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gumi 番组计划
动画
排行榜
每日放送
动画标签
分类浏览
动画日志
书籍
排行榜
图书标签
分类浏览
图书日志
音乐
排行榜
音乐标签
浏览全部
音乐日志
游戏
排行榜
游戏标签
平台浏览
游戏日志
三次元
排行榜
三次元标签
三次元日志
日剧
欧美剧
人物
虚构人物
现实人物
超展开
小组
随便看看
所有小组
探索
时空管理局
日志
目录
维基人
MAGI 问答
Dollars
客户端
onAir
Mobile
天窗联盟
登录
注册
全部
动画
书籍
游戏
音乐
三次元
人物
女权文章摘抄中心
»
讨论
为何存在叫老婆是正常,叫老公就是饭圈的现象?
#1 - 2021-9-25 02:48
缝合人间
(我和班友)
原文作者:
kokeihou
人文学跨学科研究。主要做文化社会学、文化研究;做过日本的私塾老师。
原文地址我懒得翻了,纸糊排版跟这里也差不了多少
#2
- 2021-9-25 02:48
缝合人间
(我和班友)
1、动画、影视中的视角与形象
首先,电影、动画中的女性形象之所以会被宅男们成为老公,原因其实很简单,
就是因为荧幕上那个女性形象符合男性的审美以及视觉性快感。
(详见劳拉穆尔维和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洞见)而小鲜肉、耽美小说中的那些唯美形象等受女性喜欢的原因也非常简单,
就是因为这些形象代表了女性的欲望与幻想。
根据精神分析的说法,对这些形象的观看,简单来说会激发人的两种欲望,一种是对形象本身的迷恋,也就是说,想成为这个形象。第二种,就是对这个形象的性欲望。但是,对于父权制下的社会价值体系来说,为了不让男性有第一种欲望,即成为美丽的女性形象,于是把女性塑造为”被阉割过的男性“,于是就让男性有着怕”被阉割“的恐惧,进而把欲望转向第二种,即性欲望的对象。也就是说把女性的形象变成男性性欲的视觉承受体,女性的形象是被男性掌控的,这样一来,男性就不用再去追求成为女性的形象了,因为无论女性多美,都是要被男性掌控的。
简而言之,女性负责美,男性通过占有女性来掌控美。
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男性向、”宅男向“的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拍摄视角总是以一种
对女性偷窥的视角了。
后宫番、卖肉番等等这类情节有很多,如果还不能体会到,你可以去看个黄色动画或岛国动作电影,你一定就有体会了。
而女性对男性的形象观看,则有”自己理想形象的追去“这一维度。也就是说,女性追求的明星或幻想的形象,很大一部分带有自己的理想形象的愿想。
不过这种情况最近也有很大的变化,正如前文所述,父权制社会结构下的影视作品几乎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包括青少年中流行的二次元文化,我想问问是魔法少女系列多还是高达、后宫番数量多呢?于是,在男性视角下长大的女性,也就有着男性的审美标准与价值体系了,我们社会中的”女汉子“,女尊小说等等现象也可以些许明了。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跟国内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打就此住。
2、父权制与身体
我们天天批判”父权制“,那么这个父权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西方的价值体系与哲学观都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比如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封建、进步与落后、阳刚与阴柔。其实这些概念离开了彼此,自己的意义也会消失,比如没有阴柔,也就显示不出来阳刚。但是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这些二分概念的前者,总是要比后者的价值要高的。这样也就形成了一种价值上的对立与偏见。而同样的,西方男性的光辉与品质,就是拿女性的低贱与阴柔来烘托出来的。
这种,以男性的价值话语来贬低女性、自然、宗教、原始等价值,强调科学至上、人类至上、男性至上、西方中心论的社会体系与价值体系,就是父权制。
我说个故事大家可能会更好理解。民国时的女性主义者们,在批判了家族联姻式的封建观之后,提倡自由恋爱。但是,好不容易争得了自由恋爱,但发现,只不过是又换了一个”场所“炊米做饭、洗衣带娃,一生出不了家门。逃出了与不想爱的男人的婚姻,又进入了相爱男人的牢笼,男性可以娶小妾,那么自己到底算什么呢?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女性在挣脱了家庭的束缚时,来到了一个更大的束缚中,这个束缚是由制度、观念所形成的。这个无奈的不公平大环境,就是父权制的天罗地网。
在上面一章我们讲到”女性的形象是有男性界定与掌控的“。女性在争夺自己身体解放权的同时,也失去了表现自由的权力。(详见福柯的概念与著作)也就是说,女性虽然能自己掌控自己的身体了,但是改变自己身体所依靠的观念,还是父权社会下所制定的。也就是,
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态度要取决于男性价值的社会期待。这也就是对社会上很多性商业、强 奸、女性滥性的批判的根基--这些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掌控要符合主流男性价值体系的期待---女性要保守矜持。
女性在”自由的“追逐美与身体表现的同时,殊不知落入了男性价值体系与欲望的陷阱,因为她们追求的美只不过是男人的欲望观念----洁白笔直、肉感的大腿、挺拔的胸部、a4腰、锁骨放硬币等等,只不过是符合男性欲望的”当代小脚“,女性毫无真正的观念上的身体自由可言。
而这里插一句,女性要摆脱父权制观念的掌控,就要勇敢的进行斗争,身体表现的斗争,要用实际行动,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为改变人们的观念,而不是只靠在微博上争吵。因为你一边变成男性性欲的对象,一遍谩骂男性欲望,岂不是本末倒置、毫无说服力可言?
3、总结
在一个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符号社会的情况下,
各种符号、形式的比重超过了内容本身
,我们只要看看诸如b站这样的青少年文化场域中的文化现象与弹幕倾向,就会发现年轻人愈来愈变成了
玩着符号游戏的娱乐家
。在这之中,女性的形象也变成了一个个男性欲望的符号,而女性就用这些男性欲望符号来组装自身,还自诩争夺女性身体”自由“。这样是不能赢得别人尊重的,因为争夺权利的女性连问题都没有看清楚,如何能说服他人呢?
我们回到题目本身。
”为何部分弹幕存在叫老婆是正常,叫老公就是饭圈的现象?“这是不是一个女权问题,是。
(或者说能不能放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去分析,我觉得能。)但是只不过国内一些女权主义者拒绝理性分析与交流,而只是一味的谩骂与批判,而另一些”反女权者“反感与厌恶这种说法、也不愿去理解与交流,最终导致这个问题变质罢了。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即在网络上争论女权问题的女性大多经济上都是中产阶级及以上、地区都集中在北上广等、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良好家境的女性,她们大多都不在
传统的直接的
性别压迫的序列之中。而真正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偏偏是一些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的、十分贫困的女性,这些”微博女权者“能代表她们的利益诉求吗?
我觉得不能
。我们还需进一步去感受、去调查,而不是被一些极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带了节奏。女性主义问题的目标,说的简单:”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却非常难。这意味着要彻底解决二元体制,那么也就是说,男女平等的那一天,乌托邦也就实现了,动物伦理问题也解决了,人与人工智能、政治保守与原教旨主义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的那一天,我们才能真正称之为女性主义达到了目标,按照woguoyishi形态,社会主义也就实现了。
4、对于第三种说法
我们刚刚把女性主义的一些逻辑简单说了说。但是还有一种声音,即对青少年文化的贬低与对宅文化、宅男/女的厌恶。我觉得这是文化理论中很基础的一种声音。即”高贵文化“和“低贱文化”的区分,
其实,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今天,没有什么是高贵的,也没有什么文化是低贱的,我们不能做出价值评判,只能去理解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有很多人担心,流行文化无视道德,会使青少年道德堕落。我觉得确实有道理,流行文化产业是利益至上的。(详见阿多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讨论)其实纷繁杂乱的青少年文化,尤其是我国的青少年文化的创造性,我还是保持一种乐观态度,
因为青少年在不断的解构传统价值体系也在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就像鬼畜文化这种青少年亚文化。
我觉得是好事,“鬼畜”文化这个场域(详见布尔迪厄的著作)把所有不同出身、背景等惯习(habitus)的年轻人们身上的枷锁抹去,而平等的享有共同的意义文化,从而在某些方面将青少年连为一个创造性的文化整体。
至于政治与批判性,其实青少年文化中无时不刻不体现着。鬼畜这个场域,消融了性别差异(比如鬼畜明星的女性)阶级差异(华农兄弟等)文化差异(这个就更多了)而又用各种象征方式解构传统意义与价值体系。
大众艺术必将超越传统艺术,青年文化必将解构传统文化,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戳穿权利与政治的意识形态介入,还给青少年们创作的自由。
下面再进一步讨论和介绍一下女性主义分析视角:
5、女性主义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问题的主要分析视角--女性主义。为什么主要的分析视角是女性主义呢?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暗藏的逻辑就是“为什么男性称呼某些文化中的女性就是正常的现象,而女性表现自己的欲望时,比如称呼某个爱豆”老公“等爱称时,就会被视为’特殊的‘’边缘的‘?”在简化一下就会变成“男性的行动是这个社会中的正常行为,而女性的行动则是边缘的、特殊的。”
其实很多人分析到这就停了,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男权社会。这没有错,但其实这也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必须要把理说清,把概念讲清楚,才能尽可能对每一个人负责。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女性主义思潮中讨论的一个问题,即男性的主语--他,可以代称全人类,比如英语中的“man";反而女性的”她“则是一种特殊的,只能代指女性的。所以说,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象征体制“。而女性主义思潮又借助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潮延伸出”男性中心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等等对西方整个理性精神与哲学的彻底批判与反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西方的所有价值体系与哲学都是建立在”男性中心“之上的。是一种二分式的,就比如男性与女性、光明与黑暗、西方与东方、阳刚与阴柔、理性与疯癫...前者的崇高地位都是依靠贬低、边缘化后者建构的。
好了,我要着重科普下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后现代思潮的主要力量。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只关心男女之间的权力问题,或者说这只是狭义的女性主义。并且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国内外的女性主义也不能混为一谈。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英文翻译其实都是一个英文单词(feminism),但是国内的翻译非常巧妙,把女性主义中的两股力量通过两个词表达了出来。
女性主义中,”女性主义“所代表的更多的是讨论一些思想的问题的群体,以此为政治运动做思想基础与导向;而”女权主义“则更多的代指参与政治运动的行动派。但当然,并不是真的有这种非常明显的区分,很多时候讨论思想的人文学者也是政治上的行动派(这里当然只是指西方国家,我国政体比较特殊,政治生活的参与限制非常大,这个我们下文再讲)
那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词来讲呢?就是因为思想与政治行动之间的张力非常大,思潮往往是超前的,它不只关心女性问题,而更多的结合别的人文思潮,如动物解放活动、第三世界问题,后殖民主义等等。思潮提出的问题往往使政治活动无法进行,我举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的学者,直接把”女性“自身给解构了,那么没有了”女性“,女性主义还怎么进行呢?所以,女权主义所代表的政治运动者往往会趋于保守,因为”想的太多往往就没办法下手“,激进女权主义认为比如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潮背离了初衷,”想的太远“而完全忽视了女性眼底下所受的压迫。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把重新放在日常中的女性压迫的现实问题。
因为毕竟在思想上中可以无限预设的事,现实中可能有且仅有一次改变的政治机会。
并且,女性主义中有非常多的流派,流派间张力也非常大。比如激进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符号女性主义等等等等;它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主张,但这差异之中相同的,就是争求男女平等。
因为女性是在男性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前文所说,西方的理性和哲学都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那么女性主义的理论理所当然也可以成为其他的、不同社会场合中弱者的理论支撑。所以女性主义往往和后殖民主义等思潮关系密切。我这里不延伸太多了,简单举个例子,
在西方的思想与印象中,东方总是一种”女性“姿态的,也就是可以去支配、侵略,待宰又充满诱惑的神秘之地。于是在近现代西方的文化产品中,如电影;东方的角色一般都为女性、从属和配角。正是因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思潮的兴起,才使东方去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才有了今天甚微的改观
;就如西方电影中东方人的正面角色开始出现。而另外说一句,很遗憾,中国现在也在营造这种剥削式的刻板印象,如对非洲人建构的《战狼》等等。
女性主义思潮还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学科:gender studies。也就是性别学。这里在科普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争论的男女差别问题,由于生理的、身体的差异叫做sex,而社会建构而不同的属性叫gender。而性别学则主要研究社会中对两性的文化性建构。
我们就不展开了,简单的说就是生理上没有绝对的男女,而性格与行为上因为社会建构的作用也只有”像男人“和”像女人“,因为男性与女性从小被接受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被规训出来了不同的性格与行为习惯,如男生翘兰花指,女生不雅的行为等等社会规训。关于女性主义,我们就到此为止,详细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学习,毕竟信息时代很多资源都唾手可得。
/ 返回女权文章摘抄中心小组
登录
|
注册
没
注册
时我很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