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19-1-31 10:54
七星在唱歌 (いつでも微笑みを)
想到这两个词就来吐槽一下吧。
第一个词是“男票/女票”。关于这个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它起源于台湾人对“男朋友/女朋友”的发音。台湾人在发“朋友”音的时候一读快就会变成“票”的音。(反正我是没想明白怎么就变成“票”音的,试了几次也没明白。
)(52#的台湾bgmer说没有这回事
。59#的bgmer说“男票/女票应该是以前微博上调侃台湾腔或南方口音的说法”。)另一种说法认为“男票”是源自韩语“丈夫(남편)”的发音,而“女票”是“男票”的衍生词。
厌恶的原因是男/女朋友是像“票”这样随意的东西吗?
不够庄重。
另一个讨厌的词汇是我们当地对男/女朋友的称呼“狎客”,通常不是称呼自己的男/女朋友,而是指他人的男/女朋友。不喜欢的原因同上。大家可以查一查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是什么意思
。
第一个词是“男票/女票”。关于这个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它起源于台湾人对“男朋友/女朋友”的发音。台湾人在发“朋友”音的时候一读快就会变成“票”的音。(反正我是没想明白怎么就变成“票”音的,试了几次也没明白。


厌恶的原因是男/女朋友是像“票”这样随意的东西吗?

另一个讨厌的词汇是我们当地对男/女朋友的称呼“狎客”,通常不是称呼自己的男/女朋友,而是指他人的男/女朋友。不喜欢的原因同上。大家可以查一查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是什么意思

身为一个爱斯文的女性,我没办法接受自己被比喻得如此猥琐龌龊。
我是不大了解,所以没啥感觉啦。
人们将自己以“学霸”或“学弱”标签化的分别识认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将其未来的表现合法化的证成——比如,在将来的学习评价中取得较低评价的人会以“学弱”为理由,来解释这一情况,并且将这种表现常态化、合理化的自我接受(即使仔细说来这并不构成解释);
其实这种对于语言的错误使用,生活中还有许多常见的例子;比如人们会讲:你运气真好啊!(通常见于某件小概率的好事情发生之后的祝贺);这种祝贺本身无可厚非,这里的运气实际上甚至没有一个指代的客体,它仅仅是描述性的;可假设人们在发生任何难以自我解释的事情,都归咎于运气,那么这里就很有趣了(可以考察“命运”一词的日常用法),它彷佛具有了一种实体。
说实话我看到女A这个词就能好(
我也觉得女汉子不好…
的确不应该在任何地方被使用
话说我从来没把“女票”这个当中的“票”取过“票据”中的“票”这个所指,连想都没想过,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谐音来想,不知道经常用ds这个字眼的人是不是也从来没有把它作形象化的理解
我们寝室4个人有三个日常被称哥,看来是我“哥的气质”不足呢
那兔这么法西斯主义的作品,竟然会有喜欢的人
虽然我没看过《那兔》但是也听过,暂时没发觉有什么不好的呢
后来国内一些人看到party的标志镰刀和锤子类似tg,所以叫tg。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原来有贬义的缩写代指。
tg就是表示中共,但是一个是贬义,一个是褒义(爱称,昵称)。反动人士用贬义,国内的一些人用褒义。
而且是先有的贬义,然后国内那些人还用褒义的意思。
类比一下就是反动人士一开始一直用支那代指中国,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国内的人也有支那代指中国,而且是爱称。
题外话,tg还可以是聊天工具telegram的缩写。
当时我还奇怪,怎么用个反动人士整天用的词来代指伟大的党。在评论区问了一下才恍然大悟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qj这个词哪怕在网络环境中也不常用,拿来开玩笑估计会被人爆锤。而雷普虽然本义是一样的,但用起来就没有qj那么令人不适。
由于国内主流的风气,gcd这个词在潜意识中还是有严肃化倾向的。直接使用“中国gcd”讨论总会显得很出戏,不管你是想批评还是赞扬。用tg就能消解这种严肃感,使得对话能够愉快进行
不过有时候方言里可能这个词并没有特别的意味哦
其实我对于"?"之所以火大,是因为对"虽然我没看你打的字,但是我觉得你说的是屁话"感到恶心,而在我心中"?"已经是其代表符号了,我自己没办法理性看待这个符号了
所以我对这几个词都很反感,这是对方对交流不用心的直白展现,非常敷衍b38
不能喝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逼你喝酒的人,大概也没有什么必要深交的
有时候是要服务于政治,喊口号,凑字数的
有人这么叫你吗
现实中是不会这么叫。
还有什么 “这里是xx”这种也很奇怪 我真的搞不懂什么回事
其实你讨厌的“动漫”是误用的情况吧。
不过无所谓,一个称谓而已,没必要在这些称谓上较真
动画(萌新)→anime(宅)→动画片(老人?)
讲道理,我就没怎么用过 “动漫” 这词,因为这词一看就知道是两个东西的统称 —— 我还在看少儿频道的时候就知道了 —— 而我,几乎不看漫画。
顺便一提,当时的少儿频道强行 Fair Use 把千与千寻整部播完了。
当然只是在某些场合下。。
好
好的
了解
已处理
(办事五连
很多时候这是一个能立刻拉低发言者所有发言水平的魔法词语
「杠精」这个词在它常用的语境下,经常会被使用者用来召唤群众一起不加鉴别地批判异议者……至少我是这么感觉的。
就和「我骂你你就跳脚了,你还说你不是,哈哈哈哈哈」一样,阴阳怪气又恶心。
话说整本《理想国》基本就是苏格拉底在杠人(
结合了其他一些事件,严重的厌恶感由此而生。
你看楼里大家反感的都是流行语,不流行的词被少数人偶尔用用,就算引起反感也未必会被认为是词的问题。而且词意被扭曲也基本都是流行之后才会发生的事。
但是我觉得吧,是不是很多用着这个词的人其实也和我之前一样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梗,只是用着最表面的“啊我死了”这个意思……
(就比如我举“zqsg”这个例子是因为知道的人比较多,可是其实最近我自己也偶尔会使用“zqsg”了……)
而且这种缩写用的多了的话,它本身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于原词的网络语言,有它的特殊性在里面,不仅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情感,而且某些情况下本身就是一个梗了
(再次拿“zqsg”举例子,现在这四个字母已经有一种“饭圈文化”的特殊性在里面了,很多时候含义不只局限在“真情实感”这个词而已了)
我觉得我好像有点跑题…
awsl的缩写我也有点不太喜欢,但是可能更多地是针对「啊,我死了」这个短语在流行之后被某些用户进行二次改写甚至被某B拿来策划活动……就很有弱智玩梗的感觉
话说回来把awsl转写成阿伟死了顺便又拉动了一波杰学营业,从性教育片的角度来说我个人其实原则上是不太喜欢开杰学玩笑的(但是经常还是忍不住
你的写错虽然有时候会火大但是也好有趣啊
不能同意更多了
似乎有种标榜情感经历的感觉
但我不记得那人叫啥了(废话,为什么要记住?)
为什么讨厌这个...又不是大滑稽霸屏
第一,好友列表是会影响别人的,这意味着连锁,导致别人不得不跟着你进行喜+1 活动,相互变成对方的 junk;而游戏,最多别人自己控制不住攀比而一起喜+1
第二,电子游戏是可替代的人类基本需求(娱乐和打发时间的方式很多,甚至很多喜+1 不过是在玩其他游戏)社交是不可替代的人类基本需求,线上代替线下还罢了,用一个虚无的数字代替真正的社交活动,产生的虚假的满足感是危险的。
我也根本没用过,除了看到讽刺者以外也没有看到人用过,但该词似乎在 00 后 “二次元” 群体中流传颇广。
然而我根本没有认识的 00 后可供确认,仅凭对于社会形态结构改变的洞察来说该词确应有其存在可能(就是指 #97-5 中所说的 “虚假社交”,概念来自 Simon Sinek 的 The Millennial Question,我重新命名了)。
18年初,在一些QQ群里面加很多群成员的好友,好友申请里会写上扩列,群名片有时也会写上。加上好友之后管对方要备注的昵称,然后互赞。这种方式最大的作用体现在,人数堆的多了,空间里说说点赞也会多一些。
当时扩列这个说法和做法,在我看到的群里已经蛮常见了
在学校的表白墙上(QQ空间)发扩列的也有不少
最近见到的是把自己的“属性”写到一个说说或发到表白墙里。比如最喜欢的几个艺人,混的圈子,喜欢的cp,是否是画手或写手,lofter微博b站里的昵称,对哪一些艺人有好感。对ACG文化感兴趣的, 把上面的“艺人”替换成ACG作品和角色也很常见。有时也会附上自拍和现实中的身份(所在的年级,文科or理科,艺考的专业)。
以找到恋爱对象为目的的会简洁一些,会有照片或视频,性别和取向,男生会写上身高或者是否有腹肌,以及一个比较宽泛的对对方的条件,如“可爱”“温柔”“好看”之类,只说“找个小姐姐处对象”这样的,也是有的。
在自己空间发的情况会拜托自己的好友帮忙转发扩列信息,让更多人看到来寻找同好/恋爱对象。
没了先手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连里子都没有,哪来的面子给你?”
(可添加核武器:把酒倒地上从左到右倒一行,“横竖当我喝了,反正怎么喝最后都这样”)
以下情况我倒不怎么反感:
1. 作品本身营造一种结局感,比如 Endro ep.1
2. 作品前期可上 8 分,后期连 4 分都算不上,比如卡多
虽然现在我依然不会提出任何确切的提案,但我(如果没有不想聊天的话)会回问:“我暂时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学到了
居然还算有自知之明…
主要是大家都这么用,也就没想改回去了
我觉得即使是两人对于某名角色的喜欢产生共鸣,但这种情感永远是独一份的。
对我来说,疯婆子就是疯出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社会)的解构和讽刺所以我喜欢。
kobeni 就是我觉得那就是凡人的 “全能”。
就这样,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我说的话,我觉得那样的才是正当的形态。
清楚对方有自己反感的部分,且对其无法改变的事实一并接受,这样的关系才弥足珍贵不是吗? ——虽然很想这么说,不过上面的想法并不都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