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bel

@visonsann

搞了快一周的汉化,愈发觉得自己语文水平是真的烂,日语不行就算了汉语也搞不懂(bgm101) 不过也算是有新感悟。幼时听到王小波的观点:“文章是用来念的而非看的”时还不以为然,想着执着于声带与耳蜗的振动对文章毫无益处,不断研磨文字才有机会超越前人。然而阅历越丰富越感觉我这观点有点偏激,特别是初窥了纳博科夫晚期作品以及古典诗歌的冰山一角后越发明白朗诵音韵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我的三个思考结果: 1.不打磨音韵之美当然可以写出好的文章,但如果追求超然之境则必然要读起来也能让读者惊艳。古人对骈文的喜爱之情我如今多少共情一点了。 2.既然语言即思维,那么译者不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完美翻译。其实这个想法也是这两年看了索绪尔和罗兰巴特才有的,没接触符号学前根本想不到这一点。而且这个结论不局限于诗歌气质的文字。 3.说回手头的工作,搞起汉化后我更加确信了这一点——念

5月12天前 via mobile

  • @visonsann Anabel - 念不通顺就是坏翻译。我们必须把句意通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放在翻译工作的首位。
  • @shiki1209 四季大枣 - 译事三难:信、达、雅。唯雅难求。难以用对账工整,辞藻华丽,韵律和谐概括这一雅字。私以为超然之境始终离不开传情达意。情感与立意的自然流露,文字也随之任真无饰地排列。宋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雪二字反复出现亦能成为千古名句。你中有我,词通意达。翻译的终极追求:换了躯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期待大大的汉化。
  • @visonsann Anabel - @四季大枣 谢谢鼓励。雅真的太难了,我这次还是先以信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