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3-7-6 15:29
夷蹴而就 (当你长大,会成为绝望者、失败者与被诅咒者的拯救者吗? ...)
*为了防止理解偏差,将原本是问句
为什么总喜欢把“主题”当且仅当作做“差异化工具”使用?
的标题改成了当前的陈述性标题——代表楼主本人在发表该吐槽时已经先行持有了某种确定的价值判断。
**虽然容易陷入“就是因为能力不够才会做成这样”的摆烂式万能回答陷阱,但本吐槽并没有说/攻击“本作(的原作者)很菜”的最初立意,也希望大家在进行讨论和回复时采用更加有让讨论进行下去可能的回答内容,如果持与标题相反的看法,例如认为“主题就该当且仅当差异化工具使用,在此以上的利用都无意义/无价值”等,也欢迎在评论区陈述相关理由。
***23年7月10日,楼主本人已经在条目内容下点了“抛弃”,所以“爱看看不看滚”之类的评论可以不用班友再发了。


以下是原正文部分:
以管弦乐为主题,但“管弦乐”存在的唯一价值是用来和其他“在干某件事的青春片”做出差别,如果把“管弦乐”换掉就可以从“青之管弦乐”变成“青之芦苇”或者“青之时期”。
为什么??
管弦乐本身没有值得探讨的东西吗?哪怕只有小提琴可以说的也有很多很多吧?搞了半天到底是“音乐天才”还是“绘画天才”还是“运动天才”根本就不重要,到最后面对的还是和无论在做什么的高中生一样的困境,什么“原生家庭”,什么“校园霸凌”,什么“集体融入”,什么“情感党争”,什么“天才竞争”……
为什么我自己的乐团时代根本没有这些却也很充实很快乐?排一曲《命运》能让整个乐团连续嗨上几个月,有谁是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排练室的?
乐器初学者跟上大部队的必经苦难(磨炼出茧前的伤痛),入门后几个淘汰率巨高的大技巧门槛(例如管乐的换气、吐音,小提琴的揉弦、跳弓和左手拨弦)等等根本看不到影子,对“管弦乐”的描写甚至还不如“异世界高中生”主题里对“打怪升级”的描写了,好歹对后者来说那是真正自己需要面对的特色问题。
对这样的差异化主题稍微做点研究,做一些有且仅有这个“主题”能引发的剧情很难吗?在故事里加重和“主题”有关部分的比重很难吗?稍微和隔壁working girls学一学很难吗?
做这种作品的目的是什么?让有类似的经历的观众产生共鸣吗?你们能做到吗?让没有这种经历的观众心生向往吗?你们表现出了没有经验的人对古典乐产生向往的常见理由了吗?真有观众看了这部作品会去想要学古典乐器?
对一个主题的贩卖方式无非就是《摇滚人波奇》式和《摇曳露营》式两种,能在有分别或同时获得艺术和商业成功的好例子的情况下做得两头都搭不上也是一种本事。
#2 - 2023-7-6 17:01
(そよ風が涼しく、すごく、いい!)
因为门槛高,深入了解“差异化工具”的细节就够一般创作者喝上一壶了;要理解差异化工具的浪漫,比如混乐团的充实与快乐,就更难了,毕竟连混乐团的人都不一定每个都能真正享受“大家一起努力突破自我”的快乐,而在克服了前两者后,怎么把这些转换为大众能理解的趣味又是一大难关。

过了这三关的作品……

网球优等生算吧?但它被腰斩了。

《new game》、京吹啥的有点那意思了,但不多嘛

其他什么《16bit的感动》《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停笔》,要找倒是不少,但能到让大家都爱看的不还是屈指可数?

所以说,没那么简单的。
#2-1 - 2023-7-7 11:56
夷蹴而就
可能还是业界现行模式下孵化出的大多数是“点子怪”导致的吧,一个点子+一个好的开局=一部能落地赚钱的作品,那自然这层楼中提到的“三个关卡”就是后面能过就过过不了就算了
#2-2 - 2023-7-7 17:05
HARU
夷蹴而就 说: 可能还是业界现行模式下孵化出的大多数是“点子怪”导致的吧,一个点子+一个好的开局=一部能落地赚钱的作品,那自然这层楼中提到的“三个关卡”就是后面能过就过过不了就算了
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是感性的差异。就好比同是玩乐团,你我感受到的是共同努力的快乐,但我之前看到知乎有个在专业乐团玩管乐的只感受到自己把人生浪费在了无用的技能上;又好比同样是刻画少数群体,一般作者的上限就是《完美世界》这种研究也算研究过了,但终究是圈外人自我感动的作品,但相对的,一部分作者,如石塚真一、ふみふみこ、米代恭,他们自己很可能都没实际体验过爵士乐手、跨性别者、邪教受害者等的生活,甚至也很可能没做过特别深入的调查,但他们笔下的“少数群体”味道就是正,我觉得这就是才能的差异,是“感性”的差距。
#2-3 - 2023-7-7 17:16
夷蹴而就
HARU 说: 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是感性的差异。就好比同是玩乐团,你我感受到的是共同努力的快乐,但我之前看到知乎有个在专业乐团玩管乐的只感受到自己把人生浪费在了无用的技能上;又好比同样是刻画少数群体,一般作者的上限就...
我觉得单纯从感性差异来说可能也还不全面,毕竟“在一个‘定下主题就是要以正面价值取向刻画A’的作品里,该将A表现为怎样的倾向”是很明确的事,比如你说的知乎那个认为乐团就是将人生浪费在无用技能上的体验的例子,是明眼人都知道要在乐团主题的作品中抛弃或者至少不能作为正面观点出现的。
这部作品的问题不是单纯的不够感性或者选错了主题的表现形式,严格来说它压根就没“表现”这个主题——本来律子这个由于和音乐本身无关的原因“半路出家”的初学者是最方便添加表现这个主题的情节的,但最终一切就表现得像是被一笔带过了似的,连压力怪的存在都显得那样无力。
换句话说它不是由于厨师不了解食材而调错了味道,它压根就没有味道,包含味道的食材仅存在于菜单和示意图上——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2-4 - 2023-7-7 17:47
HARU
夷蹴而就 说: 我觉得单纯从感性差异来说可能也还不全面,毕竟“在一个‘定下主题就是要以正面价值取向刻画A’的作品里,该将A表现为怎样的倾向”是很明确的事,比如你说的知乎那个认为乐团就是将人生浪费在无用技能上的体验的例...
我想我说的感性可能跟你理解的不一样,我说的感性其实指的是捕捉一种活动、一个群体情绪上的“醍醐味”的能力。

比如山本崇一朗,感受狗粮“醍醐味”的感性强者;志村贵子,感受怪怪恋爱“醍醐味”的感性强者。有的东西,对感性强者的作者来说不成问题,对不是的问题就大了。

回到这部作品,虽然出于跟你一模一样的原因我没看这部作品(抱歉哈),但你疑惑的那些,真相可能比你想象得来得要简单得多,即,现在作品这成色,真就是作者他脑子里的最优解了,你说那些,他不知道咋搞,甚至就不知道该往这溜琢磨剧情。

怎么说呢,还是那句话,没那么简单。在你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部分创作者眼里看来可能并不显而易见。你觉得你第一段里那些点不能做不好做,但其实像乒乓或排球少年这种作品里这些东西人家就是能给你处理得漂漂亮亮的。

你觉得显而易见的,有的作者看不到;你觉得不太好做的,有的作者信手拈来;有些你不会去想的问题,优秀的作者会提前意识到并做好对策。

才能的差距、感性的差距、又或者说“嗅觉(「勘」)”的差异,这些东西不易被察觉,但确实深刻地区分了创作者、也区分了读者与观众。
#2-5 - 2023-7-7 17:50
HARU
夷蹴而就 说: 我觉得单纯从感性差异来说可能也还不全面,毕竟“在一个‘定下主题就是要以正面价值取向刻画A’的作品里,该将A表现为怎样的倾向”是很明确的事,比如你说的知乎那个认为乐团就是将人生浪费在无用技能上的体验的例...
还是简单点吧,理所当然,有牛掰的人,就有菜的人嘛,这是任何领域都共通的道理。
#3 - 2023-7-6 17:33
(いつか忘れる本の題名)
因为很难表现
#3-1 - 2023-7-6 18:00
Sincerely TRUE
那肯定不是动画、漫画的错,演示成本更低的真人影视都没几个能拍明白的。
#3-2 - 2023-7-6 18:09
夷蹴而就
Sincerely TRUE 说: 那肯定不是动画、漫画的错,演示成本更低的真人影视都没几个能拍明白的。
我感觉白箱和摇曳露营就做得不错,甚至无视魔幻的部分,少女与战车都做得不错,有大量只有“这种主题”才能有的桥段(白箱的二原作业、露营的营地建设、少战的战车/炮塔转向和装弹困境),而且表现得很有乐趣

或者这么说吧,如果没有办法或者不知道展现出这种“特色”,那作者选择某个“主题”这件事本身就显得很无谋而给自己(和改编作品的制作组)添堵
以本作来说,光是演奏乐器的动作就需要投入大量作画资源,而故事本身却并不比“一个东大教授的天才做题家儿子因为父母离异陷入自闭,在受班主任所托担任某被霸凌少女的家庭教师期间重新感受到对知识的热爱,在高中进入奥赛社开卷”有多大差距,就显得这个“主题”廉价而粗略
#3-3 - 2023-7-6 18:34
糸色企鹅
Sincerely TRUE 说: 那肯定不是动画、漫画的错,演示成本更低的真人影视都没几个能拍明白的。
没有说错 而是一种存在的现象
甚至动漫可能在细部上能相对的夸张化而更有优势
#3-4 - 2023-7-6 19:00
Sincerely TRUE
糸色企鹅 说: 没有说错 而是一种存在的现象
甚至动漫可能在细部上能相对的夸张化而更有优势
可你未免低估了手部作画的难度和实拍特写镜头的演出效果,与其参考动捕来描还不如直接真人实拍。犹记得去年那部DIY几处手部作画都相当精致,然而单薄的剧情终归撑不起这份雕琢。
#4 - 2023-7-6 19:16
(SHAFT系動畫小組 →https://bgm.tv/group/shaft)
不這樣做是反創作的,作者不僅要考慮讓有同樣經歷的觀衆共鳴考慮更多的是讓沒有經歷的觀衆共鳴,樓主舉的兩個空氣動畫是反面教材
#4-1 - 2023-7-7 00:57
你说了反了吧?这样做才是反创作的,不如说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能称为作品吗?
#4-2 - 2023-7-7 01:36
Nightwing
菓子 说: 你说了反了吧?这样做才是反创作的,不如说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能称为作品吗?
其實和科幻作品不夠科幻一樣,作品的題材必然要服從一些普適性的命題
#4-3 - 2023-7-7 11:15
夷蹴而就
连真正的“经历”都无法表现出来,真实性和主题关联性都没有还能让“没有经历”的观众共鸣吗,我姑且留个问号在这里
比如表达魔怔内卷主题,一个好的敲架子鼓主题的作品的表现是主人公“虎口磨损破裂出血”而不是“由于持久练习免疫力下降”这种熬夜打电竞也可以出现的症状;同样,好的电竞主题的作品的同类表现可以是“严重的鼠标手”等等。无论是虎口破裂还是鼠标手,都是基本只属于敲架子鼓的和打电竞的人会遇到的困难,选择“主题”的独特性就体现在这里,主题的真实感和真诚感就是在这样的“只有xx主题才会有”的细节中被体现出来的
或者这么说吧:你是否认为“一个描写小提琴手喜怒哀乐,并且不仅仅把小提琴手当成一个身份标签而是作品着力表现重点的作品,在长篇幅的塑造后甚至不能让外行观众明白‘小提琴手特有的苦恼’”是合理的?

说服不熟悉主题的人>说服熟悉主题的人
用骗不过内行的表现去骗外行?
照这个说法《声之形》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反对)校园霸凌”主题动画了,因为我认识的所有有过相关经历或者哪怕只是会为此义愤的人都很讨厌它
#4-4 - 2023-7-7 11:18
夷蹴而就
Nightwing 说: 其實和科幻作品不夠科幻一樣,作品的題材必然要服從一些普適性的命題
所以有的人做足功课拍出《星际穿越》,有的人脑袋一拍做出《星际探索》
#4-5 - 2023-7-7 16:07
Nightwing
夷蹴而就 说: 连真正的“经历”都无法表现出来,真实性和主题关联性都没有还能让“没有经历”的观众共鸣吗,我姑且留个问号在这里
比如表达魔怔内卷主题,一个好的敲架子鼓主题的作品的表现是主人公“虎口磨损破裂出血”而不是“...
第二段説的挺好的 白箱也是因此被噴 甚至
是一個作者有沒有動力細究邊際效應很小細節的問題

Whiplash 和 聲之形,我作爲非經厤者對於這兩者的評價主要看的主題,所以給了比較低的分數
#5 - 2023-7-7 01:15
(互联网时代前的经还要继续念吗?)
需要噱头吸引观众,这是日系作品的通病
e.g《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Neon Genesis Evangelion》
前者只有第一集讲了写泡泡浴相关知识,后面基本没有
后者不提及教义,戒律或圣经里广为流传的典故;没有基督教的核心圣子圣母;没有洗礼弥撒;没有学术性或哲学方面的探讨。EVA在宗教的必要性和局限性方面甚至不如万华镜3让人印象深刻
#6 - 2023-7-7 11:27
(越看越二,越二越看)
因为出力不讨好啊。学乐器纯粹机械重复,枯燥又乏味。乐器作画难度也大。而且,要真从夹琴,弓法,音阶和琶音这样一步一步讲,多少有点劝退人
#6-1 - 2023-7-7 11:50
夷蹴而就
这个就又太非黑即白了,关联度和真诚感不代表完全还原,讲究沉浸感的游戏也不会1:1百分百还原真实世界,讲运动员突破自我极限的故事也不会把他由走学跑或者换衣服穿运动服的每次细节都表现出来
或者这么说吧,如果没有办法或者不知道展现出这种“特色”,那作者选择某个“主题”这件事本身就显得很无谋而给自己(和改编作品的制作组)添堵
我在之前的楼里也陈述了,以乐器为主题本来就逃不过要面对“乐器作画”,结果大部分剧情矛盾/情感策动点和乐器又没有关系,既然如此乐器就是纯粹的“作画拖累”
就本作剧情来说,到目前为止我没看出什么要把主题选成卷乐团而不是卷奥赛的必要性,因为我既没有看到玩乐团才有的快乐,也没看到玩乐团才有的苦恼,整部作品就和其中的“入团体验”一段那样根本留不住“团员”,至少写成奥赛团就不至于让岸诚二搞那么多一眼万策尽的3D乐器演奏场面了
#6-2 - 2023-7-7 16:16
糸色企鹅
夷蹴而就 说: 这个就又太非黑即白了,关联度和真诚感不代表完全还原,讲究沉浸感的游戏也不会1:1百分百还原真实世界,讲运动员突破自我极限的故事也不会把他由走学跑或者换衣服穿运动服的每次细节都表现出来我在之前的楼里也陈...
呃那当然是因为有原作…动画基本上是忠实的还原了原作 改编幅度很小

你不如问为什么原作这么写
那可能原作者是取材而不是元演奏者吧
#6-3 - 2023-7-7 16:55
夷蹴而就
糸色企鹅 说: 呃那当然是因为有原作…动画基本上是忠实的还原了原作 改编幅度很小

你不如问为什么原作这么写
那可能原作者是取材而不是元演奏者吧
这个吐槽当然也适用于原作,毕竟小提琴这种东西确实就是划分画师水平的一道坎,漫画作者主动选择了更难的路却没有发挥这条路自带的独特优势,确实有点迷惑
#7 - 2023-7-7 12:58
确实,观感就是除了名字叫管弦乐以及角色们的日常活动会插管弦乐要素之外,整部作品基本就是普通的青春片。抱着想看管弦乐动画的心情去看的,结果不但最关键的部分动起来一塌糊涂,其他地方也和别的青春片没有区分度
#8 - 2023-7-7 13:35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妳尝后六咬,我是河豚我娇㜜!)
因为虚构作品就是这样的,爆裂鼓手,是著名好片吧,但主题比起打鼓,更像是师徒间的奇妙关系
#8-1 - 2023-7-7 14:02
夷蹴而就
楼里正面例子我就举了爆裂鼓手呢,虽然人家叙事有情感重点,打鼓特有的练习伤痛辛酸快乐可是一点都没落下
#9 - 2023-7-7 14:22
(胸を張ってヒトと名乗れる営みを)
一般中小型会社不做小众向的专业动画,纯粹是投资风险的问题。
他们没有余力去浪。只是如同上班打卡一般,出产不会偏离大众题材的动画,确保从业人员生计。

而本作是由承担了重大社会责任的NHK出品,固然会有其他的,诸如国民教育之类更明确的政治意图。
#9-1 - 2023-7-7 16:56
夷蹴而就
提到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意图就不得不让人好奇这个作品的带动能力能否有摇滚人波奇对吉他销量带动能力的十分之一了
#10 - 2023-7-7 17:16
说得好!支持一切不准备深耕自己特色主题的作品虚心向露营学习。
#11 - 2023-7-7 17:23
因为作家写这些多少靠四处取材,能“看上去”真实已经不错了,要写得好还是得套自己的内核……
#12 - 2023-7-7 18:18
(美能说出自己,说服他人)
支持,但是如果换一个方向思考呢?

如果我只是想做一部抽象的,关于什么“原生家庭”,什么“校园霸凌”,什么“集体融入”,什么“情感党争”,什么“天才竞争”……
这样的东西。那么擅自地把“管弦乐”当做“主题”是否是一种对作品的恶意揣度。我的意思是,“管弦乐”当然可以只作为手段。
不禁让我想到也不知道是谁说的话,大意是不要写现实里存在的精神疾病,因为轻则遇到专家重则遇到患者本人。

不过我想在结论上我们应当是殊途同归的,因为,既然要做这样一个抽象的作品,那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手段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也就是你所说的“差异化”。
#12-1 - 2023-7-7 18:24
咪啪~
但是我认为真实并不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或者说并非是唯一的解。实际上我认为真实往往是限制了作品发展的桎梏。
因为作品里的符号很有可能,也完全可以被高度抽象,象征乃至重新赋予语义。

进有几原今敏,退也有龙与虎的幽灵。不过当然,选择的符号也需要有它的差异化设计,这是理所当然的。
#12-2 - 2023-7-7 18:27
咪啪~
咪啪~ 说: 但是我认为真实并不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或者说并非是唯一的解。实际上我认为真实往往是限制了作品发展的桎梏。
因为作品里的符号很有可能,也完全可以被高度抽象,象征乃至重新赋予语义。

进有几原今敏,...
才看到你这个帖子里的“差异化”是一个贬义的词语,不过我在这里用这个词是“之所以选它而不选别的的理由”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你说的“管弦乐本身值得探讨的东西”
#12-3 - 2023-7-7 18:34
夷蹴而就
咪啪~ 说: 才看到你这个帖子里的“差异化”是一个贬义的词语,不过我在这里用这个词是“之所以选它而不选别的的理由”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你说的“管弦乐本身值得探讨的东西”
稍微解释一点,“差异化”不是贬义,“只用来做差异化”才是贬义
比如一个游戏构建某个世界观,如果它本身没有独特的魅力作品也没有着重表现它,整个世界观的存在价值只有和相同玩法的其他游戏在游戏的专有名词以及视觉包装上做点差分,那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观是做得很没劲的
#12-4 - 2023-7-7 19:11
咪啪~
夷蹴而就 说: 稍微解释一点,“差异化”不是贬义,“只用来做差异化”才是贬义
比如一个游戏构建某个世界观,如果它本身没有独特的魅力作品也没有着重表现它,整个世界观的存在价值只有和相同玩法的其他游戏在游戏的专有名词以及...
确实如此,替换符号总是没意思的
#12-5 - 2023-7-7 19:33
WutheringEthan
(我有点越俎代庖了抱歉)原帖确实如你所指出的问题所反映的是在“诛心”(said by me),而若遇上对方坦荡无私就会碰壁。这也正是我认为#5对eva的指控有失偏颇的原因,对特定作品,需特定分析其真正的主题,找准切入点,这一点不错。不过我相信原帖的指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角度去评价作品,我称之为“差分动画的王道”,即如果核心主题是类似的或者并无与其他作品根本上的区别又同时希望做出优秀的、有新鲜感的成果,将可能是用来“差异化”的元素踏踏实实地去挖掘、细致入微地去描写,就不失为一部相当优秀的佳作(我以轻音少女为例)。而即使是为人诟病的孤独摇滚,我认为它也至少把作词这一工作的部分做了一定刻画(虽然各种乐器包括声乐都很少),也是不错的(就这个标准而言)。当然“王道”很难走得下去,但是想想道路的终点可是“王”啊!另一方面,成王败寇也是在所难免的。我因此实在不吝惜对于露营这样成功走下来的作品的赞美,也很欣赏eva这种从一开始就有极具特色的表达的作品。楼主提供了一个在某种大类作品(轻百合、空气系、治愈番)里有效地筛选佳作(筛掉套壳烂作)的方法。
#13 - 2023-7-8 00:52
(Gesundheit!)
讲得好啊。主题和人物主题都讲不出精彩的作品,就让它沉没在历史中吧。
(留言其实是想赞一下楼主MCR歌词签名)
#14 - 2023-7-8 05:14
因为原作者明显没有真的乐团经历,而她只擅长画青春物语。
这作品里乐队相关的情节明显都是取材来的,作者自己明显理解不了在乐团里做音乐本身的快乐与充实,更别说把这当作主轴了。
#14-1 - 2023-7-10 10:10
夷蹴而就
既然如此,同样是“青春”题材有太多更好的选择(对于作者来说),为什么不选择自己“不取材”也能有发挥或者兴趣的题材呢,很难理解理论作者性几乎大于一切的小说或者漫画也会有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情况
#14-2 - 2023-7-10 13:15
Stephen9755
夷蹴而就 说: 既然如此,同样是“青春”题材有太多更好的选择(对于作者来说),为什么不选择自己“不取材”也能有发挥或者兴趣的题材呢,很难理解理论作者性几乎大于一切的小说或者漫画也会有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情况
可能编辑不让过吧(
#14-3 - 2023-7-10 19:58
夷蹴而就
Stephen9755 说: 可能编辑不让过吧(
据我的了解,在漫画这一块编辑不管立项吧(
#15 - 2023-7-8 12:49
老生常言的难度体量受众呗,做一部轻度作品和重度作品不是一个概念。

"对这样的差异化主题稍微做点研究,做一些有且仅有这个“主题”能引发的剧情很难吗?"

当然是很难的。
#15-1 - 2023-7-10 20:06
夷蹴而就
轻度有轻度的做法(吸引外人),重度有重度的做法(吸引内行),光是同样的乐器主题就有轻重不同的数个获得一定肯定的作品参考,和摇滚人波奇、四谎、京吹、交响情人梦和大提琴手等作品横向对比一下,很难说本作在“轻”的方面做到做好了什么,在“重”的方面又做到做好了什么
#16 - 2023-7-8 17:17
(不要在意这种细节)
正如科幻可以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音乐番运动番也可以分
#17 - 2023-7-8 22:02
(言葉よ風となれ 届いて彼方まで)
说的不错啊。
我在管乐团的时期,大家的水平其实是不一样的。单单一个萨克斯方面有如我一样的技术平平之辈,有(同学名用字母代替)A酱一样不甚了然的,也有B君一样的,为数不多的天才。更不用说那么多种乐器,铜管木管打击乐弦乐那么多门类了。但管弦乐团和打击乐团齐练时只要大家一合奏,听起来就十分的完美与和谐。当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其魅力与欢愉的底蕴之所在,当是无论是A酱,是B君,还是我,还是其他那么多人都融入一个整体。合奏与和谐,单音与和声,还有管弦乐那种协作与包容,都是值得探讨的。但是,没有这方面过多经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这一点或许就是问题所在吧。
#18 - 2023-7-8 22:26
(若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找他聊天而不是看他签名,想 ...)
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菜狗作者和即将形成路径依赖的菜狗作者充斥着业界,他们不在乎什么乐团之类的玩意儿,只是想搞点泛泛而谈、似是而非的作品罢了。
#19 - 2023-7-9 03:46
(一破看动画的,最近有开始学点写作)
Q: 做这种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A: 对作者来说是要通过连载赚钱养活自己,对动画公司来说是要接项目养活手下的员工。

作品也许并不怎么样,但毫无疑问是经过一轮轮淘汰之后存活下来的,有一定受众的。对作者来说只要没被腰斩,一直连载就有稿费维生、单行本会有一小群核心粉丝购买。对动画公司来说,只要制作费低过投资方给的资金就能赚到钱。能在作品当中做到有艺术性有深刻价值是非常困难的,也只有一部分有天赋的人才能创作出来,而同时能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就更少了。很多作者单纯就是做不到,没能力去把“主题”深挖,把作品的水平提升上去。
从维基上的数据上来看,21年漫画累计发行量破300万册,23年也拿到了小学馆漫画奖,对作者来说这就是她继续画下去的意义和回报。我们作为评论的一方当然可以去提出意见和批判,但我倒也不觉得我能根据楼主所说的“不太难”的几个建议去写出一个能卖出去的作品(bgm38) 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好例子是在残酷的竞争后存活下来的极小部分,但也许有很多在“主题”上下功夫的作品被淘汰了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商业社会就是这样的,特别是搞创作维生的行业就更艰难了。
#19-1 - 2023-7-10 20:00
夷蹴而就
简单来说就是“能力不够做不到”或者“做得到又怎样?反正又不会多赚钱,不如不做”吧,这种答案确实很有说服力就是了。
#20 - 2023-7-10 11:26
删除了回复
#21 - 2023-7-10 11:28
删除了回复
#22 - 2023-7-10 14:36
(「覇王翔吼拳」を使わざるを得ない)
因为你用中式思维去理解日式娱乐作品。

说直白点,日本人整体对娱乐作品的态度基本就是『娱乐至死』,我看了觉得开心就完事了,有没实际意义后说。有的话很好,没有也无所谓。所以他们并不关心实际的管弦乐团会是怎样一个生态,能够吸引去看并为此觉得『有娱乐到』就收货了。

而中式思维一直都有所谓『寓教于乐』,即一个作品必须含有某种普世的,或反映深刻内涵的主题,如果遇到纯粹的娱乐就会觉得别扭。究其原因,这是地域审美的差异性,以及历史发展造成的口味差异。
比如在中国满打满算能够自由并大量享受娱乐作品的环境不超过40年,而日本在战后就已经开始发展了。那些在我们看来拥有深刻主题或丰富内涵的作品在他们的环境里已经趋近饱和,这已经是一片红海了,后来的创作者只能出奇制胜。比如披着XX皮的XX片这种类型。
#22-1 - 2023-7-10 17:08
夷蹴而就
如果这是在摇滚人波奇的评论区,用“娱乐至死和寓教于乐的差距”这个理论可能还比较适合,单论这部作品,我很好奇多少观众在看的时候会有娱乐感?比如我正是因为感受不到任何快乐的传达才会发这一帖讨论“这个主题里有多少是可以传达的娱乐”的,哪怕故事里多整点扭曲烂活都姑且算它试着要让自己更娱乐了
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感觉层主可以和#9的那位同学打一架
#22-2 - 2023-7-10 18:36
地球防卫军大佐
夷蹴而就 说: 如果这是在摇滚人波奇的评论区,用“娱乐至死和寓教于乐的差距”这个理论可能还比较适合,单论这部作品,我很好奇多少观众在看的时候会有娱乐感?比如我正是因为感受不到任何快乐的传达才会发这一帖讨论“这个主题里...
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是中日思维与审美差异而导致你会问这个问题。
首先,这是漫画改编的动画。一部漫画能够改编成动画,说明他『值得』,也就是在商业上取得一定成功。商业上取得成功,这意味着至少『有不少的读者喜欢这部作品』。日本漫画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作,佳作劣作都有,为何偏偏选中这部作品?最保守的结论,就是因为这部作品『能取悦大多数普通人』。
其次,一部作品你不能感受到娱乐的点,不代表全世界的人都感受不到。比如今年年初的原创动画『DIY女孩』,剧情约等于没有,整部作品非常寡淡,在国内基本没有热度。国内对他的赞誉基本围绕在出色的作画技术上。但在日本,这部在中国无甚知名度的作品竟然还改编成日剧了。这说明日本人就是『好这口』。

再者我的看法跟#9的并不冲突。NHK是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的,这是身为日本最大公共电视台的取向,无可厚非。但事实是NHK投资的动画不全都有所谓的『意义』或者某些『意图』。比如有本轻小说叫《记录的地平线》,内容是讲一群人穿越到跟网游几乎一样的世界里,内容讲的都是在异世界的冒险。而他的动画版就是NHK投资的。请问这样的作品有什么『政治意图』?

实际上一部作品好不好,火不火是一个玄学问题。比如《鬼灭之刃》在国内普遍评价不高,但他就是火,就愣是创造了好几个亿的市场价值。集英社跟漫画原作者事前不可能预计到这种事情。没人能够确定,《蓝色管弦乐》的作者是不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想写一个深刻的故事,还只是纯粹披着管弦乐团的皮毛写青春故事。或许人家有这个心,却没这个实力呢?没人知道。

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你觉得这部作品没意思,别去看就行了。
#22-3 - 2023-7-10 19:58
夷蹴而就
地球防卫军大佐 说: 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是中日思维与审美差异而导致你会问这个问题。
首先,这是漫画改编的动画。一部漫画能够改编成动画,说明他『值得』,也就是在商业上取得一定成功。商业上取得成功,这意味着至少『有不少的读者喜欢...
有趣的是,DIY正好和这部作品形成鲜明对照,在同样缺乏剧情冲突张力或者说“寡淡”的情况下,DIY中做手工的部分被很多很重点地展现出来,剧情反复强调“做手工”对于剧中角色的意义,或者至少在怎样的方面为他们带来了价值和快乐,或许不是所有人都会觉得做手工很有意思,但我相信大多数喜欢看动画同时也喜欢做手工的人也一定会被那部作品吸引,这就是“主题不仅仅是作为差异化工具”的一种表现。
如果这是由于中日思维与审美差异的问题,那DIY同样是日本作品,难道说DIY的主创团队“不日本”?
或许,每个国家对作品进行审视时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地方更显宽容,但总不能说“我就是做给xx地方的人看的所以我不在某些方面有所追求了”,评论环境的宽容化或者无所谓化不是作品也跟着平庸或者“该做不做”的借口,尽管你确实可以用这个来解释我标题里问出的那个问题——而那个答案说到底就是“(因为环境很烂所以)作者(由于心态或者硬实力而)摆烂”——一个任何人都能随便给出的回答。

另外,你做出的“最保守的结论”究竟有多保守呢,事实上人们根本无法从漫画销量上准确预估一部作品是否会成为漫改轻改,若是以“商业上取得一定成功”作为漫改作品诞生的绝对前提、以“原作获得了一定成功则改编作也会取得一定成功”为次要前提,那鬼灭这种原作濒临腰斩动画化后大热的作品和电锯人这种原作大热改编作品卖出一龙的作品就根本不会存在了。

至于我为什么开玩笑说要层主和#9楼同学打一架,是因为他提的“价值导向”根据上下文肯定是在说这个作品了,不然他没有必要提出这一点——他认为本作是“寓教于乐/有价值导向的”;而层主则认为本作是“娱乐至死/做出来图某些群体一乐的”,同一个作品让人产生了南辕北辙的制作意图认定,本就是一件很离谱的事。

当然,这些都扯远了,我发帖讨论的并不是这部作品是不是深刻、有没有教育意义、想要传达什么东西、或者是否写实等等,只是感叹于文娱各业界——不仅仅是日本的动画业界——一种将自身选择的“主题”弱价值化的产出结果风潮,本该可以有更多发挥或者得到更多资源倾斜的“主题”变成了纯粹的换皮包装,仅此而已;标题虽然写的是问句,但也不是真的说明我不知道“为什么”。
说得极端一点,对我来说,一部以“色情”为主题,并且确实充满了萝莉奶子大白腿等等要素,并且围绕着该主题充实大量情节的作品(例如《异种族风俗评鉴》)是要在“主题表达”方面远优于本作或和本作一样对其“主题”实际持有消极或无所谓态度的作品的,尽管前者可能既没有教育意义也没有高格调更没有明面上的广泛市场接受度。
#23 - 2023-7-10 18:35
(「覇王翔吼拳」を使わざるを得ない)
删除了回复
#24 - 2023-7-11 01:45
没想到一个星期没看条目居然出现了这么热闹的讨论,我还以为这番没人看了(bgm38)
我倒是觉得这番(作者)在音乐方面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像一开始青野教律子拉小提琴时候说要剪指甲,手臂太高这种(虽然是细节但不搞音乐的也不知道吧),包括后面对小提琴内外道翻谱的说明,立花对律子这个初学者不信任甩脸色,对独奏和合奏区别的描写,以及14集说的演奏时多听其他乐器,我认为这番对这些演奏细节的描写要比京吹强(尽管它制作很拉),也能引起我的共鸣。
不过这类动画没有在这方面做的更深应该还是为了多考虑受众吧,就拿京吹来说,第一季小号选拔(有实力和老资格部员之争)和第二季明日香的问题(兴趣爱好和学习或者说本人性格缺陷)本质和音乐关系不大,换成运动类型的主题也没什么问题,所以能更好得到搞运动或者其他观众的认同。
#24-1 - 2023-7-11 11:16
夷蹴而就
我并不是在说这个故事不重视“细节”。
举个例子:一个类泰伯利亚矿世界观的故事里,我对这个世界观“独有”的特殊矿物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明确刻画出它的色泽、性状、天然结晶大小等等和泰伯利亚矿不一样,很明确地,我通过这些细节完成了我叙述中的这个作品和泰伯利亚原世界观的“差异性”——但止步于此了。实际上这个矿物世界观中的功能和泰伯利亚矿一样、剧情功能也和泰伯利亚矿一样、甚至在大部分剧情里它都没有出现,那么它本质上就是泰伯利亚矿。
单看好像还好——但如果这几个类泰伯利亚矿的故事被拉到一起比较,就像本层中比较京吹和青管那样,就会显得尴尬——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节唯一的作用就是“差异化”,细节多少的差异也仅限于“查资料”或者说“将查到的资料写进台词中的多少”。

以初学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例,对初学者来说真正的难点难道是“指甲不剪”这种提醒过一次之后就不会再犯、甚至对于一个真心想要学习小提琴的人来说在稍微搜索小提琴相关话题时就能看到的“细节”?更何况对于律子这么一个表现得向上、自律、好学、对周围有强烈留意心的角色来说——你难道不觉得她这样的一个女孩能把指甲留这么长就是为了安排这么一个提醒桥段强行加入的?
小提琴初学者最容易遇到的几个难关:夹琴而不是手托琴、夹琴时的疼痛、按弦时的疼痛、手臂自然画弧的习惯导致无法将弓运直——这些都是更能帮助角色性格刻画、拉近角色关系、同时体现“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明白”的“作品主题特色”的桥段,却在律子的初学剧情中看不到影子。有细节,能看出是取材了,却几乎是百科和网络粗浅知识的搬运,看不出取材的诚意,更不用说“围绕主题进行剧情构建”的匠心,这才是这篇吐槽主要针对的。
#24-2 - 2023-7-11 12:33
lyju
夷蹴而就 说: 我并不是在说这个故事不重视“细节”。
举个例子:一个类泰伯利亚矿世界观的故事里,我对这个世界观“独有”的特殊矿物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明确刻画出它的色泽、性状、天然结晶大小等等和泰伯利亚矿不一样,很明...
只能说预期不同吧,我就当青春片看的,能出现一些乐团的元素表明作者坐过乐队(不一定拉小提琴)或者说至少咨询过乐团的人还是很惊喜的,毕竟疫情后这段时间类似这种基本没有纯爱党争的校园片实在太少了(有也制作不太行)
#25 - 2023-7-11 11:05
(jibo babybaka)
这种类型的作品定位一般不是 乐器主题 。
简介里的 音楽で心を通わせていく、青春群像劇。
青春群像劇比起乐器更像主题
#25-1 - 2023-7-11 11:21
夷蹴而就
以官方给的这个定义来说,青春群像剧是体裁,“音楽で心を通わせていく”才是主题。
那么不妨再说说“音楽で心を通わせていく”这部分的体现,以前12集的表现来说,真正做到了让“音乐沟通心灵”的场景有多少?靠“话疗”和“自我觉醒”“沟通心灵”的场景又有多少?
#25-2 - 2023-7-11 14:52
jibo babybaka
夷蹴而就 说: 以官方给的这个定义来说,青春群像剧是体裁,“音楽で心を通わせていく”才是主题。
那么不妨再说说“音楽で心を通わせていく”这部分的体现,以前12集的表现来说,真正做到了让“音乐沟通心灵”的场景有多少?靠...
所以说后面的青春群像劇比起前面的音楽で心を通わせていく更像主题
#26 - 2023-7-16 15:06
说的没毛病。
一直觉得京吹TV两部观感有些微妙的差异,但外行人说不出具体在哪,这么看果然有主楼提到的换气吐音的细节描写原因,《吹一》因为初入部和新作科普必要,对管乐这方面的生态表现得更好。
#27 - 2023-7-16 16:56
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披着XX的皮,实质和其他日系青春校园片没太大区别,没能做出自己的特色,那么就泯然众人了。
这种情况会出现,我觉得没楼里讨论得那么复杂,纯粹就是水平不够、或者创作重点没放在这上面。
#28 - 2023-7-17 05:13
(信仰是为了虚幻之人)
我不知道《蓝色管弦乐》本身如何,但你吐槽和批评的是什么,我是很能理解的。诚然,对于一部作品,就比如《蓝色管弦乐》本身来说,其思路、模式及成功优秀与否,只能评判其本身,倒并不足以上升到更高更广,或者更普遍更抽象的层面。一部作品、一种演绎、一种诠释、一种成品,综合起来方才构成了那个所谓的“主题”。从根本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两部一模一样的作品,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主题,因而,就是有差别也有差距。《音乐之声》《爱乐之城》《波西米亚狂想曲》,它们讲的是音乐本身,但也不是音乐本身,甚至是不是音乐本身并不打紧,它们讲的不是同一种音乐,但也是同一种音乐,因为它们描绘的都是音乐、时代与人。它们当然有差异,而它们也都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舞台上做出了足够有料、充实、深刻、浪漫甚至伟大的诠释。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这就是所谓优秀的表达与饱满的主题。那么,当一部作品给人感觉没料、干瘪时,是主题及其用法认知的问题,还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水准、质量、思路的问题?我想,在ACG内外,所谓题材限制和独创性的恒久悖论,最终都要回到作品和作者本身
#29 - 2023-10-1 22:33
(从今天,从现在,开始了)
回答“做这种作品的目的”的问题。

我不开心,找了一家店恶补糖分,我好多了。现在回想起来,假如我去了另一家馆子狠狠吃辣,会不会也很痛快?为了讲这样的事情而写出来的作品,侧重的便是吃辣使人愉悦,而未必是菜肴如何精致地呈现了辣味;难以准确地展现出吃辣和愉悦的联系的作品,比如把吃辣和吃香写成了一个模样,才不是好作品。

虚构的高中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来排解焦虑甚至借机摆脱个人困境,也可以不参与活动。但现实中的人直面焦虑和个人困境往往意味着得出压抑自己的或者他人的个性的解法,所以往往需·要·通过参与活动来间接地实现这些目的。作者不忍心书写前者(而且也不好连载吧?)那么就去写后者了。
#30 - 2023-10-2 08:10
(あなたが、私の夢だ)
这个题太大了,也容易树敌,可关联的作品也太多力,比方说歌剧少女、荔枝青鸟,甚至mygo和京吹

说白了大部分作品就是往绳子上挂标签,少部分作品编了几根不一样的绳子进主线,没什么本质区别

有的人在乎主轴和立意,有的在乎表现形式,大部分人甚至只在乎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