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3-9-14 01:09
雪平富良野 (可愛いは正義)
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中论证了事物间的类似关系和时空方面的接近关系对于想象的顺利推移有重大的影响,尽管我在读的当时就觉得很有道理,但直到最近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有三种人,分别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愚人、吃一堑长一智的凡人和以人为鉴的智者。在这里发言已经证明我不可能成为第三种人,但我至少希望自己成为第二种人。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出错,这应该是一个以记录动画观看进度为主的网站,在进入这个网站至今我也一直是这么用的。但在去年的某一天,我打开了禁忌的、名为“社交”的魔盒,这是我过去一直极力避免的。排解无聊用的交流分有单纯的认同、提问与回答、争论等种类,单纯的认同是最不具有持续性的;问答除非不限范围,否则在某个范围内的问题总有可能被问完,而在这之后就只有换着花样问本质一致的问题、答非所问等花招能帮助问答的持续;争论是最具有持续性的交流,人们因为交流曾经给自己带来利益,而在类似关系的影响下将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的交流也看作是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这也导致了陷入争论的人们经常成为争论的奴隶,误认为只有赢得了争论才能使自己幸福,而到头来得到的快感短暂到令人发指。一群人想要有长久的交流,就难免落入问无益甚至荒谬的问题、发起争论话题的陷阱之中,看到陷阱还踩进去,就是我最大的愚蠢。
叔本华早就指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只是把它当作“正确”的一句话接受进去,而不把它投入实用,这是我最大的失策,也是我的想象受到类似关系和接近关系的摆布的最佳证明:因为观看动画总是伴随着幸福,便认为与动画有关的元素(例如使用动画头像的网民)相伴随的无关因素也可能带来幸福——这是被类似关系摆布的证明;因为在记录动画的板块附近有一些贴文伴随出现(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自己竟然可以用广告屏蔽插件让它们轻易地从视野中消失),便倾向于去参与这一功能——这是被接近关系摆布的证明。而就是在这种关系的摆布下,我在过去的一年内恐怕浪费了观看几十部动画的时间在无益的交流上,现在我应当认清楚这种交流的害处了:
1、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参与完全不感兴趣的话题,得不偿失;
2、为了他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合而感到烦恼,愚蠢至极;
3、明知道自己的意见和一群人中的“潮流意见”不一,还去接近这些人,就是自找苦吃;
4、为了和不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交流或争辩,只会浪费观看动画的时间,本末倒置;
即使这个网站没有社交功能,我也会因为记录动画而加入这个网站。但如果这个网站没有记录动画的功能,我完全不会为了社交而加入这个网站。因此,现在我应该为自己找出远离无益的社交,把时间有效利用在观看动画上的诸方法:
1、善用“绝交”功能,将一切可能使我产生争论兴趣但没有正常兴趣的话题的发起者屏蔽;
2、认清在这里绝无可能找到理解者的现实,将一切讨论当作杂音;
3、把自己想说的话讲给自己听,用组织语言的乐趣冲淡输出意见的兴趣;
4、如果想要和他人争辩,先扇自己一巴掌;
5、在心中反复强调“交流是无益的,而且交流的乐趣是短暂的,看动画的乐趣才是长久的”。
#2 - 2023-9-14 17:17
(可愛いは正義)
“动画是好的/不好的”,绝不应该让这样一种判断影响心情。以下是强化这一观念的诸理由:
1、虽然“动画”这个概念包含任何种类的动画,但一个人在运用这个词时总是容易无意识地将自己熟悉的那一部分用于思考(尽管他可能在理性上明白除了他所知道的那一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也从属于这一概念,但想象比起不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在熟悉的事物之间进行推移),因此在这里有可能产生以偏概全的现象(比如说在听到动画时首先想到某些热血动画、又或者想到某些没有内核的穿越类动画);
2、一个人看到的事物并非事物本身,而是经过此人感官处理后的表象。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患有一定程度的近视、又或者他的眼镜没有擦净、再或者他有一定程度的蓝绿色盲、听力方面有一定缺陷,那么他就有可能无法观看到事物原本的样貌(当然,这些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但每个人的感官感觉都存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也导致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同时,如果一个人被愤怒和喜悦、恐惧和渴望之类的感情操控,又或者处于身体不适的状态时,也将无法正确判断事物;
3、“好/不好”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判断者对外物与自己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如1、2两点所述,人们不仅会在有时候错用全称判断代替特称判断,而且难免被感官感觉和欲望影响,这也导致他们口中的“好/不好”永远只能是充满主观成分的。正因为好坏只是主观的,所以听者在没有实际确认对方所见之前,也只能以自己所认为的好与坏去想象别人口中的好与坏(即便他确认了对方所见,他也只能以他的而不是别人的标准判断他所见到的事物,这也导致他有时候会发现别人“欺骗”了他,这实际上是他不知道好坏并没有客观存在导致的。);
因此,当听到“动画是好的/不好的”时,应该像听到耳边风一样不以为然。概念的正确使用帮助人们理清事物间的关系并可以对事物加以利用,概念的滥用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2-1 - 2023-9-17 04:15
雪平富良野
“对牛弹琴”这一成语已经证实了人类在精神方面的创造物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但不止是牛无法理解琴声中的所谓“内蕴”,不具备与创作者类似的感性和生活经历的人也无法理解。动画也是如此,要求他人“客观”评价,只是一种将自己主观认定的“客观”强加给别人的、无理取闹的行为(这个行为无异于对别人说:“你不应该是你,而应该是另外一个人”)。
#2-2 - 2023-9-17 04:27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对牛弹琴”这一成语已经证实了人类在精神方面的创造物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但不止是牛无法理解琴声中的所谓“内蕴”,不具备与创作者类似的感性和生活经历的人也无法理解。动画也是如此,渴望“客观”评价,只是一种...
实际上,人们如果没有独特的性格和欲望的方向,他们在观看动画时是根本无法有所感触的。因此,让人们剥离自己的欲望做一种“一般化”的评价是荒谬的。
#2-3 - 2023-10-16 10:37
雪平富良野
当一个人说“因为动画是虚构的,所以它比不过现实”时无疑犯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真假”的概念和动画的虚构一样并不能在直观中找到对应物(“真假”只存在于判断中)。
#3 - 2023-9-16 04:41
(可愛いは正義)
关于动画人物性格的随想
一个人将一个装得沉甸甸的布袋子展示给另外一个人看,并摇晃这个袋子使内容物发出撞击声,另一个人因为隔着布袋看到了内容物的轮廓并听出了类似金属撞击的声响,便认为这里有一袋金币。但这个布袋里是否真的装有金币,绝不是通过轮廓和撞击声就能判断的,下判断者首先必须知道金的特征以及钱币的特征,接着打开袋子一一确认这些内容物是否符合特征,才能够说:“这个袋子里装的(部分/全部)是/不是金币。”
然而,人对于动画角色的性格的判断就像是那个根据轮廓和撞击声判断袋子里有金币的人的判断一样,只能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考虑,而没法确认内容物——倒不如说,动画角色只有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刺激,“内容物”完全是通过类似关系从现实中假借来的、一种想象的顺利推移的产物。实际上,动画那方所提供的只有一种足以诱导人的认识方式将前后两个画面视为带有因果关系的杂多。比如说在现实中一个人将举起来的手放下来,中间经历了无数个过渡过程。而在动画里则并没有这无数的过渡过程,而只是某几个关键画面。前一个画面并不是后一个画面产生的原因,而只是因为在现实中前一个动作必须是后一个动作的原因,为了让观看者不觉得动画突兀(假设动画中一个人将举过头顶的手放下的过程中前一帧手在较低处,紧随其后的一帧在较高处,之后又闪到较低处,恐怕只有在某些恶搞类动画中才能为观看者所接受),才这么设计。可以说,人在动画里看到的大部分东西,并不来自于动画本身,也不来自于人的理性,而只出自人的想象凭借时间上的接近关系对无关联的杂多做出的综合(比如说将前后放映的两个画面视为一个动作连锁)以及长久的习惯对想象在类似之物之间顺利推移的影响(比如说认为动画人物也具有一种性格)。
其实从上面已经可以看出观看者重视的只是能否看到他所认定的“正常”(尽管动画和现实完全是两码事,但他依旧要求在动画中看出现实的因果关联),不过在这里我还想再补充一些允许想象赋予动画人物性格的情况下观看者对性格的主观判断的说明:
1、即便拥有相同的性格,根据行动者外观的不同,他人给予的评价也将不同。比如说可以设想一个娇小的动画女孩帮助她见到的老人搬运重物,这可能让人产生一种怜爱的感情;如果帮助老人搬运重物的是一个浑身肌肉的壮汉,这可能让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但如果现在帮助老人搬运重物的是一个有八条触手的怪物,我想可能它还没来得及帮助老人搬运物品,老人就吓昏过去了。同时,如果不具备某些外观的有利条件,表出性格也将受到阻碍。就用上述搬运物品来举例,如果这一“乐于助人”的性格出现在一块拟人化的石头身上,又或者一株拟人化的植物身上,就无法得到同等程度的表出(因为它们并不具有适合搬运东西的“手”)。所谓的“喜欢性格”,永远只有在观看者认为“正常”的外观范围中才适用(这也包括某种程度的反差,又或者说是“惊喜”),超出了这一“正常”范围,人们即使能够给予正面评价,也只能是一种称得上“赞许”称不上“喜欢” 的理性的感情;
2、主导一个人行为的动机,我们只能通过外现的部分(如表情、动作、他人的评价)去揣测,并用我们的判断得出我们认为是对的结论,并不能做更多考察,就像上文说的那个通过视听觉反馈揣测袋子里有金币的人一样。也可以用一种比较奇怪的说法:“因为人是拥有某种性格的人,人才会觉得他是这种性格而不是另外一个性格”。人们在将直观转化为抽象概念的过程中,总是需要选取某些特征、抛弃另外一部分特征,并不能完全将这一物在概念中还原。而选取哪些、抛弃哪些完全是受到个人欲望的影响:比如说在不同视角下,勇敢也可以说是鲁莽、谨慎也可以说是懦弱、八面玲珑也可以说是奸诈虚伪……在我们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两个人之间有什么样的感情”时,我们已经去掉了直观中某些特有的部分,将其一般化了。比如说勇敢,什么是勇敢?向陌生人搭话可以是勇敢、拯救世界也可以是勇敢,但可能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规定:一种大的或小的勇敢。但什么是大的?对于有的人而言向陌生人搭话所需要的勇气就是巨大的,对另外的人而言可能舍身赴死才需要巨大的勇气。霍布斯早就指出:“人们根据各自欲望的不同而给同一事物以不同名称”,判断者不同、判断标准自然不同;
3、即便两个人做出相同的行为,也并不表示两个人拥有相同的动机。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做慈善”的行动,它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动机:①单纯因为看到他人痛苦感到同情而做慈善;②因为受到“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就应该帮助他人”的教育,为了自己的好处考虑而做慈善;③因为受到“行善者上天堂、作恶者下地狱”的观念影响,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而做慈善;④因为想要利用“慈善”为自己塑造好形象以在今后借这一名声牟利而做慈善;⑤因为可以借“慈善”的幌子行恶而假装自己在做慈善……那么请问,在只有有限的视觉和听觉材料作为判断资料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哪一种动机是否有标准答案?
#3-1 - 2023-9-16 20:13
雪平富良野
如果动画中的性格应该采取现实的标准评价,那么动画角色毫无疑问是“没有性格”的。因为在现实中,人之所以相信他人拥有性格,是因为在对自己的双重意识(即既作为外部表象认识,又作为内部表象认识)中发现自己的每一行动都拥有一个先在的动机,并把使自己面对某一特殊表象产生某一特殊动机(而不是相反的动机)的内在状态称为“性格”,从而通过外观的类似关系认为他人也具有“性格”(即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被某一有别于外观的内在规定的)。
然而,动画有且只有外观部分,如果要问动画人物为什么做出一个行动而不是另外一个行动,理由绝不会是动画人物被某一由他自身的动机所驱使,而是由作者的动机所决定。因此,如果用现实中评判性格的标准评判动画的“性格”,不仅像是用真花的标准评判假花、甚至像是用玫瑰花的标准去评判樱花。
#3-2 - 2023-9-16 20:21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如果动画中的性格应该采取现实的标准评价,那么动画角色毫无疑问是“没有性格”的。因为在现实中,人之所以相信他人拥有性格,是因为在对自己的双重意识(即既作为外部表象认识,又作为内部表象认识)中发现自己的每...
如果动画应该采取动画独有的评判标准评价,那就应该首先区分清楚动画与现实的差异。就好像一朵假花只能模仿真花的外观部分、不能模仿真花的内部结构、生命力和寿命一样,动画对现实的模仿也是如此。而且在此之外,动画并没有完全模仿现实的外观。既然在评价一朵假花时不会因为它无法模仿真花的生命力而给予它恶评,那么在评价动画时也不应因为它不具有对性格的模仿而给予恶评——因为这两者都只能模仿外观方面,而所谓“性格”恰恰是因为人认识到了它有别于外观的一面,才具有其内涵,否则就只是一些外观的特殊规定罢了。
#3-3 - 2023-9-16 20:31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如果动画应该采取动画独有的评判标准评价,那就应该首先区分清楚动画与现实的差异。就好像一朵假花只能模仿真花的外观部分、不能模仿真花的内部结构、生命力和寿命一样,动画对现实的模仿也是如此。而且在此之外,动...
应该严格区分“充分”和“必要”。比如说想要获得饱足感,吃面包、米饭、馒头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是充分的,但任何一种都不是“必要”的,只有进食这个行为才是“必要”的(而无论吃什么)。
而人们对于他人性格的解释就经常将“充分”和“必要”混为一谈:实际上人的性格就像是不透明、不透气且无法打开的容器中的内容物一样,单凭重量和摇晃容器发出的声响是绝不能断言内容物的性质的(当然,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比如在摇晃后听到水声,从而认为内部盛有一种液体,但推测到此为止。如果有人想在不打开罐子确认液体的情况下说里面的是茶、酒、纯净水中的一种,再或者水的颜色是红色、绿色、蓝色中的一种,他的推测就成为了一种臆测),但人们在判断时经常凭借一些习惯将具有某些特征的外观集合划归到某些性格的概念之下——比如将经常露出笑容的人划归到“天真可爱”的概念之下。但这只是一种常见的情况,而不常见的情况就没有被考虑在列(比如说,这只是一种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演技,因此实际上背后的性格应该是“心机重、虚伪”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就像是看到任何一个吃饱饭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因为吃了面包或者其他特定的某一种食物才饱的一样荒唐。
#3-4 - 2023-9-18 04:36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人们容易凭借习惯将具有某些特征的外观集合划归到某些性格的概念之下——比如将经常露出笑容的人划归到“天真可爱”的概念之下。但这只是一种常见的情况,而不常见的情况就没有被考虑在列(比如说,这只是一种出于自...
现在常见的动画并不是纯粹的“动画”,纯粹动画只需要画面、不需要文本就足以让观众理解其全部内容。通过配音提供的文本是对动画中的画面为何如此的一种补充说明,这种说明并没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只有“常见”与“不常见”的区别。一些人所谓的“有趣”,实际上是将他们常见的要素以不常见的方式结合,使他们觉得耳目一新;一旦他们不常见的要素以他们不常见的方式组合,便让他们感到“很不合理”。
#3-5 - 2023-10-16 10:21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应该严格区分“充分”和“必要”。比如说想要获得饱足感,吃面包、米饭、馒头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是充分的,但任何一种都不是“必要”的,只有进食这个行为才是“必要”的(而无论吃什么)。
而人们对于他人性格的解...
为了满足欲望,人们不得不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一种努力或者一种妥协)通常与欲望相悖。然而,在尚未寻得更好的途径之前,一部分人为了减少自己的心理负担,而用一些除了动听以外一无是处的词汇美化满足欲望的过程中所遭到的痛苦。动听的词汇之所以动听,一方面是因为它冒用了一些愉快感受的词汇。例如“梦想”实际上和梦唯一的相似之处只在于“无知”,但就连这看似相通之处也不相同:梦是用已知的材料进行无法预测的组合,而梦想则是出于对动机和实现过程的痛苦的无知(然而,这个无知状态完全可能通过考察自己或学习他人的经验而破除)。另一方面是它经常伴随着某种愉快体验出现,例如人们之所以在谈到“拼搏”、“奋斗”的他人时致以一种崇敬,只是因为这些概念经常(但并非必然)伴随着某些好结果。如果好结果并不伴随着这些概念出现,那么这些概念就不具有正面的价值。所以,重要的是好结果而不是这些概念,不应单纯追求这些概念而应该重视结果。然而,疏于考察的人们久而久之将这些只存在于概念中的空虚的美错认为首要的目的,却忘记了自己最初追求的那个才是最为重要的事物。只要满足某个特定欲望的事物不是唯一可以满足这一欲望的事物,这一欲望就依旧拥有纯化的可能性。如果有两条道路同样能满足一个欲望,那么(在不把痛苦作为一种乐趣追求的情况下)选择其中轻松的道路才能更为完整地享受满足一个欲望带来的愉悦。
#3-6 - 2023-10-16 10:43
雪平富良野
删除了回复
#3-7 - 2023-11-12 08:42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为了满足欲望,人们不得不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一种努力或者一种妥协)通常与欲望相悖。然而,在尚未寻得更好的途径之前,一部分人为了减少自己的心理负担,而用一些除了动听以外一无是处的词...
梦想经常只是一种买椟还珠。“人的一切自愿行为都是为了某种对自己的好处”,对!“好处”才是主要的,而其余的一切都只是次要的。比如说人们因为曾经看到别人在拥有某一项技艺或某一种事物时受到追捧,从而对拥有某项技艺或某些事物感到向往,在这里,重点其实是“受人追捧”而不是那项技艺/事物。还可以继续往下进行,人们之所以喜欢受人追捧,只是因为自己曾经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好处,因此重点是“好处”,而不是受人追捧。遗憾的是,人们经常本末倒置,在不管能否带来好处的情况下去追求某一个事物,到头来却得不偿失。
#3-8 - 2023-11-15 07:19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为了满足欲望,人们不得不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一种努力或者一种妥协)通常与欲望相悖。然而,在尚未寻得更好的途径之前,一部分人为了减少自己的心理负担,而用一些除了动听以外一无是处的词...
可以说,为了概念物而抛弃实际好处就像是为了前往一处地方而查看路标,却因为路标好看而把路标拆下带走,对原本的目的弃之不顾一样荒唐。
#4 - 2023-9-18 04:25
(可愛いは正義)
“满足的欲望就不再是欲望”大约是人们比起单纯接受他人的认同、更热衷于争辩的理由。在厌腻了一味地认同或被认同后,想要通过争辩来换点口味,结果争辩到头来如果不是一方认同了另一方,就是不欢而散。习惯了平静的人对平静感到厌烦,通过将自己原本的平静破坏掉以使自己再次燃起对平静的渴求,真是矛盾。停止无益的辩论,珍惜心灵的平静。
#4-1 - 2023-9-18 04:27
雪平富良野
“满足的欲望就不再是欲望”同时也是人们比起顺风顺水的故事,更喜欢一波三折的故事的理由。实际上绝大部分故事主角的一切折腾,都是为了使自己过上平凡的幸福生活,而这份平凡幸福生活的影像放在眼前时,却觉得无聊,希望一些能把一块石头吊在心上直到最后再放下的剧本,真是有趣。
#4-2 - 2023-9-20 05:51
雪平富良野
无谓的争论是双方拿着看似一样(概念)实则不同(直观、习惯、欲望)的东西吵架,或许应该先确认两个人对于同一概念有相近的认知再开始争论,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否则双方只是在为只属于自己的东西(事物于己的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争辩。
#5 - 2023-9-18 23:14
(可愛いは正義)
以前一位网友推荐用禅修的方法“认识你自己”,他指出这种方法已被科学证实会对大脑产生某种影响,我不知道这是否和瑜伽或者冥想产生的影响类似。
#5-1 - 2023-9-20 05:56
雪平富良野
见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感到恼火,是被困囿于“我”之中的表现。如果对方的意见是正确的,就应该更正自己的错误意见;如果对方的意见是错误的,更不应该为了他人的错误生气。人们并不会因为对方在做一道算式时和自己得出不同的答案而大动肝火,只有他们认为这道“算式”的等号后面应该与一个令自己愉快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相接时,才会为了别人的不同意见而生气。
#6 - 2023-9-20 05:22
(可愛いは正義)
声称自己“重视过程胜过结果”的人通常重视结果胜于过程:人的欲望有主次之分(比如自然且必要的欲望优先于自然但不必要的欲望),在结果那一头的通常是优先级较高的欲望,而在达到这一结果之前的过程感受到的某些刺激(例如某些感官享受、心灵愉悦)是优先级较低的欲望,如果不是在过程中看到了达到结果的希望,这一过程就不会是愉快的过程(比如说一个人希望在吃饱饭的同时享受味觉的刺激,但如果他可以无限制地感受味觉的刺激、却无法摆脱饥饿的状态,很快他就会认为摆脱饥饿的状态是远比味觉的享受更重要的事情)。
#6-1 - 2023-9-20 20:35
雪平富良野
能力的运用之所以带来快感,只在于能力运用之后造成的结果,实际上只要能达成同样的结果,这一能力是否得到运用是完全无所谓的,因此应该避免把“能力运用”本身和“好”关联起来的行为。
#6-2 - 2023-10-16 04:33
雪平富良野
认为做一件事必须按照某种既定的程序,而不能采用某种更为简便的方法的人只有在不按照这种程序就会招致实际损害的情况下才有其正当性。否则这种人只是概念的奴隶。因为他错误地让以主要的欲望为前提的次要欲望凌驾于主要的欲望之上。
#6-3 - 2023-10-16 04:43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认为做一件事必须按照某种既定的程序,而不能采用某种更为简便的方法的人只有在不按照这种程序就会招致实际损害的情况下才有其正当性。否则这种人只是概念的奴隶。因为他错误地让以主要的欲望为前提的次要欲望凌驾于...
概念的奴隶通常误以为自己是欲望的主人,实际上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主人从原始的欲望换成了在原始欲望上生根发芽的赝造欲望而已。
#7 - 2023-9-24 22:04
(可愛いは正義)
动画人物是不具备“同一性”的。如果同一性是通过直观得以确认的,那么只要“一个”人物的前后“接续”是由不同画师绘制的,前后之间就只具有外观的相似性而非同一性;如果同一性是通过将直观与概念进行对比,而概念一开始就不具备直观的所有要素,于是这么做将导致两种推翻角色同一性的可能:1、直观所见超出了概念过去总结的内容(这里指的是一种较为明显的变化,例如长发的角色在之后的剧情中改为短发),因而不论严守概念划定的范围还是返回到用直观确认同一性,“同一性”都已荡然无存;2、在同一个概念下可以关联到不同的直观(例如“金发、蓝瞳、傲娇”可以关联到的角色多如牛毛)。
#8 - 2023-10-5 04:18
(可愛いは正義)
关于“好”的随想
1、同一事物并不总是带来同样的好处;
2、同样的(准确地说应该是“相近的”)好处并不总是由同一事物带来。
#8-1 - 2023-10-7 05:47
雪平富良野
伴随着铃声投食,久而久之狗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倘若在这之后摇铃但不投食也持续了一段时间,狗听到铃声便不会分泌唾液。如果有哪条狗竟然(假如它能思考的话)说铃声比食物更重要,如果听不到铃声宁愿去死又或者愿意为听到这铃声做任何事情,恐怕很难得到人们的赞许。
然而,相当一部分人难以区分“好处”和事物。在没有正确认识同一事物的好处的非持续性和同一好处的出处的不唯一性的情况下,人们轻易陷入了和把铃声当作食物的狗同等的境遇,不仅没有将不能带来好处的事物弃之不顾,还为无用的事物虚构出一种好处,并为此在已经丧失价值的事物上浪费多余的时间。
实际上人们会对一件事物投以关注而不是将其视作与路边的石头或尘土一般无足轻重,只是因为这一事物包含了顺应或忤逆他的欲望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又必须以能够被他认识的方式作用于他,才能引起他对出处的关注。也就是说,自己的好处永远是先于事物本身的。因此,应当正确判断事物是否存有原先的价值,在答案为否的情况下应该立即抛弃这一事物。
#8-2 - 2023-10-7 05:52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伴随着铃声投食,久而久之狗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倘若在这之后摇铃但不投食也持续了一段时间,狗听到铃声便不会分泌唾液。如果有哪条狗竟然(假如它能思考的话)说铃声比食物更重要,如果听不到铃声宁愿去死又或者...
真正自由的人应该使用概念而不是被概念奴役,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凡能在力所能及的直观中找到概念的对应物的,一定要先观察后下判断;
2、不能在直观中找到证据的,一律要求完整的推论环节。凡是缺乏中间环节或者逻辑错误的信息,均不予以关注;
3、只涉及他人非必要欲望的事物的判断一律当作耳边风。
#9 - 2023-10-16 04:27
(可愛いは正義)
关于“梦想”起源于无知的随想:
一方面是缺乏对于怀抱梦想的最初契机的考察,将念想寄托在概念上的无知。人们可能因为接近自己的人所从事的职业、又或者在看到某个受人追捧的对象后对某事怀抱憧憬。而这份憧憬只是来源于自身利益的满足和新鲜感(甚至应当说,受人追捧之所以是一件好事,也只是因为最初受人追捧的人得到了大量的好处。如果受人追捧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个虚名,而无法带来好处,那么受人追捧就不会有太大价值);
另一方面是缺乏关于实现梦想所需付出的代价的感受,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追梦之前确实感受到追梦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痛苦,那么即使他依旧因为结果的重要性而继续追求,也只会像完成一份工作一样按部就班地前进,而不会被幻想放大了期待。
#9-1 - 2023-10-16 10:30
雪平富良野
有不少人喜欢一种不计较利益得失的纯真,然而当他们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时经常还希望得到更多处世的知识(又或者说,他们不喜欢自己被当作小孩看待)。“利己”的本性从一开始就在自他之间设下了巨大的矛盾:利己的人憎恨与自己同样利己的人(但对于比自己厉害过多的利己者则抱持敬畏或恐惧的态度),赞颂(但可能在一方面很乐意这种人出现在自己面前,另一方面又在心中嘲讽这种人愚蠢)自己永远也无法成为的、利他的人。
#10 - 2023-10-28 22:00
(可愛いは正義)
就像一个能用具体数字表示的数总能找到比这个数更大或更小的数一样,只要一个物品能表现为现象,就不能否认有存在比这个物品更为接近这一物品的理念的可能。也正因此,人们不能拥有“最好”的东西,而只能拥有或多或少贴近那个“好”的东西。人们就像是“抛绣球”中的绣球,无力决定自己落地的位置;又像是被要求在球赛中半途上场的替补球员,无力选择自己登场的时间。尽管如此,许多人依旧声称自己拥有的是“最好”的现在,这恐怕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决定外物出现序列方面的无力、以及对最适合于满足自身欲望的外物的无知。
#10-1 - 2023-10-28 22:10
雪平富良野
人们所说的“好”经常并不是永恒的好,而只是一种适合救当下欲望之急的“好”。也就是说,只是因为发言者有这样一种欲望以及适合于对某物做出某种积极反应的感官,某物才会对他呈现出“好”的一面。所以一个人在感谢时或许不必着急去找一个外物,也可以返回自身,“感谢我是这样的我,如果我不是这样的我,就体会不到这样的‘好’了!”
#11 - 2023-11-6 05:49
(可愛いは正義)
“幸福”是以预设幸福状态的持存为条件的,正因为人们无法保证这一持存的必然性,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只能接近但无法达到的事物。当一个人说“我现在很幸福”时,如果能让他确信他将在第二天失去将他置于有利地位的一切条件,那么他就将陷入到对人生的怀疑和怨恨之中,对于一个曾经“幸福”、之后痛苦的人而言,甚至会希望自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幸福”状态,心里至少会好受一点。这么看来,大部分人只是因为不去想当下“幸福”的失去、又或是找出种种缺乏根据的理由证明“幸福”持存的可能性以自我欺骗,才保住了当下的“幸福”。
#12 - 2023-11-15 07:39
(可愛いは正義)
假借“感情”之名向他人索取回报,是最极致的利己主义。它的本质是在没有可给予他人的好处的情况下用谎言虚构出一个好处误导他人,以从他人那里骗取好处。这种做法就像让一个因为甜味而喜欢苹果的人进一步喜欢上苹果的梗、核等不能食用的部分、甚至要让他喜欢上坏掉的苹果一样。
#13 - 2023-11-17 15:28
(可愛いは正義)
所谓的“动画宅”与“现充”的区别恐怕只是在质料方面:当现充们三五成群地讨论昨天播出的某个热门电视节目或车站前新开的可丽饼店(或许在这里就是短视频平台有哪些热门梗、热搜又说了什么等等)时,一群动画宅也在讨论这个季度又有哪个神作神回神作画场面又有哪个动画制作方面的“明星”又参与了哪部动画的制作……可以说,他们除了讨论的东西不同以外,甘愿成为潮流的奴隶这一点是如出一辙。
#13-1 - 2023-11-17 15:33
雪平富良野
因此,我完全不能理解宅对于现充的羡慕。他们只是因为爱好而在跟随某个特定领域的潮流,并不是跟随潮流的能力落后。如果他们羡慕现充是因为现充会跟随潮流,那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同样的能力;如果他们羡慕现充是因为现充跟随的潮流的“质料”,那就更是不可理解,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运用他们的跟风能力去把玩这些东西。
#13-2 - 2023-11-20 04:17
雪平富良野
大部分人只是会说话的动物,他们至今为止依旧在意见的领域贯彻弱肉强食的法则。
#13-3 - 2023-11-30 01:53
雪平富良野
删除了回复
#14 - 2023-11-24 08:55
(可愛いは正義)
在语言艺术方面鉴赏的典范必须以某种已死的高深语言来撰写:第一,为的是不必遭到改变,这是活着的语言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高贵的表达变得平庸,常见的表达变得过时,创新的表达则只在短暂的持续中流行;第二,为的它具有某种不受任何捉弄人的时尚变更所左右、而保有自己不变规则的语法。——康德
#15 - 2023-11-29 18:03
(可愛いは正義)
有一种(所谓十分不情愿的)厌世,对于这种厌世的气质倾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来到许多思想正派的人的内心,这些人虽然就好意来说是充分博爱的,但却由于长期的悲伤的经验而远离了人类的愉悦,例如隐居的偏好,和幻想家的愿望,但愿能在一个偏远的乡居度其一生,或者(在年轻的人士那里)梦寐以求在某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孤岛与小家庭一起过日子的福气,都为此提供了证据,这都是《鲁滨逊漂流记》式的小说家和诗人们非常懂得利用的题材。虚伪,忘恩负义,不公正,以及在我们自认为重要和伟大的目的中的那种幼稚可笑,在追求这些目的时人们甚至相互干出了所有想象得出来的坏事:这些都是与人类只要愿意成为什么就能够成为什么的那种理念十分矛盾的,并且是与想要看到他们改善的强烈愿望极其对立的,以至于当我们不能爱人类时,为了不至于恨人类,放弃一切社交的乐趣显得只是一个小小的牺牲而已。——康德
#16 - 2023-12-2 21:22
(可愛いは正義)
美的经验性的兴趣只在社会中;而如果我们承认社会的冲动对人来说是自然的,因而又承认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偏好,也就是社交性,对于作为被在社会性方面规定了的生物的人的需要来说,是属于人道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免不了把鉴赏也看做对我们甚至能够借以向每个别人传达自己的情感的东西的评判能力,因而看做对每个人的自然爱好所要求的东西加以促进的手段。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的人独自一人既不会装饰他的茅屋也不会装饰他自己,或是搜寻花木,更不会种植它们,以便用来装点自己;而是只有在社会里他才想起他不仅是一个人,而且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的一个文雅的人(文明化的开端);因为我们把一个这样的人评判为一个文雅的人,他乐意并善于把自己的愉快传达给别人,并且一个客体如果他不能和别人共同感受到对它的愉悦的话,是不会使他满意的。每个人也都期待和要求着每个人对普遍传达加以考虑,仿佛是来自一个由人类自己所颁定的原始规约一样;所以一开始当然只是魅力,在社会中具有着重要性并结合着很大的兴趣,例如用来纹身的颜色(如加勒比人的橙黄色颜料和易洛魁人的朱红色颜料),或是花卉、贝壳,颜色美丽的羽毛,随着时间的进展,还有那些根本不带有什么快乐即享受的愉悦的美丽形式(如在独木舟、衣服等等上):直到最后,那达到最高点的文明进程从中几乎产生出了文雅化的爱好的主要作品,而各种感觉只有当它们能普遍传达时才被看做有价值的;于是,在这里每个人在这种对象上所感到的愉快尽管只是微不足道的和单独看来并没有显著的兴趣的,但关于这愉快的普遍可传达的理念却几乎是无限地扩大着它的价值。——康德
#17 - 2023-12-2 21:26
(可愛いは正義)
在用了很多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之后,我发现了对于非自然的欲望的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自然的欲望本身并不关心什么是食物,而只关心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因此原始欲望的法则或许可以用“有奶就是娘”来解释。至于对自己的满足经常伴随着什么其他表象出现的关注,这是非自然的欲望,这类欲望就和“伸手”、“站起”、“坐下”这类训狗的命令一样,只是驯服的标志。
#18 - 2023-12-5 07:46
(可愛いは正義)
删除了回复
#18-1 - 2023-12-5 07:50
雪平富良野
删除了回复
#18-2 - 2023-12-5 07:58
雪平富良野
删除了回复
#18-3 - 2023-12-5 08:02
雪平富良野
删除了回复
#18-4 - 2023-12-5 08:04
雪平富良野
删除了回复
#18-5 - 2023-12-6 18:28
雪平富良野
删除了回复
#19 - 2023-12-18 02:03
(可愛いは正義)
有概念则无自由。尽管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相比起被机械作用决定的自然物拥有更多自由,但人们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当他们谈论“自由”这一概念时究竟已经屈从于多少训练?植物在园丁的修剪下显现出园丁想要的模样,人也在训练者(这可以是此人的父母、老师、所处的群体等)的意图下被导向某个特定的方向(比如用特定的声响和符号代替直观、对一些声响和符号产生愉快或厌恶的情绪、对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产生依赖性、亲近某些特定的人物等),尽管他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可以在某些细节部分(例如不愿意采取训练者指出的生活方式等)违抗训练者的意图而误以为自己拥有自由,但他们不仅在大体上(如语言的使用、对某些概念的感到的愉快或厌恶)被训练掌控,甚至就连他们对训练的某些部分的厌恶也来自于这种训练(比如说经过对事物进行对比的训练,将训练者试图加于其上的某些东西判定为“糟糕的”),即便他们试图将这个训练全盘取消(就像佛教徒和其他苦行者所做的那样),他们也只能采取有别于这一训练的其他方法训练,使自己摆脱前一种训练的影响,而不是使自己拥有从未经过训练的状态(前者就像是用修正带或修正液将一张画得乱七八糟的纸涂白,后者则像是从来没有被墨迹污染过的纸)。
#19-1 - 2023-12-20 05:38
雪平富良野
如果把道德解释为不损害他人(即使不会受到惩罚)并尽可能帮助他人(即使得不到奖励)的利他行为,那么我将很难看出“道德”和不受自然法则主宰的自由有何关联。为了族群的利益自我牺牲的行为在动物界也时常发生,这是否可以说明:人的道德也是类似于动物优先保障族群延续的行为?人自诩拥有足以战胜欲望的能力,但在我看来,大部分的情况更像是人刚把他认为野蛮、奴性的欲望“驱逐出户”没多久,欲望换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理性)又从同一扇门进来,而且还受到了家主的热烈欢迎。
#19-2 - 2024-2-24 05:45
雪平富良野
雪平富良野 说: 如果把道德解释为不损害他人(即使不会受到惩罚)并尽可能帮助他人(即使得不到奖励)的利他行为,那么我将很难看出“道德”和不受自然法则主宰的自由有何关联。为了族群的利益自我牺牲的行为在动物界也时常发生,这...
不惜付出巨大代价求得他人认可,这是一种买椟还珠、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