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8 14:55 /
转载,sutarin,原文在此
友情链接,书评中提到的princess waltz

本文使用GPT4翻译,部分译名方面可能存在错漏


《动物化的后现代主义:从宅男角度看日本社会》(講談社現代新書)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我最近读了《动物化的后现代主义》。我的感想是“比我预期的要好,但内容仍有些让我不适”。当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我身边的人就读了起来,我也听到了他们的感想。他们并非宅男,而是所谓的次文化群体,或者是被批评空间范式所影响的人。他们的评论都是一些我无法理解的,比如“宅男比我想象的还要前沿?”之类的,所以我并没有抱太大期待。
        此外,我认为读这种书最好的时间是出版后一段时间,这样可以更好地判断其真假,所以我就在最近才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在2001年出版的,那时候正值《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余波,研究宅男成了一种潮流,我个人很讨厌这种风潮。现在,次文化几乎已经灭绝,还坚持不懈的人只有東浩紀了吧。也许正因为此,他的工作机会变少了。東浩紀,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宅男。
        我始终认为,《新世纪福音战士》无论如何都不过是普通的宅男动漫,然而因为次文化族群(俗称“STUDIO VOICE”族)创造的流行,他们都开始热衷于《新世纪福音战士》,甚至对电影版的评价是“庵野秀明的宅男情感非常逼真”,看着这种情况,我不禁想,你们也真是够了。
        当时我还没读这本书,对于“动物化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标题并不理解,当我询问其含义时,有人告诉我,“后现代主义”指的是宅男,“动物化”则指的是宅男的“巴甫洛夫的狗”现象。换句话说,宅男就像狗一样,只要看到萌角色,就会像狗看到主人就会摇尾巴流口水一样。这个解释让我很吃惊,我想,他们真的可以这么直接地写出来吗?然而实际上,这本书中确实写了这些。
        東浩紀在书中阐述了他的观点: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宅男们选择了后现代的方式(放弃对“大故事”的追求),享受着虚拟的、堆积的信息。这样的宅男行为被称为“后现代”,让我感到了不适。
        首先,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对,但在这本书中,宅男们是“无意识的后现代主义者”,我对此表示怀疑,真的有“无意识的后现代主义”吗?
        在维基百科中,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是(我选择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条目,因为“后现代主义”的条目太抽象,专业术语太多):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具有与现代文学相反特征的文学。现代文学具有无矛盾性、秩序性、明晰性、简洁性、建设性、独创性、普遍性等特征。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文学则肯定了故事的矛盾(或者说,故事本身就包含了矛盾),时间轴的无秩序性、炫耀性、耗尽性、象征性、全面的破坏、模仿、大故事的结束、对普遍性的怀疑、自我解构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除了是对现代文学的反论外,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情况下,“xx文学”都有一些特征来定义,《动物化的后现代主义:从宅男视角看日本社会》(講談社現代新書)
        虽然我早些时候在文章中提到过,但现在我终于读了《动物化的后现代主义》。我的感想是"比我想象中好,但内容略感不舒服"。
        这本书首次出版时,我的亲朋好友就已经读过了,我也听过他们的评价。那些读过的人并不是宅男,而是所谓的次文化族群,或者是被批判空间范式毒害的人。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评价总是"宅男比想象中更先进?"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言论。所以,我并没有对这本书抱太大期望。
        而且,我更倾向于在一本书出版一段时间后再读它,这样我才能判断书中的内容是真是假。这就是我现在才读这本书的原因。
        这本书于2001年出版,那个时候,由于《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影响,讨论宅男成为了一种趋势,我觉得是这样。我并不喜欢这种潮流,但现在次文化几乎已经消亡,还坚持不懈的只有東浩紀吧。我有时候觉得他因此而没有工作做。不过,東浩紀真是纯粹的宅男啊。

        我一直觉得,《新世纪福音战士》无论怎么看,都只不过是普通的宅男动画,但由于次文化的流行,周围的次文化人群(也就是所谓的"STUDIO VOICE"族)都对《新世纪福音战士》疯狂痴迷,看到他们在谈论电影版时说"庵野秀明的宅男感觉真棒",我都会觉得,你们也挺让人头疼的。

        当时我还没有读这本书,我对"动物化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标题的含义并不明白,当我问是什么意思时,得到的回答是"后现代主义"指的是宅男,而"动物化"是指宅男的"巴甫洛夫的狗"现象。
        也就是说,宅男就像狗一样,只要看到萌萌的角色,就会像狗一样摇尾巴,流口水。这个解释让我觉得有点无奈。我不确定这种说法能不能直接写出来。实际上,书中确实如此描述。

        東浩紀认为,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宅男们已经变得后现代化(放弃了追求"大叙事"),开始沉迷于仿真文化(信息的积累)。他对于宅男的这种行为现在才被称为"后现代"感到不适。

        首先,后现代主义本来就是作为"反现代"存在的,但这里的宅男被描述为"无意识的后现代主义"群体,我就开始质疑"无意识的后现代主义"到底存在不存在。

        从维基百科引用的"后现代主义"(实际上,"后现代主义"条目中的专业术语太多,过于抽象,所以我从"后现代文学"条目中引用):后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具有反对的特征。近代文学具有无矛盾性、秩序性、明晰性、简洁性、建设性、独创性、普遍性等特征。而后现代文学则肯定物语的矛盾性(更准确地说,物语总是包含矛盾),时间轴的无秩序性、炫耀性、浪费性、符号性、全面破坏、模仿、大叙事的终结、对普遍性的怀疑、自我解构等特性。

       除了反对近代文学之外,后现代文学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当我们说某一类型的文学时,会有一些特性来描述它,但对于后现代文学,这种特性很少,更多的是对近代文学的补充意义。这与其他的后现代建筑、思想、艺术是一样的。
———————后现代文学 - 维基百科


        我的理解与上述内容大致相同。以小说家来说,像高桥源一郎、田中康夫、小林恭二,漫画家如山田几乎等等。
        从解释上看,后现代主义有反动和创新的形象,但实际的作品往往如地雷般触目惊心,或者是让人尴尬,"无聊的作者"作为一种嘲讽的使用更多。但是,在这本书中,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负面的形象,反而被描述为最前沿的。这也可能是因为東浩紀本人就是宅男,他自然会为宅男辩护和支持。

《物語消费论》定本
    作者:大冢英志,西岛大介
    出版社/制造商:角川书店
    发售日:2001/10/25
        然而,我的整体感受是,大概可以说《动物化的后现代》只是为了反驳大冢英志的《物語消費論》而写的。虽然我还没有读过《物語消費論》,但从这本书来推测,东浩纪似乎在对抗大冢英志的主张,“宅男们会不断消费故事”,他反驳道,“不,宅男们已经在追求故事以外的元素了,消费故事的阶段已经结束”。
哦,真的吗?这个疑问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提出,但是我对大冢英志这段时间的作品没有什么阅读的兴趣。就像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提到的“惊奇人”的段落一样,似乎没有说什么有趣的事情。
        关于“惊奇人”的比喻真的很无趣,我感到非常困惑。伪币和其他东西有等价的价值吗?同人志是因为它是二次创作,它从原作“独立”出来,才有趣的。如果它只是作为原作的延续被写下来,那么不论原作作者写得有多好,都不可能有有趣的作品,也不会有人去购买同人志。但是,宅男们就是在寻找二次创作,这是否说明他们想看到他们喜欢的角色在官方之外的表现,这个欲望呢?
        虽然我最近开始评价大冢英志,但在此之前,我在阅读中岛梓的《交际障碍症候群》的解说时,我对他的印象就已经改变了。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不全症候群 (ちくま文庫)
《交流障碍症候群》(筑马文库)
作者:中岛梓
出版商/制造商:筑马书房
发售日期:1995年12月
        我想稍微偏离一下主题,说说这本叫做《交流障碍症候群》的书。这本书在一些评论家中,比如大冢英志和斋藤环,颇有好评,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本扯淡的书。总的来说,读得越多,我就越感到挫败。
        例如,这本书中对“超现实”的“超”的使用,没有把它理解为“超越”,而是像女高中生那样使用它,表示“超级酷”;并且在开页部分有两三处重复的描述;毫无根据地断言腐女子中长女较多;只关注对漫画的故事线,对话几乎完全抄袭了臭名昭著的岸田秀,书的结构和编辑都是一团糟。
        然而,在本书的解说中,大冢英志却对其大加赞扬,让我很沮丧。毕竟,他的《物语消费论》是他DQN时代写的书,让人无法接近。
        不过,我们还是回到主题。我并不同意东浩纪的主张:“现在的宅男只是在享受萌系元素,已经不再需要大篇幅的故事。”因为我认为在本书中提到的《新世纪福音战士》、《Kanon》、《Air》等作品,都包含了似乎无尽的“大篇幅的故事”。
        实际上,我认为东浩纪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我觉得他明白这一点,但仍然带领不懂物语论的读者,可能是因为这本书是为了反驳大冢英志的《物语消费论》而写的。
        这里的“物语”,指的是那些仿效古老“物语模式”的作品。要解释起来会很长,所以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我推荐你阅读莲实重彦的《远离小说》。

小説から遠く離れて
"远离小说"
作者:莲实重彦
出版社/制造商:日本文艺社
发售日期:1989/04
        东浩纪说"新世纪福音战士是由角色萌消费的",但我认为大多数支持"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人,都是被角色们的存在主义提问、苦恼和创伤所吸引的。至少在我认识的人中是这样,这些元素与故事紧密联系,支持了"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世界观。
        顺便说一句,宅男一直都对抱有创伤的角色有弱点。虽然我一点也不萌。綾波只看起来像情绪障碍,阿斯卡也只看起来像个恶劣的歇斯底里症患者...我讨厌看起来阴郁的受创角色...即使有创伤,但不被它束缚的角色我会觉得有魅力。这并不只是创伤属性的问题,我认为"萌点"在于那些不受任何属性束缚、从属性中解放出来的"出乎意料"的角色。
        而且,"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关于"故事"的内在世界是关键,为了完成故事而制作的剧场版也失败了。
        同时,《Air》和《Kanon》(尽管我还没有玩过)的评价大部分都是“感人”和“令人感动”,据这本书所说,这些作品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女主角的过去和无法治愈的疾病。听到这些,我仍然认为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们的故事与内在世界相通”。
        东浩纪并未否定精心制作的故事的消费,但我觉得他并未明确指出大多数宅男喜欢的故事都“包含了某种与内在世界相通的元素”。当然,针对宅男的作品非常繁多,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然而,我确实觉得有一种趋势,那就是人们更喜欢那些“包含了与内在世界相通的元素”的作品,例如包含创伤、回忆、宿命、以及“实际上○○是××”。
        至于我能想到的那些没有故事、只有设定、并且非常著名的作品,(到目前为止)只有类似于《うる星やつら》的闹剧和(完全不涉及内心世界的)混乱戏剧。然而,就算是《うる星やつら》也在《美丽梦想家》中首次展示了拉姆的内在世界。除此之外,我觉得人们似乎一直在寻找包含故事和内在世界的作品,比如特别常见于机器人动漫的主角的成长故事,我觉得这种情况在各个时代都存在。

————————————待续
Tags: 书籍
#1 - 2023-7-8 15:27
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2)

        接下来是我上一篇博客的续篇。还有,虽然“数据库消费——宅男是如何解析萌属性的”这样的观点并非错误,但对“萌属性”这一概念进行新的解读或发现就有些让人不太舒服了。我想,“萌属性”不就是我们对于“喜好”的另一种表述吗?它只是变得更多样化,不过这并非由宅男所发明,而且我觉得它的分类和细分化似乎源自于风俗产业。在宅男的情况下,这只不过是延伸到二次元角色上的一种情况。

        此外,宅男喜欢的角色不仅仅取决于外表,角色的性格和过去等内在因素也会大大影响其受欢迎程度。光是装载了萌属性的外表并不能赢得人气。比如,就算有个角色与綾波长得一模一样,如果她没有像綾波那样面临内心的问题,我想她也不会受欢迎。

        而且,这些内在因素——无法用眼睛看到的部分,和角色的故事紧密相关。按照前面的“故事消费”的说法,我觉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宅男都无法在没有故事的情况下去爱一个角色。

        话题转回来,我上一篇写的《PRINCESS WALTZ初回版》的设定集中,有一个员工座谈会的内容,他们反复提到“添加或排除萌的符号”的讨论。

        擅长描绘角色的创作者可以从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并且角色是完全独立于作者的。例如,大岛渚和押井守的角色就给人这样的感觉。然而,我感觉在宅男产业里,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角色的创作者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总是和作者似乎是一体的,似乎带着一种傀儡式的虚假感。

        而且,我认为《PRINCESS WALTZ》的员工们似乎只是从符号的角度来看待角色,这样的话,他们怎么可能创作出有趣的故事呢?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解释近年来只有角色设定的情况,比如说"Dejiko"呢?坦率地说,这和Sanx的角色或者Sanrio的角色没有什么两样。就这么简单,就这样。

        而且,实际上,我在这本书中最不满意的部分是,它几乎没有涉及到宅男社区的内容。虽然在书的最后部分稍微提到了宫台真司的高校女生&宅男理论,但却没有涉及到宅男所形成的社区本身。我担心,对宅男生态一无所知的人如果读了这本书,可能会认为宅男是一个孤独的存在,独自行动。

        然而,像宅男这样依赖群体,并以此为基地行动的人群并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Comic Market(Comiket)会不断扩大的原因。我也是宅男中的一员,所以我在写这个,我们可以说在宅男社区中有一种等级制度,每天都在进行等级斗争和优劣竞争,你可以说这里充斥着各种神和信徒。这可能有点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

        宅男重视这种人际关系,甚至超过一般社会。如果你问宅男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宅男,很多人会回答“是被朋友洗脑的”。从腐女子在找到伴侣或者结婚后很容易从宅男生活中脱身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有多少人是因为人际关系而成为宅男的。

        即使有些人说“我没有宅友”,他们还是会收集宅圈的信息。这些信息究竟是为了谁呢?无疑是为了宅圈社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宅世界”。总的来说,为了与“宅世界”保持联系,宅族们都在默默地收集信息。

        然而,这种倾向在近年来才更为明显,我认为不适用于被称为宅族第一代的宅系文化人。他们不仅吸收动漫文化,还吸收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在,称他们为狂热爱好者或许更为恰当。

        但是,最近的年轻宅族真的只能谈论动漫,阅读的书籍主要是轻小说和推理小说,看的电影几乎都是好莱坞的,许多人都不知道高达尔等人。除了对动漫这种宅爱好外,他们其实就是普通的一般人。

        因此,对于作品来说,能否成为大热门正逐渐成为关键点,我感觉那些一开始就看起来不太可能成为热门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似乎没有身份认同感,没有“自我”和“个性”。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坚持,没有执着,没有批判精神,没有自发的欲望,没有内在的必要性。只能说喜欢或不喜欢。这就是他们这种宅族的样子。这就是我所说的“动物化”。

        虽然我没有直接写出这样的话,但我认为这大概就是结论。

        最后,关于超扁平。
        在这本书中也有解释,所谓的“宅族可以平行地享受各种元素”,与我之前的理解大相径庭。
        我以为“宅族作品”是指“尽管描绘了内心世界,但世界观没有深度,是表面的,扁平的世界”。
        关于画,现在的秋叶原系萌画大多非常扁平,没有空间感,没有立体感,没有质感。在色情游戏中,这些缺失可能通过上色进行掩饰,但是如果只有线条,就是扁平的。
        可能,西方人对日本宅文化的兴趣就在这里。西方绘画着重于空间和立体,努力在二维世界中创造出三维世界。但是,日本的动漫画面已经放弃了这个,也不再追求。这种扁平的审美感可能是被看作新奇的。
        在这个意义上,宅族产业可能与浮世绘全盛时期的江户文化有所相通。但是,明治时代的日本为了追赶西方,抛弃了江户文化,开始了近代化的道路。但是,最后失败了。失败的是民族性格。然后就这样,只有文明发展成为了“后现代”国家。
        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由永远无法成熟的大人组成的国家”,这难道不是失败吗?这本书的真谛可能在于,虽然看似是赞美,但实际上并不是赞美。
#2 - 2023-7-9 04:00
(记忆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支持一下,之前看了只看了前面几章,有机会填坑东浩纪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