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2 22:02 /
被藤本树的短篇《再见绘梨》中,“镜头视角对于观众认知的诱导”惊艳到了。


内含大量剧透,不是安利,是读后感。


首先提几个与叙事视角有关的作品:
漫画中的漫画:《Look Back》(藤本树)
电影中的电影:《摄像机不要停!》(上田慎一郎)
游戏中的游戏:《十三机兵防卫圈》(香草社)
look back讲的是漫画家对于友人的怀念,其中包含一段充满美好的if线,直到结尾读者才和主角一样怅然若失的回归现实。
摄像机不要停,是将一段随性不正规的拍摄的花絮(即拍摄过程),和拍摄的影片正片按时间线剪到一起,而拙劣的正片和充满失误和补救的爆笑花絮放联系起来时,更能感受到拍摄现场的事故多发,感受到拍摄影片的魅力。
十三机兵则是叙事上先塑造现实,然后借助多时间线展开伏笔,最后将“现实”打碎,在浪漫的机战与歌姬中,进行一场堵上人类未来的游戏。
但以上三者叙事的层级通常不深(look back),并且对于视角的利用只停留于改变角色来改变叙事的主视角(十三机兵)。即便用了(摄像机不要停),也没有利用镜头来独立完成一套完整的叙事。

但是 再见绘梨 中,对于视角隐含的讯息和倾向利用更加纯熟:先用主观的拍摄视角(主角的dv视角,可以理解成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习惯,而在dv结束时突兀的切回至“影视漫画作品里常用的”客观视角(可以理解成稍远一点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告诉读者“你刚刚看的内容都是主角拍摄的影片”,让读者产生了“主观视角”是主角的电影的认知习惯。
而借助视角的转换的这层诱导性,塑造了诸多成功的剧情转折:例如剧情转折后“道出影片外现实中真相”的桥段,都会立刻从主观视角切到客观视角,利用上述的“认知习惯”,帮助读者从电影的视角脱身到现实的视角。随后镜头又会逐渐从客观视角悄悄回归主观视角,让观众慢慢的又从现实进入到了电影。
而之后,藤本树也利用观众认知对于视角的依赖性,做出了有趣的转折桥段:客观视角,在讲述绘梨和主角的父亲在主角家共进晚餐,内容是比较沉重且充满冲突性的话题,读者自然认为这是现实中发生的冲突。而在冲突的尾声,读者内心被话题的沉重挤满而无暇思考时,摄像机(画面)突然动了----没错,其实以上片段都是主角拿着摄像机拍的电影素材,属于“主观视角”,读者也立刻意识到,绘梨和主角父亲都在演戏,并对接下来的绘梨的“我们刚刚演的怎么样”的台词深信不疑。

借助“客观视角是现实,主观视角是电影”的暗示,以及视角上主观客观之间的无缝转换,让读者被藤本树预设的视角玩弄于股掌之间。
(包括漫画的尾声,进入房间前的走道,是跟随主角移动的主观视角;而进入房间后摄像机拉到两人同侧,逐渐回归到了客观视角;直至最后出房间时,你会发现已经变成了“只有主角在动”的客观视角)

事已至此,玩家爽也基本爽够了,情感已经被高密度的转折反复玩弄揉成一团,最后一个畅快的爆炸,就可以让读者把情绪痛快的发泄出来。你说意义?那段屁都没有,爽就是意义,把心情捋直就是意义,是这个结局存在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都是我看过一遍才能写出来的:而读者在一开始是意识不到这么多的诱导的,所以读起来就感觉自己一直被预判,从而一直有出乎意料的转折发生;至于读完之后回头理一遍,反而没有被“骗”的那种恼羞成怒了,只想喊一声是我中计了,作为读者甘拜下风!

最后:视角不只是换个叙事对象就算好。镜头能在无形之中给予观众那么多的暗示且不被察觉,如果身为创作者却从不去利用,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Tags: 书籍
#1 - 2022-4-15 12:43
(信仰是为了虚幻之人)
电影中的电影还有《8部半》《访谈录》,故事中的故事《坠入》,幻想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幻想《梦书之城》。叙事载体的确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