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5 04:13 /
从第31回秀华祭的热情中冷静下来,看着这依然花样百出的社恐Bocchi,你不禁问自己一个问题:
她成长在哪里了?
“刻板的性格描写太多、一整季之久表现出的成长性太少”,你也是这么想的吧?
一种可能的回答是,“有了乐队、伙伴,有了经历、回忆,经历过挫折、收获了认可”。
看起来狡辩过去了,其实问题更严重了。
为什么这些能称得上“成长”?
说到底,成长系动画究竟是什么?

先搭脚手架。(我认为)“成长”实际上是指以下几种中的一种:
1. 面对外部“问题”表现出成绩的进步。举例:钓鱼水平进步,音乐演奏水平进步,火箭模型竞赛成绩/名次进步。
2. 克服自己的“问题”。举例:克服社恐,克服出不了门,克服懒。
3. 与“问题”无关,只是自己某方面的认知得到了进步。举例:意识到朋友的可贵,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然后进一步指出,动画很喜欢让2依赖于3(所谓套路就这么产生了)。比如BTR的街头LIVE,意识到“观众不是敌人”好像对克服社恐有帮助,这就是3->2。也有动画让1依赖于2,比如Comic Girls里面Kaoruko就是不跟人接触导致剧情不真实。如果不那么严格的话,BTR里Kita有点符合2->1(我说不出来,你意会一下)。
那么在这个框架下,事情就很简单了:“有了乐队、伙伴,有了经历、回忆,经历过挫折、收获了认可”作用于3,但3->2这步特别慢。你既告诉大家3->2有用,然后实际上又显得没用,成长的完整过程卡在那了。

抽离一点谈。现实当中,你自己有成长吗?你今年跟去年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我们能用理性逻辑归纳的成长过程不也就是,经历过一些事情,明白了什么道理,做出了什么改变嘛。虽然动画里的挫折疼在别人身上自己又没感觉、“看了很多动画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但如果你还相信美好存在的话,成功的故事总还是会激励你向前走。
呃,前提是动画里折腾完奋斗完要真有成长啊,没成长我奋斗半天干啥?
很生气,给BTR的人物分调到B。

你以为我要长篇大论?怎么可能,我只写短文。睡觉!
btw我突然感觉我在露营开的那个坑能放到这个框架里一块讲了(露营这种活动说不上外部问题,其作用更多是提供现实限制或情绪助推(同一时间只选一个),然后主要的成长是3)

-------

edit:四处看了一圈讨论,有人简单剧透了之后的剧情走向。看起来作者想写的成长是1,干出实绩?嘛…你看隔壁Stardust Telepathy把1(别急,下次比赛就拿名次())、2、3都写到了,你就写个1是不是太单薄了。不过怎么说呢,这么玩确实就,很异质。持续关注。
Tags: 动画
#1 - 2022-12-25 04:46
(我长大了要发明7G)
短评:
2 / ABA+ / NA / 是后现代抽象喜剧,更是属于这一代观众的奋斗故事。坦诚、现实地面对问题。干净、现代的剪辑安排,大胆、多样的表现形式,稳定、扎实的故事推进。人物都有一定的立体感,但尤其对Bocchi而言刻板的性格描写太多、一整季之久表现的成长性太少。喜剧和主线分得有点开,有些地方不免详略失当。
也欢迎围观本fw在各单集吐槽版的暴论。
#2 - 2022-12-25 05:25
(uu)
在我看来在结束乐队的波奇确确实实的有成长。
#3 - 2022-12-25 07:36
12集最后波奇一句“要去打工了啊”,对我来讲就是很好的对角色成长的描写,至于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之后的波奇在后半段依然频繁抽象,除了不得不品尝的二次元人设就是角色生命这种阿虚说法,也可以理解成制作组或者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态度,即“孤独”不算是贬义词,波奇以后还会继续高强度抽象,但和结束乐队之间的羁绊也会越来越深,二者并不冲突。
#4 - 2022-12-25 08:00
(Koffein- und Brahms-Liebhaber)
波奇的性格设定经常在十分真实与纯粹搞笑来回摆动,而且这种摆动过于频繁且其中不少不合时宜。
#5 - 2022-12-25 09:00
波奇其实还是有变化吧,不过感觉体现不是很明显,反而是喜多感觉成长多些。
#6 - 2022-12-25 09:01
(短评强迫症)
答案是原作者背锅。
有些许成长,但不多。偶尔有这样的主角不也挺好吗,(才不好
#6-1 - 2022-12-25 13:20
Jerry@Bangumi
这样的主角完全不缺吧,非成长系作品里不比比皆是吗(
#7 - 2022-12-25 09:54
(哈哈哈哈,笑口常开)
你不带滤镜看,波奇的确没啥成长(作者说的)
#8 - 2022-12-25 09:55
(侍奉之心)
成长的前提是,首先要承认自身处在某种“问题”的状况中。然而我不觉得“社恐”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打算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但由社恐带来的尴尬和困扰能一人承担、他人托付的工作能可靠地完成,这不已经很好了吗?还是说人的社会性要求人一定要熟稔地掌握社交技能不然就无法生活下去?
#8-1 - 2022-12-25 13:19
Jerry@Bangumi
这确实是这个框架暗示的问题之一:什么算是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到社恐,真的存在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吗?社恐会不会只是一种性格而非一种异常?
这就要看作者怎么想了,目前看起来是模棱两可的。如果作者真洗白社恐了,那倒也不失为对现代社会人们心理的有趣探讨。
#9 - 2022-12-25 13:28
(Anime is trash and so am I.)
完全不成长的角色也行啊,高达铁血的三日月就是被编剧强行按着头要求从头到尾不能成长的不识字没文化黑帮打手,你看观众喜欢吗
#10 - 2022-12-25 14:44
还是笑点太单一,只能抓着社恐这个点硬薅
#11 - 2022-12-25 23:25
波奇设定从第一集看来我以为成长才是核心,萌豚打底。然后看完我错了,原来它就是个有点带点“异质”的萌豚番。感觉制作组是想做成精品,但奈何可能是原作者功力问题,有点上不去分。可能“原作毁灭机”来能有更亮眼的发挥吧。
#12 - 2022-12-30 13:12
(前几天写的时候写一半睡着了,今天来补全)
确实没什么明显的成长。故事的前些部分我反而感觉喜多的成长更大。

但对于「成长」的分类而言,我想再添一个[4]: 社会教化意义上的「成长」。社会约定俗称地给一个完善的人下大致定义和规范,比如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和懂得负起责任等。人们小时候不一定都符合,但透过教育和社会上的经历会逐渐靠拢这些规范。
我认为,拥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也属于这个规范,所以像波奇这样比较严重的社恐会被期待摆脱社恐其实像是回归社会的规范。其实现代人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不占少数,只是动画讲他放大化了。
社恐就没法生存下去了吗?当然不是。社恐本身是否真是一个问题,其实有待商榷。

只是,这种意义上的成长是否完全都是好事呢?或者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成长?
我来幻想一下,现在漫画还没讲喜多的故事。假如说结束乐队成绩迟迟不行,喜多的父母要求她好好专心学业找稳定工作去。她就范了,乐队寄了。
看起来确实是这种成长:变得更稳重了,为家庭着想放弃了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爱好/不稳定的职业;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东西。
所以才会有人感叹「我不想长大」。

扯远了,说回本作,我认为可能波奇最终都无法完全摆脱社恐,但她会告诉我们:我不需要成长成风光无限的乐队明星,我不需要成为在万众瞩目之下还能侃侃而谈的社会名流,我依然是社恐 —— 但我可以成为真正的吉他英雄。

另外之前看到了这张ep1和ep12的前后对比图,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制作组做了一次首尾呼应。

波奇起初的「绝对不要打工」→ 结尾的「要打工了」,又能否作为一丝成长(对应[2])的证明呢?
不过这样的成长似乎更像是向现实屈服,更有[4]的感觉了 (bgm38)

说实话,现实中的成长除非持续被强大外力推动,实际上是很缓慢的。我感觉我不是进三退二,应该是进3步退2.9步。
像波奇这样整个初中都没怎么和人说话,成长的步伐应该会更慢 —— 但不是没有。

要是这么问我的话:
「你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基本没有。
「你今年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我懂了更多知识;我在为人处事方面稍微变得XXX......
「你和十年前的你有什么不一样?」......一时半会讲不完,我想。
#12-1 - 2022-12-30 13:37
Jerry@Bangumi
好厉害……
也就是说,告诉人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能生存、不一定只能循规蹈矩”吗……
#12-2 - 2022-12-30 13:53
Yuu_3601
Jerry@Bangumi 说: 好厉害……
也就是说,告诉人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能生存、不一定只能循规蹈矩”吗……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也只是fw的一己之见罢了,如果作者/制作组不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bgm38)
#13 - 2023-1-14 01:50
个人认为的话波奇的成长并不是一种全面的成长 而仅仅只是在对于在为了乐队方面的成长 从一开始加入乐队因为性格原因只能套着纸盒上台演出到后面能逐渐不用套纸盒再到点题回救场再到漫画未确认riot演出回为了证明乐队主动对着观众说话(虽然声音很小) 正常生活差不多性质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是如果是为了大家的梦想 为了结束乐队的话就可以在这上面努力 正如虹夏所说 波奇是会在该努力的时候努力的人 所以当回归了日常生活还是继续那种社恐属性的话 就会让部分人产生所谓的割裂感 不过我认为认识到这点之后 可以习惯这种类型的人所感觉到的割裂感或许会没有了吧 顺带一提因为はまじ老师说过类似角色有缺点才可爱的话 所以波奇的对现实方面的社恐属性我认为应该是会持续到作品最后的或者会在最后改变吧 另外虽然有很多人诟病波奇的反应过度夸张尴尬很难找到共鸣之类的 但是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因为btr偏喜剧较轻松的作品性质 比如12集去乐器店波奇甩头其本质目的不就是因为不想让店员过去对她搭话吗 很正常的社恐心理 只不过漫画动画并没有去用一种较压抑或较现实的表现方式去体现出社恐如何在去乐器店的时候规避店员的搭话 而是用一种更轻松诙谐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这也就是因为其作品本质的原因 不如说于我个人而言如果这里突然转为较现实的表现方式去体现反而让我觉得这和作品前面的基调不搭而显得突兀了 至于能不能从中感觉到幽默在抛开为了在作品中寻求同类或共鸣的眼光去看之后就因人而异了