校是很困难的。但好在学校小(整个学校还没有小豆豆之前1个班的人多啊),更重要的大概还有当时宽松的教育环境吧,所以并没有引起文部省(相当于我们的教育局)的注意。但战后重建的日本开始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所以这样特立独行的学校的建立,要得到文部省的应允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巴学园完全是靠小林先生用个人财产独力创办的,6辆庞大的电车及其他诸如钢琴、教材、聘用老师等许多学校日常必需的活动与物品,都是需要重新花费钱,而且是一大笔钱的。要筹措这些资金购置这些物品练习这些人,想想确实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完的事。
  并且,我还了解到小林先生在创办巴学园之前,曾两度赴欧洲考察,他曾花过很长一段时间考虑该怎么办一所能实现他理想中的教育的小学,这也更说明了创办一所小学是很难的事。
  小林先生对教育的热情,对教育孩子们的热情,从巴学园就可以看出。我也相信小林先生在巴学园的最后说的话。他一定还是有热情的,一直都是。只是,现实的阻碍太大了。

  为什么我要这么执着地写这么多话,推广小林先生的巴学园呢?是因为自己实在很想看到我身边的孩子终有一天能享受巴学园式的教育,那样无忧无虑地长大吧。
  在巴学园里,小豆豆和她的其他同学每天晚上都期盼着明天早上能快点到,这样他们就又能去上学了。这在我和我身边的无论哪个人来看都是不可思议的。“读书是辛苦的。”这大概是我们对于读书最普遍也是最大的共识了吧。然而却有这样一所学校,能让你每晚都期盼能快点去学校,每天下午都恋恋不舍地回家——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啊!然而,在小林先生的眼里(如今在我的眼里也是),这才是孩子应有、应享受的教育。是的,不是“应受”,而是“应享受”。在真正的教育里孩子绝不是被动的,还是能享受其中的!

  对于小林先生的教育方法,我在《窗边的小豆豆、教育》里已经说了很多了。对于这位温和而豪放(体现在他一点都不在意自己漏风的牙齿地大笑)的校长,更详细的请移步书里去看吧。(豆瓣里提供了前10篇故事的阅读。不过错略看了一下,翻译得很差,“您家的小姑娘”变成了“府上的小姐”,“棒极了”变成了“可好玩哩!”,译得很土。而且“光滑”变成了“滑稽”,意思也错了(这是最不可容忍的..!)好几个故事连到了一起,小标题也没有。总之还是推荐看实体书啦!)
  对这个充满了闪闪发光的憧憬和对孩子的爱的故事,我摘录彻子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里面也提到了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
  “日本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家。大家都怀着理想、爱心和梦想,但是要将这些变成现实,却是那么困难。这一点我也有深切的体会。小林先生也是如此,在创立巴学园之前,他进行了年复一年的研究。巴学园作为一所完整的学校,创立于1937年,而在1945年即毁于战火,只存在了极为短暂的一段时间。
  不过,我在巴学园的那段时间,对小林先生来说,是他最富有热情、他的理想之花绽放的瞬间。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但是,如果没有战争,小林先生会培育出多少学生,将他们送到社会中去啊!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叹息和悲伤。
  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在这本书里也写到过,那就是先生经常说的: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

  在这个都喜欢动漫的地方,我这么推荐这本书,大家大概都不会说什么。但其它地方的人来看了,有些人可能会说:哎,你这么推荐小日本的书,是不是中国人啊? 我在电驴和其他一些地方都看到过这样偏激的话,每看到一句,我都很心痛。对这话题我不想在这里展开,如果要说就是长篇大论了。我只就这本书,对抱持着对日本的无条件仇视的人说几句话吧。
  小林先生(他是值得我尊敬地称他为“先生”的)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他们未来充满的无限可能和他对孩子们寄予的期望,我相信通过我的两篇文章能让你感受到一点点。如果没有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个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憧憬和期望的。小林校长对孩子的爱,如果真正去读这本书,你还会感受到更深。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不管哪个国家的人们,都是以对彼此的爱活下去的。人类的内心中有丑恶的部分,所以才会有国家发动战争,制造屠杀。这没错。但绝大部分人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以爱和对彼此的包容生活着的,人类有这样美好的天性。从奴隶时代的古希腊、封建高压统治下的古中国到不断出现宗教恐怖的中世纪欧洲,从当地土著居民正过着淳朴生活的美洲、澳洲和非洲,到“每个毛孔都滴着血”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早期,两次世界大战,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无论政体、制度、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价值观如何地变化,甚至在不断破坏与杀戮的战争中,己方的人们仍然协同一心,互相鼓励。试想如果战争里的一方每个人都不再信任任何人,把眼见得所有人都当成敌人,这场战争将会变成怎样?就不再有阵营,而只有混乱的厮杀了——不,每个人都会承受不了内心巨大的恐惧的压力,而疯掉吧。所以,人只有爱(动词)才能活下去。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哪怕是你认为全部人都是“日本鬼子”的日本,人们也是互相爱着活着的。只要有爱,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当然,小林先生绝不是胸怀这么窄小的人。虽然,我对小林先生了解不够,无法给出什么确实的事佐证,但一个爱着孩子的人是绝不会赞成战争,眼睁睁看着在日本、在中国、在美国还有东南亚国家的那些曾是孩子的大人们被杀死的。我相信他一定是坚决地反战的,而且为反战做过努力。我会继续探寻小林先生的足迹。
  退一步说,即使小林先生只是爱着本国的孩子们,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借鉴他的教育方法,体会与认同他对孩子们的爱。世界上有许多人只是狭隘地爱着自己国家的人,能为全人类的幸福着想的人至今还是很少的。所以即使小林先生胸襟只有自己国家那么大也无可厚非。你只爱自己祖国的人民也是无可厚非的。可小林先生深爱着日本的孩子们,你是否也爱着中国的孩子们呢?如果是,那么你们的心情就是一样的,你们就是可以相互理解的。现在你能理解他了,那么借鉴一下他的教育经验也无妨吧?

  不知不觉,几句话就变成了这么多,果然自己还是忍不住说开了><也已经很晚了,就说这么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